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59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姓扈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姓扈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三、 与原教学大纲的对比

原教学大纲关于本节的一句话: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我认为原大纲比较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要求理解的部分会比较多,而新课标比较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希望通过举例来说明和传授地理知识,也希望通过学生的举例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 生物循环 平衡功能 。

难点: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

此外,本节的知识点很适合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教师提供例子,由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

5.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包括“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第二课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旧引新)我们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气候、水、地表形态等等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桂林山水”)

师:

从片中我们可以找出哪些地理要素?

生:

气候、地表形态、河流、生物……

师:

这些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

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目标导学自主探究阶段):

• 1、自然地理环境由__、__、__、_ _、_ _、__ 、等地理要素组成。

•2、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物质叫___。

微生物的作用是_____。

•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

界 ,从而把自然环境中的____和____联系起来.

•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___。

•4.、气中的氧气来自___,部分氮气也来自___作用.

•5、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为___所制约.

•6、生物的出现加快了___,促成了___的形成

•7、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__循环等过程,进行__和__的交换,

形成一个__.__.__.__的整体.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活动P93及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汁液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可板图如下

3. 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板图如下

师小结: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五大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每个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师:

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

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

不错。

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

生:

不能

师:

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

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因此,

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板书)1.生产功能

师:

除了生产功能以外,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什么其他的功能呢?

我们来看看藏羚羊的材料P94活动(配合播放藏羚羊的录像)。

思考:

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

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是平衡功能。

(板书)2.平衡功能

师:

但是这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如果加入了人类的干预,那情况又会怎样呢?

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

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

去了生存的空间。

(课堂练习)

• 1、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__和海水中__加速形成___从而消除大气中部分新增的CO⒉

•2、________ _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 3、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__,大气提供__和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__及__.光合作通过__,将 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__.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__功能,而非

__地理要素的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 _.生产功能是指_ _的能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复旧引新)提问:

1、地理要素间通过什么方式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哪些单一要素所不可能有的新功能?

生回答,略

师: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还不止这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其

他方面,先看看P95的案例2。

(配合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得出结论: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等特性,造成土壤受流水侵蚀是起因,水土流失是过程,植被退化、地貌形态、地方气候的变化是结果。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意的演化过程

师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这种统一的变化过程,使得自然地理要素间保持高度协调,这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活动P95,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湖泊面积和深浅——面积变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湖泊消失

地貌——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气候——由湿润变成了干燥

土壤——由湿变干)

师: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每个要素的演化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进行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的要素,同时也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板书)四、牵一发而动全身

(合作探究阶段)

师:

我们一起来看看P96案例3,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东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东北森林的北部和南部在景观上有何不同?

3. 森林对气候有着怎样的影响?

东北森林的减少使当地气候有着怎样的变化?

生讨论,师小结:

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师:

近些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原因呢?

生:

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沙尘暴

师:

因此我国在北方地区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请问,建设“三北防护林”对北方的环境有着哪些作用?

生:

可以调节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促进生态环境好转。

(播放录像“亚马孙雨林及其破坏”)

师:

亚马孙雨林被喻作“地球之肺”,请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它遭到破坏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

热带雨林能平衡大气成分,大量砍伐热带雨林,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导

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师: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在人类对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的影响中,哪些地理要素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呢?

生:

水和生物

师:

是的,人类活动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活动P97,讨论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图中提供的线索,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答案:

地下水——丰富

生物——种类增多

地方气候——湿度增加,温差变小泥沙沉积——泥沙减少

洪水灾害——减少)

(练习)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世局,反映了生物循环过程中的

A.食物链的关系

B.物质循环的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能量流动关系

2.“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3.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这反映了

A.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B.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C.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D.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后探究: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师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

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胡杨林也枯死。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试分析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