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572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 鲁教版.docx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鲁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必修一3.1鲁教版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

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

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

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情感态度与图价值观

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地带性规律的成因

【学法指导】

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

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

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结构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学生讨论交流。

【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

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

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

项目

内容

概念

表现

成因

【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过渡】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普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是有其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索。

【投影片】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图3-1-5三幅景观图、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提问】分析景观的差异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归纳:

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沿纬度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分异。

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上的分异。

【投影片】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在亚欧大陆中部,沿北纬45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景观。

【提问】分析这两种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

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从沿海向内陆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区域尺度上的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投影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提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

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

【过渡】由于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洋流等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还有局部尺度的分异,物品们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

例如:

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

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归纳】各地由于热量状况、水分条件、海拔以及局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现实中复杂的陆地环境,甚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过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就是上述各种地域分异的综合体现。

【投影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读图提问】

(1)图中都有哪些主要陆地自然带?

(2)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沿纬度变化的地域差异?

(3)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从沿海向内陆变化的地域差异?

(4)找出高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地区。

(5)找出哪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通过读图进一步加深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认识。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58:

图3-1-1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指导)

参考:

不同地区由于热量、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相同气候区还有土壤、光照等条件的差异。

而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而在不同的自然要素组合形成的地理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

植物的生长、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

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植物的种类分布、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反推环境特征。

植物

地理环境

主要特点

干枯的胡杨林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网稀疏,植物贫乏,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少

椰子树

热带雨林区

热带榆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森林茂密,植物种类多,动物多样,土壤淋溶强且呈酸性

雪莲

高寒荒漠

高山气候,冰雪广布,植物稀疏,土壤发育程度低

荷花

水湿环境

湖沼、池塘等内陆水域

[经典例题1](xx年高考全国卷)

读图3-8-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1、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

2、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这一内容。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是热带沙漠带,故而①处的自然带为热带沙漠带。

②地受来自海洋西风带的影响,降水丰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地由于受高山的阻挡作用,地处西风带的背风一侧,降水稀少,为温带草原带。

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

答案:

1、C2、A

[经典例题2](1990年高考题)

下列四个自然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

A、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带B、亚欧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洲的温带草原带D、非洲的热带雨林带

解析:

这道高考题迷惑性较大,一般选择题只要求选出1—2个答案,但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选出4个答案,实在出乎考生意料。

在解题时只要在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有理有据,就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常规定势所左右。

答案:

ABCD

[经典例题3]

(xx年高考上海卷)

读图3-8-6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

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据图判

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或低)。

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B、伊犁马C、滩羊D、阿拉善骆驼

解析:

本题考查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南坡气温比北坡高,因此,南坡的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

由于天山南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严重缺水,而天山冰雪融水正好为该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于是夏季,接近冰雪的地方水分较为充足,牧草生长较为旺盛,所以,在北坡的牧民夏季应该将牲畜赶往接近冰雪的高山草甸地区。

第3题考察的是初中地理内容,天山南北坡是牧场,不可能放牧沙漠地区的骆驼,三河牛是内蒙古的特有牲畜,滩养是宁夏的特有畜种。

答案:

1、垂直高绿洲(或灌溉)2、A3、B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1-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读图回答1-3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1-2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A.30°S,118°EB.23.5°N,130°E

C.44°S,173°ED.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

4.位于大陆东、西岸,纬度在40º-60º之间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沿北回归线分布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图3-1-3为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

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光照和热量B.地形和光照

C.地形和热量D.降水和光照

7.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8.下列自然带中,植被景观季节变化明显的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极地冰原带

9.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B.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C.各陆地自然带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D.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和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10.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D.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二、综合题

11.图3-1-4表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

①→②→③→④B:

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12.读图3-1-5,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  ___(自然带)。

试分析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2019-2020年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熟悉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使学生能通过若干实例自己分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差异规律,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勇于探索自然科学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有关版图、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大气(气候)、水(水文)、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以上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

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系统)。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指陆地

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二)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在景观上,陆地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照右图讲述: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多戈壁和沙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讨论举例:

例一:

破坏热带雨林——全球气候变化,整个生态环境失调。

植树绿化——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例二:

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

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如——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

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

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1、定义: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形成原因:

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举例:

教材图3.54中,由赤道到两极过渡,自然带的更替大致为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4、表现最明显的地区:

低纬地区(例如图3.55热带雨林景观)和高纬地区(例如图3.56苔原景观)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1、定义: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2、形成原因:

以水分为基础。

3、举例:

教材图3.54中,我国北方地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依次为—

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4、表现最明显的地区

中纬地区(如教材图3.57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教材图3.58温带荒漠景观)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定义: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2、形成原因: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3、表现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中纬度的高山地区。

例如:

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些相似。

又如教材图3.59

(四)非地带性现象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海陆分布请学生在教材图3.54中,找出亚寒带针叶林带,可发现在北半球地带性规律很明显,而南半球相应的纬度缺失。

地形起伏新疆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该地区按地带性规律应是温带荒漠景观)

课后练习:

1、填空:

陆地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水、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要素通过________、水循环、________和_____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中,位于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的要素是_____。

2、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由东北、华北往西到内蒙古、再到新疆自然带或自然景观过渡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参考答案

1、大气岩石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土壤

2、由东北、华北往西到内蒙古、再到新疆自然带的变化依次是:

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这种变化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基础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