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734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8.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

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B.BC.CD.D

9.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塞紧胶塞B.

贮存氧气C.

过滤D.

吹灭酒精灯

11.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2.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4.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C.

15.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6.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7.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

19:

7:

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2B.手于生产氮肥的N2

C.用于医疗急救的O2D.用于飞艇的He

19.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20.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

“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

”小明认为:

“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

“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

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

”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

小强查到:

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

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

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

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2.

(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是否燃烧

甲①

_____

______

甲②

乙①(例)

乙②

_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3.图甲装置是实验室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E装置来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距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甲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5)图乙所示装置具有多种用途,下列有关它的用途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B.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C.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CO2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D.瓶内装满氧气,要将氧气排出,水应从a端管口通入

24.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25.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1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

(1)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

(2)装置B的作用是.

(3)实验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2HCl=CaCl2+H2O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①;

②;

③;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①正确

猜想②正确

猜想③正确

26.某化学小组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查阅资料)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

氢氧化钠(NaOH)溶液能和产生的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

(1)在1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2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3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满水。

把三个玻璃瓶同时放进盛有80℃热水的大烧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

(3)用注射器把3号瓶中水抽出,发现3号瓶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讨论分析)

(1)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

(2)对比_____________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对图1装置又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图2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有____________。

27.现用下面两种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说明:

实验二中集气瓶内壁的铁粉除氧剂是用水湿润后均匀涂附上去的,其中的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

(1)实验一中,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____。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写一点)。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一、实验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对应下面图1、图2,依据图1、图2信息,_________(填“实验一”或“实验二”)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实验一或实验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写两点)。

28.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根据实验装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只能用此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炔(C2H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常用电石(CaC2)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取,当电石与水接触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生成一种叫熟石灰的固体。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取乙炔气体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用如图装置来收集乙炔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_端(填a或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D

解析:

D

【解析】A、H2S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

B、S是单质,化合价为0,正确;

C、S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正确;

D、H2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是解题关键。

2.B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D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

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

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4.D

【详解】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选项正确。

故选择D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5.A

A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6.C

C

【分析】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

答案:

C。

7.A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8.C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9.A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A、气体的分子数不变,C+O2

CO2,故A正确;

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错误;

C、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零,故C错误;

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10.B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1.A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物质种类改变,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既有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即碳循环,又涉及含氧物质的转化即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选A

12.A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3.A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

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

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

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

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14.A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15.D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或生成的质量。

X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g-3.2g=6.8g;

Y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W的质量增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3.2g;

6.8g>

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Z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6.8g-3.2g=3.6g;

根据分析,该反应是X→W+Z。

A.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所以W可能是单质,选项A正确;

B.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催化剂,因为在有些反应中溶剂水的质量也不变,所以Y可能是催化剂,选项B正确;

C.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因此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Z物质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选项D错误。

16.B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

选B

17.B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

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

19:

98:

96,错误;

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18.A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