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74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及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学院:

专业:

研究生姓名:

学号:

学位级别: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2010年12月27日

说明

一、论文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向教研(研究)室汇报并听取意见后,整理成文填写。

二、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内完成选题报告。

三、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学院,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各存一份。

研究生自存表应于答辩前交学院,作为答辩申报材料之一。

一、论文选题报告申请时间:

2010年12月27日

论文题目: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为例

研究方向:

政府经济管理

课题来源

国家

项目

部、省级

项目

横向

联系

自拟

合同

编号

经费数

(万元)

题目类型

基础

研究

应用

研究

工程

应用

其它

报告内容: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一)关于政策评价的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政策的评价一直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板块,关于政策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外关于政策或项目评价领域的最新研究涉及以下人员及内容。

在政策评价的模式方面,西方的政策评价模式经历了从实证本位到规范本位的转变。

其中实证本位的政策评价模式代表有tyler(1983)提出的“目标取向模式”、Stuf-flebean(1983)提出的“决策导向模式”、Campbell&Stanley(1963)提出的“实验模式”和Rossi&Freeman(1993)提出的“政策执行评价模式”,规范本位的政策评级模式代表有Scriven(1973)提出的“目标中立评价模式”和Stake(1983)提出的“回应性评价模式”等政策评价模式;在政策评价的指标设计方面,西方经历了从社会指标到政策指标的转变。

1966年社会学家Bauer(1966)所著的社会指标一书,就希望以社会指标追踪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纳克迈尔斯夫妇(1979)把社会指标归纳为三种类型:

(1)描述性指标(De-scriptiveIndicators):

对社会变迁与条件的一般性测量;

(2)产出描述指标(OutcomeDescriptiveIndicators):

对社会过程最后产物的测量;(3)分析性指标(AnalyticalIndica-tors):

对于社会过程的概念模式所作的测量。

社会指标有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指标应用的局限性,MacRae积极倡议建构政策指标。

认为政策指标主要包含净经济利益、主观性福利与公平性三个方面。

在政策评价的理论方面,PiricA,ReeveN(1997)认为政策评价包括政策的事前评价(prospectiveexanteevaluation)、执行评估(monitoringinterimevaluation)、事后评价(retrospectiveexpostvaluation)三种类型,但目前国外一些学者将政策的事前评价归入“政策分析”(PolicyAnalysis)的畴,“VedungE(1997)认为政策评价则专指事后评价。

PapaconstantinouG,PoltW(1997)从政策学角度认为对于政策评价者来说,在用“市场失灵”理论对某项政策给出正面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所谓“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的问题。

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政府的介入很可能使情况更加恶化。

GeorghiouL(1997)认为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缺点,适用场合各不相同,故而使用单一方法评价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误导;过分倚重于量化评价方法,忽视必要的定性分析也是不可取的。

各种不同方法之间存在互补性,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其它方法分析的结果综合地做出评价结论.在政策评价的模型方面,挪威的HansTorvatn(1999)用项目理论模型对现代化工业项目进行三个案例研究,他用了一种叫连环推理法的模型,该模型由代表项目活动、预期目标、附加假设以及其间相互联系的文字和图像构成。

他用这种模型分别对挪威的工业现代化的三个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对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美国纽约的salwaAmmar(2000)和RonaidyWight对模糊(fuzzy-sct)理论在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项目和政策评价的日益重视加剧了对实用模型的需求,正在逐步形成中的模糊理论方法提供了为解决相关评价问题所必需的工具。

他们所做的案例研究也采用外业调查和其他形式的相关信息资料,他们认为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各种专家的判断标准结合在一起的模型构造。

澳大利亚的PatricisJ.Rogers(1995)和GaryHough认为,目前的多数评价方法都基于许多未经检验的假设,尤其是关于机构运作的假设一一这些假设并没有充分描述机构的许多重要活动。

正因为如此,许多项目评价疏忽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许多评价因此未能有效地实施。

他们认为,评价只有在它的目标、方法和管理都反映现实机构运作时才会有效果。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政策评价的研究,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胡平仁(2002)认为,政策评价就是根据某些公认的标准去判断某项公共政策如何分配价值和创造价值,包括判断政策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和具有怎样的价值,本质上就是寻求、论证、确定和校正政策价值的过程。

朱志宏(1995)认为政策评价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未来取向,政策评价的实质是发现政策问题、解决问题。

张金马(1992)认为政策评价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

认为政策评价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价,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价,还强调对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结果的评价。

詹国彬(2002)认为,公共政策评价亦称政策评价,是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政策运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政策评价就是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所进行的综合评价。

王波(2003)认为公共政策评价是由一定的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采用某些研究方法,对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对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内容,国内主要表现为对公共政策风险评价、公众满意度评价、绩效评价、效率评价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价等等。

尹贻林(2008)认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价是公共政策决策的重要内容。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到专家对公共政策风险进行评价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结合集值统计和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公共政策风险评价方法,并对专家们判断的可靠度进行了研究,为政府机构的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冯栋(2008)认为要打造高效的政府执行力,有必要提出和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细节指标上的定性定量差异,直观地反映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水平,及时发现影响执行力的环节,从而达到提高政府执行力的目的。

郑方辉(2007)在一个完善的政治市场中,任何政治决定,本质上类似于经济行为,存在成本收益函数,评定政策好坏程度的标准取决于这项政策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为它付出代价的“差额”。

要衡量这种“差额”,民意调查构成不可或缺的手段,一个愈加开放和逐步走向民主化的中国,民意调研提供的不仅仅是政策评价的方法论,而且将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抑制政策的系统偏差,促进政策“效用”最大化。

田辉(2008)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两个模型C2R和C2GS2模型,结合联合国发展规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我国31省区1999~2003年的公共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综合各省区在两个模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提高政策效率的具体建议。

陈强(2007)结合公共政策评价工作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将“受益者满意度”评价的概念与方法引入公共政策的评价工作中,实施公共政策受益者满意度评价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从受益者社会体验和个体体验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公共政策受益者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黎映桃(2005)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袁岳(2005)则认为独立民意调查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任保平(200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以有效地执行为保证。

从实际出发,针对评价标准、制约因素及对策进行可行性研究,是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江秀平(2001)公共政策价值的评价方法有规范性和经验性探索以及超伦理的研究方法两种发放,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尹贻林(2000)公共政策形成与实施时,要受到风险因素的牵制,往往造成操作的困难与走样。

通过提出公共政策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与模型,供政策制订者在决策阶段参考,以回避风险;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政策风险的分解与控制系统,供政策执行者使用,以预防或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关于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评价的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性评价主要集中在户籍制度制定和实施存在的不合理的方面,比如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造成了城乡社会福利的不公平,从而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等等。

Solinger,J.Dorothy(1995)通过提出“urbanpublicgoodsregime”(城市公共物品制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城市公共物品制度是建立在国家计划体制基础之上的,两者很大程度上相互关联,计划经济依赖户籍制度为城市人口供给公共物品,运用户籍制度对城市人口进行强制性登记。

Shields(1989)认为,由户籍制度决定的户口类型,代表着个人可能获得政府认同的能力和需要的支出量及个人所能获得的收入,又直接决定了个人进城能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萨尔顿(MarkSelden)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官方文献资料,认为我国户籍制度则是这一的控制与被控制、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促使中国社会结构呈现空间等级结构形式。

LindaWong(1994)从户籍制度绩效角度分析认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下,改革开放后中国为处理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明显失效。

Fei-Ling、Wang(2005)通过对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居民登记制度的分析,比较了巴西、中国和印度的制度排斥状况,认为中国户籍制度是执行成本最低而又是最有效率的排斥性制度。

Chan,KamWing(1994)城乡居民的公共福利待遇存在很大差别原因在于户籍的粗在,户籍是一道无形的屏障,一边是城市更好的福利,另一边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Kamwingehan&Lizhang(1999)认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户籍制度在城乡分治、差别歧视等方面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

CarlRiskin&ZhaoRenwei(2001)认为人口迁徙自由本身是宪法人身自由的一个延伸,不管宪法有无明文规定,这种自由都随宪法存在。

现行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游离于宪法之外的,同时户籍制度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Lindawong(1998)指出要想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必须剥离掉户籍所附带的福利和特权。

peterW.Maekenzie(2002)认为取消户籍制度并不能彻底解决流动人口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无法确定,关键还是要政府制定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限制城市的扩张和增加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促进国家内部投资的流动,使城乡均衡发展.。

(2)国内相关的研究综述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评价、我国不少学者为我国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公平性、全面性、政策价值取向性以及改革政策实施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蒋叶(2010)我国户籍制度中的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不平等性,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日渐缩小,而弊端却逐步显现,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着导致城市资源短缺、突出城镇化中的区位差异和没有实现居民身份的真正平等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很重要的。

朱敏(2010)通过分析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责任,着力调整户籍政策,形成城乡一体的户口管理制度。

王京华(2010)受户口性质的影响,实行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双轨制”,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执行不同的政策,致使户籍制度改革失去依据,影响了部分计划生育的执行。

陈江涛(2010)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导致城市化发展滞后重要原因。

城市化的滞后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宏山(2010)认为,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看,人口流动不应实行差别待遇原则,而应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低素质劳动力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权利。

只有实行居住和迁徙自由,才能保障农民拥有平等的就业和获利机会,才能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增长和繁荣。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晓飞(2010)认为,从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来看,黏附于户籍政策之上的资源配置和权利分配的制度差别,仍然是导致中国社会公平严重缺失的罪魁之一。

户籍政策的调整和变迁则进一步巩固了以“政府本位”为特征的行政理念和行为逻辑,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形成了“愈改革,愈管制”的恶性循环。

户籍政策改革欲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须首先转变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实现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彻底转变。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占营(2004)认为,从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实施模式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政策模式:

集权式和分权式。

但集权措施无力,分权模式过度发展,由此出现了种种问题。

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应突出集权式的特点,并加强政策力度。

赵巍(2007)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上,应该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观念,多途径、多方式拆除户籍藩篱,逐步使户籍与社会保障脱钩,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机制,同时依据市场化原则,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改革,降低准入条件,使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城市,从而促进人口有序流动。

山东农业大学杨红香(2010)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多年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是存在诸多与户籍改革不适应的制度性因素,只有从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计划生育制度、兵役制度等几个方给出相应的完善与调适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于户籍制度对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的研究很多。

马瑞(2010)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被城市作为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手段,对农村外出进城就业人员不具普适性,仍停留在放开户籍层面而未触及深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且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各部门的协同改革。

刘凡镇(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的结果,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出现了小城镇和中西部地区取得较大进展,而沿海发达城市和大城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的状况。

郝洪(2009)认为无论是上海户籍新政,还是国务院的“国务院要求取消专科以上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都不足以对户籍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前者,被当作人才引进的奖品和工具;后者,虽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但同样属于“政策杠杆”。

户籍制度改革仍旧较长的路途要走。

莫琪(2008)基于资源控制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制度——结构理论三种理论对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改革作了评价,认为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户籍制度的设计方面所提供的理论支持还有待提高。

制度——结构理论较为深刻地看到了户籍制度的深层弊端,将其纳入到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上去分析,但问题是学者们仅将“二元结构”归结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其中一个弊端。

张军丽(2004)从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轨迹入手,对其"以国家为主体和目的"的价值取向弊端和"方便管理者"的价值评价偏差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将价值观念转变到国家利益和法治原则下的"以人为主体和目的"上来。

董少平(2003)回顾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并客观对其进行评价,并从公民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一元制和二元制户籍制度改革优势、劣势。

认为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敏感性强,应以稳定为前提,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宜采取二元制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过渡到一元制户籍制度。

吴效军(2002)通过对湖州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调查和实证分析,就户籍制度改革对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存在效果和作用的不足,不少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魏润卿(2010)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提出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主要为:

户籍制度回归本位,建立相关福利制度的对接机制,坚持渐进式和激进式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路以及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

李林认为(2010)基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提出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过程应注意逐步渐进和自上而下的两个原则。

王倩(2010)鉴于目前中国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应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不平等状况的户籍法,明确“迁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规范户籍登记管理机关的职权和责任,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户籍与口籍并存,以口籍管理为主”的模式。

同时修改相关法规,完善户口法相关配套措施。

王列军(2010)当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本地人的福利,而在此之前的户籍改革普遍有把权利商品化的倾向,户籍制度改革要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推进。

与户籍挂钩的权益获得方式要从“门槛式”过渡到“阶梯式”,根据权益的性质和资源分配的可能,排出赋予的优先顺序,并以合法体面住房、居住年限和社保参保年限作为替代性管理手段。

郭奕晶(2010)认为作为社会管理制度之一的户籍制度,必须遵循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改革则不会取得成功。

这些原则包括:

以人为本,体现公平;便民利民,关注民生;有序流动,促进发展;城乡统筹,缩小差别;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邵晓琰(2009)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影响“三农”发展的重要原因。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基于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伍江先(2009)认为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着“取消说”误区,户籍改革进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只能渐进式推进,且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户籍制度改革应当从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条件(降低落户门槛)、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相关社会经济政策配套改革等方面予以着手。

张静(2009)目前户籍制度与社会需求“格格不入”的矛盾主要凸现在城市地区。

而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要求,正在呼唤户籍制度功能回归。

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首先在城市地区展开,具体通过统一户籍登记制度、逐步建设合理的户口迁移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制度、促使其他领域行政管理寻找科学的权义分配标准的路径来进行。

赵德余(2009)基于户籍改革的利益关系调整的视角讨论户籍改革的阻力或难点、策略选择,现行的地方性户籍改革试验的特征以及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王娜(2009)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难以全面推进的原因、户籍改革思路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宪法的修改带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进而推进户籍制度的系统改革。

郭晓莉(2009)指出现存户籍制度的弊端,并提出其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要从社保制度入手,且要设立过渡平台。

杨礼琼(2009)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涉及到户口背后的各种保障福利,尤其是社会保障权益,因此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探讨分析户籍对其的影响以及户籍改革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李大成(2009)认为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是建立新的城市准入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系统进行社会管理。

分析了户籍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得以维系的制度原因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可携带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要消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胡卓萍(2008)认为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得从思想认识上对户籍制度及其改革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寻找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小华(2008)认为原有的户籍制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必要的补充,以使它成为能够促进我国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崭新的户籍管理制度。

徐亮(2007)基于中外比较的角度,认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应从户籍立法的内容上进行改革,加大民事法律功能,减少户籍制度中社会治安、人口迁移控制的功能。

孙中民(2007)借鉴国际经验,从公民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维度来看,一元制优于二元制,一元制模式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选择。

由于政策制定的路径依赖性,其变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杜鹃(2006)城市化进程中,现行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要坚持同步、平滑、稳步的原则。

冯清华(2006)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户籍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改革应以保障迁徙自由为首要目标,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户籍管理的法制化。

肖海英(2006)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或路径分为“取消论”、“脱钩论”和“统一论”三种,并分别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

这些观点,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

在归纳评析现有的不同观点基础上,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其他相关制度相结合,同步推进,协调进行,统筹考虑.岳德松(2006)户籍改革的原则应该落实在“渐进”和“配套”两个方面,从户籍制度背后的系统社会管理制度着手进行改革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余炬文(2005)针对我国户籍制度存在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劳动力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的非正常供给和劳动力的逆向需求等问题。

从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提出了渐进性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我国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正日益显现,亟待加快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要确立以《户籍法》为基础、以各地方户籍管理规章相配套的户籍法规体系,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公共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李若建(2003)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和改革户籍制度的一系列政策,分析了在这些政策中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位问题。

班茂盛(2002)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