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744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

斯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②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④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⑤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诊疗方案的制定者;

健康教育的指导者;

卫生事务的协调者;

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

6、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①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②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③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③生物遗传因素;

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占8%。

9、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完好状态。

10、亚健康:

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但是呈现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中生理状态。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①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②恒常性和积累性;

③交互作用。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是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系统纳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

3、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

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4、经济发展与健康:

①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②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③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5、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性:

双向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6、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①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②社会卫生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③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7、社会支持:

是指一个热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感情、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8、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

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等。

9、卫生服务的功能:

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硬性健康的途径:

首先,教育影响人们对社活方式的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了解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对健康服务能更合理的利用;

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收入、社会凝聚力等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11、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①环境污染和破坏;

②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③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

④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⑤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12、社会阶层:

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3、社会制度的内涵:

一是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二是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

三是,指导人们具体行为的行为规则,如考勤制度,奖励制度等。

14、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5、人口结构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结构。

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和儿童少年人口系数。

16、老年型社会:

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17、文化:

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为范式,它贯穿于某一个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18、文化的组成:

一是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和信仰;

二是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三是符号成分。

19、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

20、文化的特征:

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1、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最主要);

②实验研究;

③评价研究;

④德尔菲法;

⑤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收集资料;

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解释结果。

3、问卷可分为两种:

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卷和答案,编码。

4、课题评价的三个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5、社会医学研究多采用抽样方法。

分为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6、现场定量研究:

通过现场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指标,如患病率、就诊率、生长发育标准等,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和自填法。

7、问卷是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中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故国内称为调查表。

8、问卷的设计原则:

目的性,方向性,实用性。

9、问卷的设计步骤:

第一,明确研究目的;

第二,建立问题库;

第三,设计问卷初稿;

第四,试用和修订;

第五,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0、信度:

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系数来评价。

分类:

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

11、效度:

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接近程度。

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

12、信度和效度之间有四种关系:

①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

②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就高;

③无效的测量既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可能不高;

④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即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选择,填空)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

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

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角色判断与满意度。

(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

2、生命质量: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3、生理状态反应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通常包括活动受限、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

4、生命质量的测定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5、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①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②疾病负担的评估;

③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④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⑤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⑥健康影响因素和防治重点的选择。

1、慢性病自然史分为六个阶段:

①无危险阶段;

②出危险因素;

③致病因素出现;

④症状出现;

⑤体征出现;

⑥劳动力丧失。

2、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

①潜伏期长;

②特异性弱;

③联合作用;

④广泛存在。

3、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①环境危险因素;

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④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4、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

①收集死亡率资料;

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③江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

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⑥计算评价年龄;

7计算增长年龄;

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会计算)。

5、健康危险因素:

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技术方法。

1、社会病(sociopath):

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三级预防: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三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社会病的特点:

①社会病必须有公共性;

②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

③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④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公共的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

⑤社会病及时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4、自杀(suicide):

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的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分为:

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自杀意念。

5、研究自杀的最终目的在于预防自杀。

6、自杀的一般防御措施: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2、普及有关自杀知识3、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4、减少自杀机会5、建立预防自杀的有关机构6、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7、大中学生自杀预防的主要措施:

①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尽量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

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从入校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检查;

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又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热线;

⑥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

7培训学校管理干部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体系。

8、“四E干预”指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9、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

②生物因素:

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理周期、驾驶技术;

③心理行为因素:

个性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经济;

④社会经济因素。

10、意外伤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交通。

意外伤害分为三个阶段:

伤害前阶段、伤害阶段,结局阶段。

预防措施包括:

预防伤害发生(一级预防)、院前急救与医院治疗(二级预防)、社区康复(三级预防)。

11、伤害包括故意伤害(intentionalinjury)和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injury)。

12、道路交通伤害的控制盒预防:

①交通立法;

②教育培训;

③改善交通条件;

④道路交通伤害的急救与康复。

13、性传播疾病(STDs):

是主要由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途径的一组疾病。

14、精神障碍:

是一类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综合症伴随痛苦体验和功能障碍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5、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substances):

在医学上,能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状态,并具有致依赖(成瘾)作用的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也称为成瘾物质、药物。

16、精神活性物质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

17、毒品(illicitdrug):

是指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又称为非法药物。

18、精神活性物质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依赖性,或者称为成瘾性。

19、心依赖包括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dependence)和生理依赖(physcialdependence)。

20、禁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出现戒断症状(withoutwalsymptoms)。

21、吸毒危害主要表现为:

①吸毒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

②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重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过去约2/3的HIV阳性者是吸毒者,目前近一半的感染者与吸毒有关;

③吸毒破坏社会稳定;

④与吸毒相关的种毒、制毒、贩毒行为常常以组织犯罪的形式存在,不仅仅对社会稳定,而且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

22、吸毒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机器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

在中小学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题教育是一级防御主要手段。

二级防御是针对易感人群的防御,主要针对高危人群。

包括促进预防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

三级防御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主要目的是在与降低毒品需求,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及减少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23、慢性非传染性病(NCDs):

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起病隐患,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的总称。

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慢性病通常与生物、心理、社会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又称为生活方式疾病。

24、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

(1)针对机体预防措施:

增强机体抵抗力,戒除不良嗜好,进行系统的预防接种,做好婚前检查。

(2)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

对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做好预防工作。

对遗传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

加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近亲或不恰当的婚配。

(3)对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

对心理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

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哮喘、溃疡病等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2.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

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于传染病,"

三早"

预防就是加强管理,严格疫情报告。

除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外,还要密切注意病原携带者。

对于慢性病,"

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

通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由于慢性病常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

预防带来一定困难。

3.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

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调节代偿能力,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

此时应采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

三级预防是健康促进的首要和有效手段,是现代医学为人们提供的健康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