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773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语言表达连贯第15题考点1词语组合还原性连贯附经常用混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不致】

二者读音相同,意义大相径庭:

“不至”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不致”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事前做好准备,就不致到时手忙脚乱”。

【曾经·

已经】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如“我曾经许下过诺言,一定要到未名湖去读大学”。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如“我们的航船已经驶入了2l世纪”。

【常常·

往往·

经常】

这三个词语都是副词,都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

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

当它在表示时间时,则不能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如“人的思想也要经常检查,不断改造”。

【大概·

大约·

约莫】

这三个词语都表示估计的意思,都是副词。

“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台没有打领结”。

“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如“从花开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约莫”侧重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如“约莫一袋烟的工夫,老人又转了回来”。

【大力·

大举·

大肆】

三者都是副词,都有在行动上采取大规模的方式的意思。

“大力”侧重指尽最大的力量,适用范围较大,多用于积极方面,褒义,如“大力推广普通话”。

“大举”侧重指大规模的行动,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如“以色列大举进攻巴勒斯坦”。

“大肆”侧重指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一般用于消极方面,贬义,如“该组织大肆吹嘘神功的‘神效’,致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

【单是·

但是】

二者读音相近,意义不同:

“单是”即单纯是,单单是。

“但是”作连词,连接转折关系;

作副词,相当于“只是”。

【但是·

可是·

然而·

却·

只是】

这五个词语都是连词,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

不同的是转折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是”转折的程度和语气重一些,为重转连词;

其他的词转折的程度和语气较轻,为轻转连词。

“然而”书面语色彩重一些,其他词语多近口语色彩。

【对·

对于·

关于】

这三个词语都是介词。

“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

但它们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

第二,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

“对”多用于口头语体,“对于”的色彩庄重,更适合书面语体。

“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

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

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

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不用“对于”;

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作定语,常常单独作文章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作状语,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

【而且·

并且】

二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但是连接的句间关系不同:

“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与它呼应,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如“我们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大丰收”。

“并且”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如“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并且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

二是用在复合句后半句中,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她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且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

【赶快·

连忙】

二者都有时间急迫的意思,都是副词。

“赶快”形容急迫地要去完成一件事,多用于时间方面,如“这是封加急信件,得赶快送到首长手中”。

“连忙”则形容急迫的状态,一般用于动作方面,如“一见同学们走过来,王老师连忙打招呼”。

【格外·

分外】

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

“格外”是说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如“他学习成绩格外好”;

“分外”指本分之外,即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它和“格外”是同义词,不过“格外”更接近口语,“分外”多用于书面语,如“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果然·

居然·

竟然】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

“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和“竟然”。

【何曾·

何尝】

二者都是副词,都用于反问语气。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

何苦】

二者都是副词,都表示不值得。

“何必”用反问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为他们愁这愁那?

孩子大了,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

【或·

并·

而·

与】

这四个词语都是连词。

“并”和“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

“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甚至上下两段,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顺承、偏正等各种关系。

“与”和“或”能够连接各类词或各类词组。

“与”语气色彩比较庄重,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如“欲与天公试比高”。

“或”所表示的是选择关系。

【忽然·

突然·

猛然】

这三个词语都作状语,位置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以在句子前头,指动作变化快,出乎意料,有时可以互相替换。

“忽然”指时间短促;

“突然”有突如其来的意思,有时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

“猛然”指来势凶猛,猛烈。

【或者·

还是】

二者都表示数(或二)者择一,都是连词。

“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如“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可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往往表示作者已选定的语气,还可以指“没有变化、照旧”等语气,如“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

”“不论是月白风清,还是九级风浪的夜里,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宽阔的海域”。

【几乎·

简直】

二者都是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强调。

“几乎”表示相近、差不多的意思,着重强调两者相差甚微,如“在小村子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简直”还含有表面好像不是,实质上就是的意思,强调程度比“几乎”深,如“今日的洞庭湖,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

【基于·

鉴于】

二者都是介词,都有表示凭借的意味。

“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作为经验教训的事,如“鉴于上次比赛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继而·

既而】

二者都是时间副词,都表示时间刚刚过去。

“继而”,状态副词,表示发生的两事紧紧相接,如“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既而雨停了,我们又走在了攀登泰山的征途上”。

【径直·

径自】

二者都是副词,都有直接的意味。

“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如“放学后,他径直到文化广场去了”。

“径自”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如“他不听师长的劝告,径自离校出走,长达两个月时间”。

【渐渐·

慢慢】

二者都是副词,都表示不迅速。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如“过了清明节,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

“慢慢”重在表示速度的缓慢,如“别急,让我慢慢把话说完”。

【尽管·

不管】

二者都表示偏正关系,用于偏正复句的偏句中。

“尽管”相当于“虽然”,表示转折关系,与“但是、可是、却”相呼应;

“不管”相当于“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与“都、总”呼应。

“尽管”肯定的是一个特定情况,后面可以用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如此”等,但不能用疑问代词;

“不管”是排除一切条件,后面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等,但不能用指示代词。

此外,“尽管”还可单独使用,相当于“只管”。

例如:

“他们的愿望尽管是好的,却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管他从事的事业重要还是不重要,都不失为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

【究竟·

毕竟】

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

“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

“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绝然·

决然】

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

“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

二种是表示必然,一定,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况且·

何况】

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

”“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偶尔·

偶然】

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

“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如“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岂但·

不但】

二者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

“岂但”多用于书面语气,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

“岂但”常与“也”“还”“又”“更”等搭配使用,“不但”除能与以上副词搭配,还可与“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

如“这本书要的人可多了,岂但你们几个”,“他不但有科研头脑,而且有实干精神”。

【仍旧·

仍然】

二者都是情态副词,都指照旧,常可以互换。

“仍旧”强调跟从前一样,如“他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

“仍然”除有“仍旧”的意思外,还有原来的想法、做法不改变,即“还是”的意思,文言色彩较浓,语气略重一些。

如“掌柜的也仍然同平时一样,笑着对他说话”。

【尚且·

姑且】

二者结构相似,但词性和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且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

“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甚·

很·

最·

至·

极】

这五个词都是程度副词,用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

“甚”和“很”意义相同,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文言色彩浓,后者口语色彩浓,如“形势甚急”,“病情很严重”。

“最”和“至”的意义相同,都表示达到了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最”口语色彩强,“至”富有文言色彩,如“太阳最红”,“此问题至关重要”。

“极”作副词时,表示最高的程度,如“极平常”、“极少数”、“好极了”等。

【虽然·

固然】

二者都是转折复句的连词,表示先承认原来的意思,接着又还归原意,或转到另一方面去,常跟“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配合,常可以互换。

一个主谓词组加上了“虽然”,它的独立性就丧失了。

如只说“他年纪虽然小”,意思就没有完,必须接着说,“干劲可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虽然”有时还可单说“虽”。

“固然”与“虽然”等义,可以互换,还可单用“固”,不与其它连词连用,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表示“本来、当然”的意思,如“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不行,浪费也大大失算”。

【通过·

经过】

二者都是介词。

“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如“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同学们提高了认识”。

“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如“他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

【向来·

从来】

二者都是副词,表示某种行为、状态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都一样。

“向来”是一向的意思,口语和书面语里都用,如“但他向来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严酷”。

“从来”表示从开始到现在都如此,强调的语气较重,用于肯定或否定句都可以,含有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语气,如“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向·

到】

二者都可以介绍行动的处所,都是介词。

“向”既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介绍的对象可以指人,所带的宾语常常是名词或代词,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手榴弹投向敌人”。

“到”只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用于完成式句子时,可以加助词“了”,如“他滑到了与人民为敌的边缘”。

【业已·

二者都是时间副词,都表示事情已经过去。

“业已”公文用语,书面语体色彩浓。

“已经”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一般书面用语。

【一齐·

一起】

二者都有“一同”的意思。

“一齐”指同时或全部,如“所有的机枪一齐扫射”。

“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或表示同时,应用范围广,如“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

【一直·

一向】

二者都是副词,都有表示重复或连续的作用,都可作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的连续性,如“自上小学以来,他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行为习惯的稳定性,与“一直”适用的对象不同,如“他一向十分好客”。

【已经·

一经·

曾经】

三者都是副词,都表示已经过去。

“已经”用于表示动作的时间已过去或事情已完成,如“他参加工作已经30多年了”。

“一经”表示一旦经过,下文说明就产生了相应的结果,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曾经”表示过去发生过或经历过,不但说明事情发生在过去,同时还强调现在没有继续,所表示过去的时间长远些,如“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风光过”。

【以至·

乃至·

甚至】

三者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

“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相当于“到、直到、一直到”的用法,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如“从沿海城市以至广大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

“乃至”比“以至”强调的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

“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

“甚至”还可以作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因此·

因而】

二者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接原因和结果。

“因此”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以……”,作用是复指上文,承上启下,除了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还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因而”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推论,作用是连接上文,承上启下。

它不连接句子,即不用于句子后,如“暗藏的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难识破,因而也更危险”。

【因为·

由于】

二者都是连词兼介词,都可表示原因,作连词时,都可连接分句。

“因为”常和“所以”搭配,不同“因此、因而”搭配;

“由于”还可以同“因此、因而”搭配。

“因为”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由于”不能。

作介词时,都可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放在主语的后面或前面,在口语里,“因为”比“由于”常用。

如“他今天不能来上班,因为他病了”,“由于工作太忙,因而照顾不了孩子”。

【尤·

尤其】

二者都是副词,都含有比较的意味,都有强调作用,所强调的,可以是整体中更为突出的某部分,或一般情况中更为特殊的情况,也可以是能够构成比较关系的几种事物,或几种情况中更为突出的事物和情况。

词义色彩不同。

“尤”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不能用在名词前头。

“尤其”则不仅能用在动词前头,也可用在名词前头,不过此时常在后面跟一个“是”,说成“尤其是”。

“尤”用在双音节形容词前头时,常在后面跟一个“为”。

如“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这一点,对于各级领导来说,尤为重要”。

【由于·

自从】

其主要区别是:

“由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又出现了计算机化学”。

“自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有关的时间,表示时间的起点。

如“自从处死了这个大贪污犯后,其他贪赃枉法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悠然·

俨然】

二者在结构上相似,都以“然”为词缀,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悠然”指悠闲的样子,如“悠然自得”,“悠然神往”。

“俨然”可以形容庄严,如“四叔俨然地站着”;

可以形容齐整,如“屋舍俨然”;

可以形容很像,如“这孩子说出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与·

和·

跟·

同·

及·

以及·

并】

这七个词都是连词,但其具体用法和意味不完全相同:

“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因此,口语中用得较少,但在文章的标题及书面语中较为常见。

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文学与出汗》”等。

“和”“跟”“同”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大致相同。

“和”用法最普遍,文章里最常见。

“跟”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

“同”流行在华中一带,书面上多作介词。

“和”、“连”、“跟”、“与”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介词,一般说来,从两个方面来判定:

一是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对调,对调后基本意义不变的是连词;

前后两个部分不能对调,对调后意义跟原来不同的是介词;

二是如果是介词,它的前边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果是连词,它的前边就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和”、“跟”、“同”、“与”可以连接名词,也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

用“和”、“跟”、“同”、“与”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做宾语、主语、定语,不大做谓语。

“及”、“与”一样,也是口语里不大用,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

它本来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它所连接的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不能颠倒过来。

“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

“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

它和“及”一样,所连接的两边前一部分总是主要的。

但“以及”的用处又比“及”广泛些,它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和句子。

“并”专用来连接动词,或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有进一层之意。

【与其·

宁可】

二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

“与其”用于取舍关系的复句中,常和“不如”一词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

“宁可”相当于“宁愿”有“宁愿”的意味,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

如:

“与其这样提心吊胆地见着你,还不如不见你。

”“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亏了广大人民群众”。

【暂且·

姑且·

权且】

三者都是副词,都有暂时的意味。

“暂且”有“姑且暂时”的意思,表示发生这种情况是暂时的,重在强调时间短暂,稍稍带有让步的意味。

如“主任不在,让小丁暂且顶一下,你看怎样”。

“姑且”有“先”、“不妨”的意思,表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就一下,以后再作结论,重在强调让步。

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有“暂时只能”的意思,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这样,如“校长不在,会议权且由杨老师代替参加”。

【左右·

上下】

二者都是助词,用在数词或者数量词后面,表示约数。

“左右”“上下”前面的数目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是约数,同时数词或者数量词前面一般不用“约”“大约”等副词。

但是“上下”是不表示时间的约数,而“左右”可以。

如“九点钟左右,江津号颤抖着启航了”,“王大爷看上去也就是七十岁上下的年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