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792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京剧的行当》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应先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在总结特点。

我的顺序是先说特点,再模仿。

这样学生总结起来会用些困难。

幼儿小班新生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及工作重点

这学期幼儿人数30人,男孩14名,女孩16名。

个别幼儿以前上过幼儿园,在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及其它能力都有一定基础,但大部分幼儿在常规习惯、自理能力、适应性、语言发展等方面较弱。

针对以上情况,这学期我们将重点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音乐素质的培养。

在工作中加强个别幼儿的指导,通过把主题探究活动与日常的保教工作结合起来,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幼儿发展目标

1.健康领域

(1)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基本愉快。

(2)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愉快情绪;

初步培养幼儿良好

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

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

(3)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

懂得不亲信陌生人的道理。

(4)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独立喝水、进餐、洗手、入厕,学习穿脱简单的衣裤、鞋等。

(5)愿意和同伴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走、跑、跳、钻、攀爬等动作。

2.语言领域

(1)学习普通话,乐意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学习用普通话与人交流。

(2)学习安静地听他人讲话,不随便插嘴,能听懂语言指令并按其行动。

(3)喜欢念儿歌、听故事、看表演、看图书等,学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社会领域

(1)愿意上幼儿园,能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愿意亲近老师或熟悉的成人。

(2)乐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尝试学习分享等待,体验其中的快乐。

(3)在成人启发下学习关注他人明显的情绪表现,学习关心他人。

乐意招呼熟悉的人,学习求助和感谢。

(4)学习在性别、外形等外在特征上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5)学习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批示,学习在集体生活中遵守基本规则。

4.科学领域

(1)在成人引导下,学习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

(2)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物品、现象,了解物品颜色、大小、形状等明显特征。

(3)喜欢操作、摆弄。

(4)亲近大自然,喜爱与学习爱护周围的植物。

5.艺术领域

(1)在成人引导下,能逐渐注意和亲近周围环境中熟悉的诸如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美的事物,并产生愉悦的情绪。

(2)喜欢听音乐,能借助动作,语言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3)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和工具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用画、剪、贴、撕、等技能。

(4)学习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学习用身体动作自由地进行歌表演、做律动,喜欢打击乐活动,学习和老师、同伴一起做音乐游戏。

三、教育教学工作。

1.做好新生入园的情绪安抚工作。

由于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入园,因此他们会产生哭闹、不愿来园的情绪,我们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学前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接待孩子入园,召开家长会,介绍班级情况,让家长填写一份幼儿家庭生活调查表,使家长、教师、孩子三者之间能尽快熟悉,减轻孩子来园的消极情绪。

(2)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有趣的教室环境

(3)教师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做到生活有序。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3)能安静午睡,不吵醒别人;

(4)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能学习自己吃饭等。

3.培养良好的学习常规。

(1)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注意力集中;

(2)爱护幼儿园的玩具,不与人争抢;

(3)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能将玩具归类收好;

(4)学习看书的正确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前阅读习惯。

4.深入实践园本课程,将主题探究活动与区域活动结合进行,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主动学习,从而获取各方面的经验,提高综合能力。

5.注重活动区活动的计划,做到学习有序。

在活动时,教师将加强对孩子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孩子。

四、家长工作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方面情况,以及帮助幼儿消除入园焦虑的有效方法,并增强家园协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

3.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为家长提供了充分参与、互动的机会,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4.不定期的做好家访工作,并做到有记录。

5.请家长配合老师收集家里的废物支持教学,参加园内的各项亲子活动。

五、卫生保健

1.认真落实卫生保健制度,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为幼儿创设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3.提高教师及幼儿的安全意识。

(1)参加保健知识培训。

(2)真搞好班级卫生,定期消毒、清洗。

(3)做好晨检及全日观察,并认真填写记录。

(4)在生活中教师与家长一起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5)提醒幼儿剪指甲,要求幼儿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保持衣服、手脸干净。

(6)配合做好体检及疾病预防工作,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7)加大活动量,加强密度和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

六、每月工作安排

9月份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方面情况,帮助幼儿消除入园焦虑情绪,让幼儿尽快熟悉、适应环境,愿意上幼儿园。

2.环境布置做好各项工作,做好各种计划。

10月份

1.常规教育,初步建立盥洗、用餐、午睡常规2.秋季“花样童年”体操活动

11月份

1.家长半日公开活动

12月份

2.“庆元旦,迎新年”游园活动的开展以上是我班这学期的工作计划,我们将以此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取得好的成绩。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该怎么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了解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设想一下他会怎么办,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能让别人听明白。

2.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听说能力,能听明白同学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三言两语说图意

1.指导看图

出示课件,认真观察,想一想图上小男孩遇上了什么事。

2.以评促说,说清图意。

3.揭示话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说图意,练习说话,以生生评说为途径,达到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以此为凭借,引出话题。

]

二、各抒已见议办法

1.小组讨论小男孩该怎么办,互说互评谁说得好,谁想的办法好。

划指标

2.小组汇报交流,以评促说,评一评是否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在说中,练习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通过自评,生评、师评,促进学生说话和倾听能力的发展。

3.小组讨论:

哪一种办法比较合适?

为什么?

说说评评。

4.学生汇报交流,各抒已见,互相评议,引发争论。

再进一步有机地引出话题,让学生互相评议,引发争论,训练说,以及随机互答的能力。

5.小结。

通过为图上的小男孩想办法这个话题引开,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地说评,在班上互相评议、争论,激发兴趣,引发参与互动交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访话题

1.话题:

假如你遇到像小男孩这样类似的情况?

你该怎么办?

2.模拟记者采访。

(1)教师示范当记者采访,评价。

(2)学生轮流当记者采访,互评。

(3)学生上台模拟采访,评价。

3.小结。

通过创设“记者采访”的情境,进一步引发学生参与互动交际的趣味感,有机展开话题,让学生在采访中互动说话,互动评价,互相促进,从而进一步锻炼把意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及随机应答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想开去

在生活中,除了遇到类似困难外,假如你遇到比这更大的困难,你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想一想,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五、总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

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

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该条标准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该条标准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岩石,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其次要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要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需要把握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借助媒体,激发求知欲望

[多媒体显示]陆地上5大基本地形的图片——陆地上各种地表形态略影。

如高峻平坦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表陡峻的山地、底部平坦的盆地高低起伏的丘陵等。

师:

观看图片,你们知道什么是地表形态吗?

生(可能):

地表的形状。

[边演示边讲述]刚才我们大家见到的都是常见的地貌(即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人类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宜溧山地等等。

(运用媒体展示各种地貌景观,直观形象地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激发了学生探知新事物的欲望。

二、巧用案例,创设探究情景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运动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

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我们的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地表为什么起伏不平?

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

[阅读课文]

生: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活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什么是内力作用?

2.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

3.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师生互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案例]“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从案例中你发现了什么?

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有慢。

由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如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图上的火山喷发和前不久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带来海啸的海底地震,它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而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容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它经过了4000万年的抬升,才上升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学生观察图片:

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图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似乎受到了挤压被迫上升,而东非大裂谷好象是被拉开一样。

非常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说明了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怎样给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个定义?

谁能上前来模拟一下呢?

(提供海绵,要求两位同学演示,一位模拟、一位解说。

[媒体演示]

[教师归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都主要靠地壳的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就是地壳上升的证据,而东非大裂谷正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中,水平和垂直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借助案例说明抽象的地理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活动活动]展示活动结果。

[活动1]

(1)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有垂直方向的运动

[教师归纳]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活动2]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象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

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而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它们构成了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基本格局。

[教师归纳]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它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

可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结合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的认识。

承转:

如果说内力作用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那么外力作用则将高山削低,低地填平。

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外力作用又有哪些表现呢?

这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第二个内容—外力作用。

三、分组竞赛,培养合作能力

[媒体播放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山区的冲积扇”、“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等。

(运用图片,使学生对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分组活动]展开小竞赛:

要求各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以下四题的答案,并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表演,模拟辩论赛。

(1)外力作用的概念及能量来源;

(2)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各小组代表辩论]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与意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媒体展示]海蚀陡崖、冰斗和峡谷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

沙滩和沙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又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自然界的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3)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

通过搬运作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

(4)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状况趋向于平缓。

四、阅读图片,提高分析能力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普遍规律。

我们脚下的地壳看上去似乎很稳定坚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

(1)了解岩石的分类及其形成过程;

(2)说出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看图解说]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和未风化的岩浆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以上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就这样,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绘制简图,总结新课]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都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本节内容,写一篇小报告,简述我们家乡有那些地表形态,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力量塑造的,怎么进行塑造的。

【评析】:

本节课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及其原因,该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关于地貌的变化和成因,由于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抽象,所以设计运用大量图片和Flash影片演示,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模拟演示地壳运动的不同类型,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设计中能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生活价值,并且联系家乡的特点培养迁移和运用能力。

资料宝库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有关地球演化及岩石圈活动的一种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活动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即巨大的板块。

一般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每一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作大规模的运动;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于此。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渗透到地球科学的众多领域,是目前比较盛行的对地壳运动机制提出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