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846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导论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社会学途径:

社会学途径强调的是把团体研究当做解释政治行为的方法。

(3)经济学途径:

经济学途径关注的是经济学与政治生活的相互联系,这种关系一直是思想家和学者讨论的主题。

(4)制度与法律途径:

制度途径把政治学的分析对象看成是政治形式或制度,即政治分析主要是研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相互作用。

(5)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在行为主义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第一,科学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革命性。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第四,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发展的学说。

8.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

政治学作为一门规范性的学科,起源于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至今,我们可以把西方政治学分为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和后行为主义时期四大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往往难以区分。

传统主义时期(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正规学科开始起步的政治学关注的是法律。

行为主义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政治学家已不满足于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研究,但行为主义的勃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行为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及人的行为。

后行为主义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如前所述,行为主义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而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在突出价值和道德研究的后行为主义之初,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罗尔斯的《正义论》打破了政治哲学长期以来的沉寂。

9.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学,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与儒家、法家的积极治国相反,中国还有令外国学者很感兴趣的道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老聃与庄周。

10.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与西方政治学说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学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容蔚为壮观;

第二,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的色彩很浓;

第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第四,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要弱。

11.政治的地位

第一,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12.政治博弈的规则

每一场博弈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就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府应该如何行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都在宪法中有原则性规定。

政治博弈就是在上述框架或规则之内进行的,它们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

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

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

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政治博弈规则更为频繁和复杂。

13.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非零和博弈:

第二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分配

1.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这并不排除半强制力量和非强制力量的作用,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再次,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2.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

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去做。

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的某种好处。

3.操纵性权力:

在强制性权力和功利性权力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沟通关系,即权力主体向权力客体明示或暗示了威胁或承诺,以便让权力客体衡量一下自己行为的后果。

4.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

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5.合法性:

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6.信仰体系:

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7.政治权力的基础:

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

以财富的多少或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来解释政治权力,是一个古老的、著名的、流传甚广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

技能是两位获得大体相同资源或财富的人不可能行使等量的权力。

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权力基础的身份出现。

制度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和知识等因素。

8.权力政治的作用方式

第一,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权力有一个指向问题,即权力运作的轨道。

而权力作用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充实或支撑着这一轨道,否则,权力的指向性就是抽象的。

第二,权力运行的层次。

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作用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

第三,权力运动的时间性。

时间是衡量权力作用的坐标。

第四,权力作用的结果。

权力运动的结果与权力作用的方式、权力的层次及时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9.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方式

纵观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权力分配制度在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一样的,但目前大多数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已基本上向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看齐。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原则的指导下、在同封建君主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从形式上看,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在民”,而一人一票的平等权似乎又在形式上肯定了“主权在民”。

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就是选举制。

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候选人的产生方式因国家的政治体制而异。

在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议会制国家,要成为政府首脑必须首先成为政党领袖。

在美国,总统候选人分别由两大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

与这些国家差别较大的是法国。

法国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要有500人以上的国民议会议员、参议员、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委员、地方议员或市长担保。

确定选举人的规则也有很大区别。

有的国家除规定选举人的产生规则,还有另外的选举方法和选举程序。

美国选民在选举“总统选举人”时,实际上就是投某位“总统候选人”的票。

法国和俄罗斯实行“多数两轮投票制”,如果第一轮投票未能选出总统,只有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居前两位的候选人才能进入第二轮,得票做多者成为总统。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政治离不开金钱,因而容易被大财团所操纵。

10.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强制性权力:

操纵性权力:

人格型权力:

11.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beliefsystem)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所谓信仰体系,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有了合法性权力,决策者就无需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与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

因而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权威和权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

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其中的关键是合法性问题。

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政权具有了合法性,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权威。

条件之一:

合法性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佳绩的有效性。

条件之二: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权威虽然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产生,却不是被动地随着合法性的消长而变化。

政治领袖并不能简单地获取他们想要的权威。

合法性通常需要某种特定的仪式或过程。

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致力追求的。

为了减少这种麻烦和强制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权力必须以更复杂的面目出现。

功利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软硬兼施”。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

同样,合法化也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功能

1.对政治文化的理解:

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内容: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3.政治文化的类型:

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4.政治文化的功能: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5.社会资本的特征:

第一,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它使得某些目标成为可能,而在缺乏社会资本的情况下,有些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二,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第四,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任。

第四章意识形态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和特征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1.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其可分为三层:

(1)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2)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

(3)哲学、宗教。

这是离政治现实最远的意识形式,但其作用却不可忽视。

宗教影响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相对独立性,第一,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意识形态的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此外,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掩蔽性。

2.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惟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而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资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一直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

自由主义是近代以后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新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极其重视现存的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认为这四大政治价值高于其他任何价值,维护这些价值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群主义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从心理和政治两个层面来界定民族主义。

在心理上,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

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结自古有之,中国的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是:

非扩展性与自卫性、非联系性与间歇性。

3.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与统治权的结合过程。

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固然显示了意识形态强劲的政治功能,即维护政权的合法化,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

极端政治化也有致命弱点,

(1)意识形态政治化使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削弱;

(2)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造成了全体社会公众思想的模式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

(3)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称的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工具;

(4)除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制,形成全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一边缘结构;

(5)造成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与厌恶,旧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和方式难以完成其功能,结果是社会公众认识的纷乱与信仰体系的涣散。

4.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的稳定性。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效益。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5.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马克思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是事实是,并非现存的每一种意识形态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有的国家意识形态阻碍经济增长。

那么,是否就此断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种是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种阻碍经济增长?

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6.意识形态概念: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7.意识形态滞后阻碍经济增长表现在哪些方面:

时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压制创新。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

(2)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3)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4)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长。

8.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1)自上而下的变革。

(2)自下而上的变革。

(3)上下互动变革方式。

(4)中心—边缘方式。

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变革方式决定着其基本经济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同经济增长的契合度。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1.政治社会化定义:

政治的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第一,家庭: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第二,学校,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

第三,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第四,工作场所,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

第五,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第六,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民主选举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

第七,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

除了上述这些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如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是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政治自我”的形成是个体政治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进入政治社会的成员确定了这样一些稳定的心理结构,包括:

政治依属和政治忠诚,即对某个政府政党,阶级,社会政治体系的关系的特殊意识;

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

对政治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5.对政治人格的理解:

个体关于政治世界的看法的全部综合,就是一个人的“政治自我”,或称“政治人格”。

第三篇政治体系

第六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理论

第二节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国家的结构形式

第四节国家机构

本站知识点:

1.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naturallaw)而产生的自然权利(naturalright)。

因人们滥用自然权利,而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stateofsociety)。

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

作为最高的团体,并包括所有团体在内的国家或政治团体,其目的便在于最高的善。

3.国家统治说:

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

不少学者从统治意义上来认识国家。

4.国家的实质: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

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5.国家权力的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权力具有强制性,而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因为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

统治阶级为确保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总是要使国家权力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即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性。

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国家的法律,要求全民共同遵守。

6.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一种政治团体;

占有一确定的领土,政治上在一个政府,特别是有主权的或不受外来统治的政府之下而组织的任何人民的团体。

7.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这就是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认同性。

认同性危机是建立民族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

合法性。

如前所述,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

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

参与性。

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就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就应该永远被统治,民众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