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868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毫针刺法Word文档格式.docx

2.手法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3.自身练习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在自己身上练习,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

(三)针刺准备

1.毫针的选择多选不锈钢所制针具。

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药液浸泡消毒法:

针具选75%酒精浸泡30-60分钟;

亦可用器械消毒液,如“84”消毒液浸泡。

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

c、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可达消毒目的。

(2)医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针刺部位消毒用75%酒精消毒,或选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

(4)治疗室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晾晒。

治疗室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3.体位的选择针刺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发晕针。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合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合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合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四)进针法

1.进针手法进针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点,以利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b、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c、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d、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e、针管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造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夜,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

(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度的。

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a、直刺:

呈90°

垂直刺入.适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

呈45°

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

呈15°

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a、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b、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

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c、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

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

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五)行针法

  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1.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它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它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升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

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

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2.辅助手法  它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

(1)循法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经络,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

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时,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

《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

其法有二:

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

二是卧侧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六)出针法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出针后。

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当针退出后,要仔细察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七)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

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晕针是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2)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取急救措施。

(4)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1)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

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2)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3)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4)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1)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2)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3)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4)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

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4.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1)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

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

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2)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改变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

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2)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3)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4)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