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88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docx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

 

您走了,那么从容

――怀想杨善洲同志

 

◎王草 

 

您走了,那么从容

来时的路开满无怨的花

走时的路种下无悔的绿

 

博大情怀从不停息

与人民促膝油灯下

谈过的知心话语

如今,依然挂在熟悉的窗台

 

您走了,那么从容

来时的路那么漫长

梦醒时分已飘落清明细雨

 

桃花又开了

梨树又结了

鸟语花香又一曲

一朵白云一步一回首

是您,留连那片深爱着的土地

 

您走了,那么从容

是否听到,森林清风习习

 

一棵苍天大树

与飞舞群蝶轻轻挥手作别

一面温暖的笑脸

一幅人生背景图展示着坚定信念

 

您走了,那么从容

几十载春秋那么短

是否,许多想做的事还来不及

 

从物质形态上说

您一生与贫困为伍

从意识形态上说

您又是那么的富有

无限美好的夕阳

单薄身影是一本永远鲜活的影集

 

您走了,那么从容

留给身后的人们

是一串执着的足迹,更是

一份值得永远守望的崇高精神家园 

谨以此诗怀念杨善洲书记并发给一切贪官学习<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怀念一位老人——杨善洲:

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任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退休后,不享清福,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

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他的事迹和精神,撼人心魄,发人警醒,催人奋进。

(#今日读报#微博)

善良之心昭日月,洲渚有灵焕烟霞。

民众本不为仇官,只因官贪恶形彰。

一有好官民振奋,泪如滂沱祭英灵。

我劝天君从容看,民意如水不可玩。

千年历史掐指算,哪有骄横享寿延。

君看杨翁意志坚,铁心护党护大山,

大山绿成无偿捐,心中有民无私党。

如此书记百姓念,岁月流逝名永香。

吊杨善洲

友文

到老犹难营小窝,心连百姓苦奔波。

官居四品人情少,人过八旬官味多。

六万亩林齐下泪,二十年汗已成河。

杨公身去魂千亿,叶叶枝枝见楷模。

杨善洲书记,您是我山一样崇敬的父亲

景颇族是山的民族

依山而居

邻山而存

我是大山的女儿

一个崇尚山的景颇族后代

而您,杨善洲书记

一个普通的人民公仆

有山的形象

有山的骨骼

有山的仁厚

有山的气魄

您有山一样坚韧的力量

有山一样刚烈的气势

有山一样宽阔的胸怀

有山一样清廉的风格

您是我的父亲

我挚爱的父亲

您与山有不解的情缘

您与山有割不断的情结

一座叫大亮山的山地

与您的一生息息相关

与您的生命紧紧相连

与您的精神永驻大地

大亮山的每一棵树

都书写着您的艰辛

大亮山的每一片叶

都凝结着您的汗水

您用热爱与辛勤

孕育着大亮山的灿烂

您用执着与生命

染绿着大亮山的每一片绿

大亮山的每一寸土地

都印录着你的足迹

大亮山的每一缕清风

都亲拂着您的身影

大亮山的每一缕阳光

都熟悉着您的气息

您是大山的儿子

您是我山一样崇敬的父亲

您是一座山

您用您的伟岸

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格

您用您的人格魅力

彰显了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您兑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

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

一生为民

鞠躬尽瘁

您是一座山

一座雄伟的山

一座巍峨的山

一座屹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

坚实而挺拔的丰碑

杨善洲书记

您是我的父亲

您是人民的父亲

您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您把生命的余热

撒在了绿色的大亮山上

大亮山不会忘记您

人民群众不会忘记您

杨善洲书记

您没走远您没离去

您的名字响彻了云岭山峰

您的精神传遍了神州大地

苍生永记

青山不忘

后记:

杨善洲(1927—2010),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

1986年6月,他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

大亮山  被你变绿了

那些绿油油的森林

就是你在大山里写下的诗歌

风吹林海沙沙地响

你听  它们都在讲述着

你的伟大的故事

树林的鸟儿

也在为你唱着赞颂之歌

你在我们党里  做出了模范

你平凡的人

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杨善洲  你真伟大啊

我们要向你学习

我们要把你高歌

敢教荒山披绿装

——遥寄我们的老党员、老书记杨善洲

丁付林

  杨善洲同志,1988年3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长年扎根大亮山植绿。

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他带领群众造林5.6万亩,创造活立木直接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

2009年4月,他将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

  大亮山,真荒凉,

  这里遍是嶙峋的山冈,

  不闻鸟语,

  没有花香,

  只有枯藤断草,

  在风中诉说着满腹的惆怅。

  

  有一天,

  来了一位老人,

  头戴大草帽,

  肩扛铁铲锹,

  立下雄心志,

  敢教荒山披绿装。

  

  山高不辨方向,

  用绳索当坐标;

  坡陡难测距离,

  用脚步来丈量;

  挖坑,栽树,培土,

  就像愚公移山那样。

  

  这位退休的老书记啊,

  为了心中梦想,

  捡果核于街边,

  拾畜粪在道旁,

  寒冬中有他忙碌的身影,

  烈日阻挡不住绿色希望。

  

  老人用他那孱弱之躯,

  浇绿这里的一座座山冈。

  大树昂首挺胸,

  昭示他坚守的毅力;

  花草迎风含笑,

  展现他信念的光芒。

  山绿了,水清了,

  引来百鸟歌唱。

  一位英雄的事迹,

  在祖国的大地上传扬。

  一个光辉的名字,

  在人民群众心中激荡。

  

  老书记走了,

  却分明可见,

  千千万万个他,

  扛着锄头,

  走进春雨,

  迈向秋阳。

  

  莽莽森林

  沿着他曾经的足迹,

  缓缓地伸向远方,远方……

 

 

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承诺与践行,他的忠诚与坚守。

  杨善洲在61岁退休之后选择在大亮山坚持植树22年,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动因则是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

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

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做出了承诺,就必须践行,看似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它需要的不仅是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

  杨善洲做出的承诺以及为此付出的22年艰辛努力,看似平凡却闪耀着崇高道德和人性光芒的壮举。

为什么杨善洲会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多次,叫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

为什么当时没有答应请求,依杨善洲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这个“不答应”是坚持了党性的原则,而又做出承诺“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这个“承诺”又是在大原则之下的乡土温情。

一路坚守下来,杨善洲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从承诺践行的内容上来看,选择了在大亮山植树,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简单的承诺,平凡的执着,朴实的话语,朴素的生活,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习的不仅是外在的工作事迹,更应学习的是内在的动机,学习该答应什么,该承诺什么,该反思什么,该坚守什么。

  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学习杨善洲,总书记为何强调“自觉”?

自觉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使人纯洁,使人追求,使人进步,使人明智,使人高尚。

战争年代,一些党员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和条件下一起参加革命实践,但有的党员进步很快,甚至原来比较落后的赶到前面去了,有的进步很慢;有的甚至发生动摇等等。

为什么?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进行党性锻炼和为民服务的自觉性不同。

贯彻落实总书记“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的重要指示,我们要在增强自觉性上下功夫、做文章。

自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学习杨善洲同志重在付诸具体行动。

杨善洲同志作为我们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最现实、最具体、最生动的重大先进典型,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按照中国气象局“六个结合”的要求,我们要把学习杨善洲活动融入国家气象中心2011年创先争优重点工作之中。

一是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形式,专题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发起“进中央气象台为什么、在中央气象台干什么、出中央气象台留什么”大讨论,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以“学习杨善洲,践行承诺比贡献”为主题,组织开展以新一轮公开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全体党员都要联系中心工作和岗位实际,以杨善洲同志为学习标杆,对照2010年践诺情况和2011年公开承诺内容,自我评价承诺的事项有没有全部兑现,进一步充实完善新一轮承诺事项和落实措施。

三是通过开展“结队共建先锋同行”、“阳光志愿者服务队”、“湘西贫困地区扶贫助学”、“老青手牵手传统共传承”等系列主题活动,把学习杨善洲落实到行动上。

四是以开展“一先两优”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身边人,干好当前事,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走向崇高

——评赵振王长篇叙事诗《公仆本色》

 

董保延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有关方面把为杨善洲同志写一部长诗的任务交给赵振王是合适的。

当他在翠湖畔绘声绘色地向我表达着他的写作计划,罗列着他的满腹思考,公布着他的具体行程时,我发现颇有点像送别一位战士出征。

后来,从他频频留在QQ空间的片言只语中,我不断地追踪着他的足迹:

行走西线,潜心采访,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喜忧交集,笔耕不辍……两个月后,一部4千多行的长篇叙事诗《公仆本色》已经发到了我的网络邮箱里。

很快读完,我有些震撼。

首先是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其次是振王的作品。

对于杨善洲60年坚守精神家园的感人事迹已经很熟悉了,何况这10多年,关于这位老人的信息常常会见诸媒体。

可是在读《公仆本色》时,我竟然数次热泪盈眶。

不仅因为采用叙事诗的形式歌颂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情况在云南不多见,还因为追随叙事诗的字里行间,我却好像重新走进了这位当代楷模的心灵空间。

诗歌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竟然如此默契地汇合成一个旋律;生命的意义、时代的意义和文学的意义竟然如此神奇地被赋予了同样的价值。

走出作品,却迟迟走不出作品所营造的氛围,走不出属于杨善洲的那片天地。

叙事诗确乎已经站在时代的高度,甚至可以说站在了一个关乎党的建设、国家发展、民族安危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从杨善洲这位典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党员价值、人生价值和生命价值。

这种艺术化的、富于感染力的揭示,不仅有力地把握住了杨善洲的思想本质,并且也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在人们精神领域更加多元化的今天,长篇叙事诗《公仆本色》无疑是一首标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公仆情怀,引领我们走向崇高的正气歌。

《公仆本色》的成功,以它的叙事诗属性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得为作品的长篇叙事诗身份喝彩。

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以讴歌英雄模范人物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曾经产生过很好的作用。

这次我省确定用诗歌或叙事诗或长篇叙事诗来宣传杨善洲,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尽管它很不容易完成好。

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叙事诗在民间具有很高的信誉度,也很受欢迎。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有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

具有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等特点,对表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和影响巨大的事件颇有优势。

一直以来诗歌抑或叙事诗都与历史和时代同行。

从记忆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叙事诗的名篇佳作,如表现历史题材的《格萨尔王》、《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阿诗玛》、《梅葛》,中国现当代诗人冯至、郭小川、李季、田间等创作的《蚕马》、《戎冠秀》、《王贵与李香香》、《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作品,许多都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学和精神的宝贵财富,充分彰显了叙事诗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但是,从文学创作的实践看,用叙事诗的形式来表现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非易事。

难就难在与新闻报道相比,事迹的真实与感动需要注入文学的力量;与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甚至抒情诗歌等比,叙事诗面临的问题更多,比如怎样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在诗的发展中讲述故事,以诗的骨架表达情感等等,都需要作者付出与其他创作不一样的代价。

但是,时代需要长篇叙事诗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叙事诗的若干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可以完成讴歌英雄模范的使命,并且具有新闻报道抑或其他文学门类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在读《公仆本色》的过程中,这种感受愈发强烈。

其实,像杨善洲这类楷模,他们用毕生创造的业绩,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史诗意义。

人生如歌。

通过诗的语言来表现他们,乃题中应有之意。

事实证明,以叙事诗的名义对杨善洲这位优秀模范人物歌之吟之,再次显示了叙事诗旺盛的生命力。

读《公仆本色》,最明显的感觉是它所具备的亲和力。

如同杨善洲其人其事,不事张扬,格调朴实,谦逊却风骨铮铮,和蔼而情义酣畅,颇有一见钟情的味道。

非常钦佩作者在驾驭这个重大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

以自己所具备的透视感,把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形象,始终置于“人民公仆”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镜头下。

没有仰视他的高不可攀,没有俯视他的一览众山,也没有平视他的似曾相识,而是让眼光和思维在文学承载的过程中,以非常的穿透力去洞察和发现主人公最难能可贵的也最光彩照人的空间。

这个发现的过程,正是作者思想获得净化、作品主题得到升华的过程。

也使作者真正深爱上了自己所表现的对象,并且下定决心将这种爱渗透到创作的全过程中,溶解到章节篇什,融汇到字里行间。

作品把杨善洲对时代(对党对国对事业)的亲和、作者对杨善洲的亲和、作品所展示的亲和,一统汇集到一起,营造出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文氛围,让人们从中结识善者,知晓善举,理解善意,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比之那些居高临下,貌似伟岸,狐假虎威,敬而远之的作品来,《公仆本色》的这一特点显得更有意义,它与读者的亲近感也显得就尤其突出,文学创作达到如此境界,我以为就非常了不起。

只要翻开这部叙事诗的任何章节,这样的感觉都会扑面而来。

仅以第一部分“无声的岁月”为例,作者选择了许多看似“无声”却掷地有声,声声铿锵的事迹,在生动展现杨善洲的高尚形象时,亲和力随处可见。

上善若水,善者可亲。

亲和力不仅仅是态度,更是人格——无论是行动、还是教导、还是故事。

“对话”中与老伴的琴瑟相合,铮铮应答;“回家的路”演绎出的儿女情长,生离死别;从出差时补交餐费引出的关于“生活帐与品德帐”的理论;在任时为发展咖啡烟草事业的孜孜以求(“飘香的咖啡”、“病榻前的希望”);无论在总书记面前还是在群众面前的“粮善洲书记”形象,以及在九甲公社蹲点1年中的精彩作为(“照片背后”);“张玉珍”讲述的丈夫故事,女儿从一把木梳中感到的温暖(“父爱如山”),“果木人生”中两棵柿子树引起的联想,“一只碗”掂量的高风亮节,以及流传在民间的种种“笑谈”……杨善洲的心灵世界一旦以诗歌的名义展现在我们面前,读是那么自然那么可信那么毫无雕琢修饰。

英雄模范也食人间烟火,也与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生老病死不弃不离,既有报国志也有儿女情,既要作公仆也有家园爱,既能高瞻远瞩也顾家长里短。

作品中的杨善洲,就这样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以自己的灵魂与我们促膝交谈,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向我们吐露心迹。

这样的人,即使当了领导,依然还是你的长辈、朋友、同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杨善洲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够听见他的音容笑貌,可以与他近距离交流,或感同身受,或发人深思,或催人泪下。

这种亲切感,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阅读,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最基本的常理常态常温,没有了距离忘记了时空;读着读着,我们结识并且心甘情愿地折服了一位生动、具体、真实的榜样。

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看重《公仆本色》中体现的亲和力的原因所在。

人物的亲和力也即作品的亲和力。

两者的相辅相成才造就了文学艺术的作用力。

在经济发达,思想文化多元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的作用,亲和力是不可不考虑的。

坦诚地说,今天能够进入感情记忆的英雄不是很多。

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把他们人为的拔高或走样了,亲和的成分被忽略了抹煞了。

再者,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光靠新闻宣传不行,今天是新闻明天就可能成旧闻,只有文学创作,尤其是那些吐露着亲和力的出类拔萃之作,才具有比新闻报道更恒久的生命力。

我们过去崇拜的不少英雄,大多不就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让当代英雄模范人物进入到当代人的情感记忆,特别是年轻人的记忆中,完成好文学的历史担当;怎样发挥好诗歌特别是叙事诗在其中的积极作用,都是文艺创作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权且把《公仆本色》看作一次尝试。

《公仆本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把独特的叙事角度和灵活的叙事手段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风格迥异的作品。

我们以往读得比较多的叙事诗,大多是按照人物(事件)成长(发展)的时间顺序为脉络的,《公仆本色》没有完全沿袭这一传统格局,而是采用不断转换叙事角度的方法,使作者的见闻、慨叹、联想始终与杨善洲的直抒胸臆交相辉映。

这样,不仅可以使人物的心灵世界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且也把原本已经为许多人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的事迹不再单调重复,并且因为融入了新的节奏感音韵感而显得鲜活新颖。

如果说,长诗的第一部分是通过作者以及杨善洲身边的亲人、熟人、友人的视角来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在,更多的叙事情节是围绕作者思维的空间而展示。

那么,第二部分“不变的誓言”则是以杨善洲到大亮山办林场的时间顺序展开,几乎反映了22年的造林兴林全过程,作者的视角成了主打,仿佛自己本来就是杨善洲身边的一名部下,感受着见证着吟唱着老书记退休以后的奉献年华:

“白手起家”的艰难,“植树变奏曲”的铿锵,“造林插曲”的风趣,“油毛毡房”的蕴意,“甜美的果实”的回味,“关爱,没有门槛”的风度,“欢乐的林场”的乐观,“友谊进行曲”的情怀,“榜样的力量”的厚重,“奖金分配法”的无私,“老书记留下的”的高亢……作者的视觉,既是诗人的视角,也是民众的视角,多重视角的有机结合,把一个高尚、立体、诗意的英雄形象,个性化地凸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感动时,也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据此,《公仆本色》显得愈加珍贵。

叙事诗尤其是长篇叙事诗,必须要有高超的叙事技巧,才能不流于枯燥乏味的长篇散文亚属。

既然是叙事诗,当然就必须以叙事为主。

而《公仆本色》的叙事模块中,既有传统叙事诗的元素,又融合进现代叙事成份,颇有创新意识。

如序诗“告别”,看似典型的传统叙事手法,作者以“走进2010年10月10日的正午时光”开篇,在“第一次,我们以特殊的方式见面、相识了,您却被党旗覆盖”的概叹中展开长诗的篇幅。

依然可以读到像“那些花,那些白色的花啊/踏着腊梅无言的韵脚/含苞怒放,洒落一地花雨/荡涤敬仰者的心灵”;“人世间的礼物,没有比顶天立地的精神财富/以及绿浪滔天的万亩绿洲更珍贵……”等句子,感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叙事风格。

而在接下来的“生命遗嘱”里,既有比较传统的对遗书的叙述,又有作者因此产生的与时代吻合的种种联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是杨善洲;渠,是老书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是老书记;泥,是杨善洲”。

其画龙点睛之妙招,大大提升了叙事的品位。

“一只碗”开始就很写意:

“杨善洲的一生,简洁得就像一只清清白白的碗”,而后又把杨善洲使用过的一只碗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中,也不乏洋溢着现代风格的叙事诗句,如“一只碗,就如一座桥/连着此岸与彼岸啊,此岸是领导/彼岸是群众”,“一只碗,端平了/就像端平了的一碗水,满而不溢/不湿身、不湿鞋,更不会打湿良好风气/危及纯洁的社会肌体//端好自己的碗/吃得了多少就多少,有时少一些也没关系/多了就会伤身,就会祸及生命”。

这样的例子,作者在作品中运用自如,比比皆是。

叙事与抒情的配合默契,形成了《公仆本色》的性格特征。

诗人何其芳在谈叙事诗创作时曾经说过,叙事诗“不是在讲说一个故事,而要来歌唱一个故事”。

这个“歌唱”比喻得十分贴切也十分重要,因为“歌唱”,故事可能成为立体的交响。

它其实就是在提示我们,在叙事诗的创作中,一定要注意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没有抒情的叙事诗一定会少了些活力少了对受众的强烈感染力和冲击力。

况且,叙事诗中的叙事非平铺直叙,也无须面面俱到,而应该做到抒情有叙,叙事有情,将抒情与叙事融会在一起。

在《公仆本色》中,我们能够感到作者在这方面的自觉,由于对叙事与抒情的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也使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了一个高度。

作者是满怀对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进入创作的,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他首先把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位置,乃至创作中,常常会“随着老书记的身影和足迹而泪流满面,经常在一个人的哽咽和嚎啕中,完成着一段又一段动人情节的书写,不是因为自己的诗句美,而是由于主人公留给人们的精神,在凄美和振奋的双重夹击中,揉合成一种感动”。

诗人的感动举足轻重,这种对事主的虔诚和被事迹的感动,一旦被倾注到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之中,就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叙述,而会顺其自然地渗入更多的对崇敬者满怀激情的礼赞,情的呼之欲出也就顺理成章。

读《公仆本色》,处处可以感受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辉映。

作者善于在表达人物感情的同时也表现人物的思想,以抒情引导故事的发展,又让故事的发展使抒情更加浓重,从而使我们很容易被感染而直抵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浓墨重彩的抒情笔法,使叙事诗和小说和人物传记严格区别开来。

这样,我们才可以从人物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了情感色彩的斑斓;在敞开心扉的抒情中,聆听到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种渗透到叙事深处的抒情,显得如此合情合理如此平常自然而不造作娇贵。

不妨来看其中比较突出的几处,“回家的路”一节,以杨善洲魂归故里为由头,引出一连串关于他和家乡亲人之间的故事,凸显了其公而忘私的胸怀。

随故事的发展,作者借题发挥,情感几次难掩而迸发,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诗句:

“回家的路不远,再远的路/只要通达,宽窄不是问题/通达着的路,自己勇敢无畏地走下去/精神就不会疼痛,心胸就会豁达/微小的人,就会显出高大/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走,不会错”。

颇有点道是无情却有情,情到深处见真心的味道。

“造林插曲”一节里,叙述了林场建设的最初阶段,杨善洲带领人们上街捡果核以解决树种缺乏的经历,作者讲到动情处也毫不掩饰,有感而发:

“捡果核的指挥长,用手提袋捡回的果核/闪耀着一种迷人的光芒/给林场增添一层动人的光泽/舍去所有的虚荣,实干就是最好的人格/面子不用大,实用就是最大的脸面/架子不用高,适用就是最佳的境界”。

一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在诗人笔下,也会熠熠生辉。

你看,在表现林主们在“合同书”上签名的场面时,诗人看到的却是:

“一份份的合同书,就是一个个绿色的宣言/在大亮山争先发言;一家家的庄重签字/就是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在大亮山猎猎迎风”。

书写人们对老书记退休造林的评价,也跃动着情透纸背的诗句:

“大亮山被杨善洲一行人,用一腔热情染绿了/老书记银白的头发,却与一座绿洲显出鲜明对比/岁月不饶人啊,衰老的躯体/活着的是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