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897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Word格式.docx

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7)滑坡前缘出现鼓丘;

(8)房屋倾斜、开裂,出现树木东倒西歪(醉汉林)、马刀树等。

7、哪些人为活动容易引发滑坡?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的人类活动都会引发滑坡。

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

(1)开挖坡脚。

最常见的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傍山切坡建房,修建铁路、公路、水库、水渠,开矿等工程建设开挖坡脚,使其失去稳定而下滑。

(2)蓄水、排水。

水渠和水池溢水、漏水,农田灌溉以及其它排放水,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弓I起滑坡。

(3)堆填加载。

在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碴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滑坡。

(4)破坏山坡。

在山坡上松土、开荒种植,或者乱砍滥伐,使水容易渗入坡体而引起滑坡;

放炮使山坡上的土石振动、破碎而引起滑坡。

8、如何避免滑坡造成灾害?

避免滑坡灾害,一方面要避开滑坡,另一方面要治理滑坡。

一是在不会产生滑坡的地方活动。

比如在建房或活动时,选择地势较平或山体较稳固的地方,避开陡坡和避免开挖坡脚。

房子不要靠山脚太近,房后要留出一定的防滑空地。

在农村,建议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房。

在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已有或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

在工程建设中,不要形成新的不稳定斜坡。

二是在可能会产生滑坡的地方,要经常对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看是否出现裂缝,裂缝有没有变化等预兆),尤其在雨季要更加注意。

要避免引起滑坡的破坏活动。

三是对已经有滑坡预兆的地方,要时刻注意异常现象,并对滑坡进行监测,选好撤离路线、撤离信号。

同时要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

在雨季要有人值班监视,出现异常及时发出信号,组织人员和财产转移。

一些容易治理的滑坡,要在雨季前进行治理。

难以治理的滑坡,人员和财产趁早搬迁是理智的选择。

在出现小崩小塌现象时,可能大的滑坡就将发生。

这时,千万不能进入滑坡影响区,去清理塌下来的土石、清水沟和抢救财物。

9、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

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

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滑坡体外围筑截水沟,在滑坡体上筑排水沟,尽快尽量排出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

特别注意水沟不能有渗漏,否则反而有害,可以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或压盖塑料薄膜。

对坡体上的裂缝、空洞,要及时填补。

用肓沟或埋带孔眼的塑料管疏干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的主要工程措施

削坡减重,可以分成几个台阶;

筑挡墙(要预留缝和泄水孔)、埋抗滑桩(有木桩、钢管桩、混凝土桩等);

在坡脚填方压脚,注意使地下水能通畅排出。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的措施有焙烧法和爆破灌浆法。

由于滑坡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具体采用哪种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常常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

10、当遇到正在滑坡时怎么办?

当发生滑坡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向上和向下跑都很危险。

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通知受威胁的人赶紧撤离,并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

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和进行抢险救灾,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滑坡的活动情况和影响范围。

1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的岩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或者过程。

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

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

发生在河流、湖泊等的叫岸i-L-r朋。

12、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崩塌?

崩塌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

(1)降雨过程中或稍微滞后。

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过程中。

(3)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13、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通常有以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裂隙较多,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较多、顺坡裂隙或软弱带较多,坡体上部已有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缝已经或可能即将贯通,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有一定临空空间,有松散物。

当上部裂缝不断加长、加宽、加深,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要发生,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14、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1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主动学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自我意识,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

(2)坚持预防为主。

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

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坡脚稳定的工程;

避免或禁止大量爆破等引发滑坡、崩塌的活动。

对于工程建设,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农村建房先要对周围的

地形仔细察看,尤其要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最好选择地势平缓、岩土坚固稳定、较开阔的地方建房。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避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

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最小程度地破坏斜坡稳定性的施工程序和方法。

如开挖时,边开挖要边砌筑加固。

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4)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在工程建设期间或建好后,要加强对周边地形的检查,及时发现不稳定迹象。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理,控制其发展。

(5)避免或禁止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的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多的斜坡体上进行农业灌溉。

(6)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16、当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异常现象后,该怎么办?

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临滑、临崩的异常现象(即前兆)后,必须引起

高度重视,并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立即向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或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报告。

同时,告诉周围的人注意不要靠近滑坡、崩塌区域。

有关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会及时派技术人员前来调查,发放“避险明白卡”,提出防治建议。

(2)以乡(镇)为单位,落实防治和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防治建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汛期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公布值班电话,保证电话畅通。

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巡查和监测。

巡查和监测人员按要求做好巡查和监测,并做好记录,雨季或雨后要加密监测,发现变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对要避让的,要主动避让或配合乡(镇)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3)编制好应急避险救灾方案。

方案要明确撤离路线、信号和避险场所,组建抢险救灾队伍。

方案要向群众公告,并进行演练。

(4)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周围情况,增强防灾自救能力。

17、如何监测滑坡、崩塌?

对滑坡、崩塌的监测,包括斜坡开裂变形、整体变形、地下水和应力等方面的监测。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监测其变化情况。

(1)监测方式

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

在斜坡变形开裂大的裂缝两侧布置几对观测桩,定期用尺子量每对桩的距离、高差。

2)设标尺观测地表裂缝:

与设桩观测相似,是把做好的标尺固定在桩上,定期观测标尺上的水平和垂直数据。

3)刻槽(或划线)观测:

在已经产生裂缝的地方(如墙壁、地面)刻槽(或划线),定期量槽(或线)的距离。

注意每次要在同一个点上测量,最好是同一把尺子。

(2)观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设立观测点的最初1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开裂是在缓慢变形阶段,以后观测间隔时间可以为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

如果发现变形在加快,观测应加密为3天或每天一次。

在雨季或连续阴雨季节,要加密观测。

在连续2天中雨以上或遇暴雨,并发现变形在加快,要加密到每天一次至每小时一次,加密观测至少要持续到雨停后10天以上,如未出现变形加速才能逐渐加长时间间隔。

(4)观测记录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每次观测都要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天气情况及相关迹象(如渗水、垮塌、出现新裂缝等),并计算和对比变化量,分析斜坡活动状态。

18、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要形成泥石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汇集水、物的地形地貌;

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雨季,尤其是连续降雨、暴雨、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时期,有明显的季节性。

泥石流的暴发多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在连续降雨稍后。

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矿和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也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19、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异常迹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地有微微的颤动,很清的水浑了,有时能闻到一股火药的味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0、泥石流发生时该怎么办?

在逃避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

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

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

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

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

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

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21、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突然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或者过程,也常有地面下沉、地面开裂现象。

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容易引起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又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

岩溶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主要类型,也是一种岩溶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碳酸盐岩塌陷最为常见。

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采空塌陷是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形成的采空区顶板冒落塌陷。

22、为什么会发生地面塌陷?

发生地面塌陷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地下有一定的空洞,如岩溶洞隙、土洞和采空区。

(2)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

(3)破坏地下洞室稳定的动力因素,如地下水变化、振动、地表加重和地表水渗入等。

23、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的异常变化。

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

(2)地面变形。

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微微可听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3)附近建筑物作响,出现开裂或倾斜现象。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地表水位下降或干枯。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24、如何监测地面塌陷?

一般选择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裂缝等)进行监测,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以全面掌握变化情况。

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以能取得观测数据为原则。

对水位的观测,可设立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标尺;

对地面裂缝的观测可在裂缝两侧钉小木桩,木桩上划出十字作为观测基准点;

对墙上的裂缝可在墙上直接划线测量,可以观测裂缝的宽度,也可以观测裂缝的延伸。

测量数据精确到1毫米。

从发现异常时起开始观测,一般每天1次,如变化加剧,要加密观测,每天可增至2到3次。

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果断采取应急措施。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记录每次的数据、天气情况、降雨起止时间、地表水的变化等情况,最后以时间为横坐标、观测数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图,分析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一、房屋选址安全

新建住房时,选址非常重要,除了看风水、生产生活方便,更要注意安全。

否则,可能人财两空。

从预防地质灾害的角度看,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

为了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缓平地上建房。

当斜坡有陡崖或土质坡坡度大于40°

岩石坡坡度大于45°

时,

容易发生崩塌、滑坡,还应避免在陡坡下、沟谷口和塌陷区建设。

当不得不选择在山坡或溪沟边建房时,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了解掌握以前有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

二要仔细查看周围情况。

查看后山和房前坡地是否稳固,如果有裂缝、陡坎,岩土松散,或者岩石顺坡分层明显,又有涌水,或者山体成“大肚子”凸起,就容易发生崩塌、滑坡,不宜建房。

如果树木东倒西歪,成了“醉汉林”、“马刀树”,说明斜坡表层有动,快要滑坡了,应马上避开。

了解附近修路、采矿、水渠和山塘水库等情况,看坡体的稳固性、是否堆放大量土石和有没有渗水;

松散泥石多或者有渗水,就可能会崩塌滑坡;

地下采空或有溶洞,就可能会塌陷。

在山口、溪沟边选址建房,主要是了解选址区山洪水位,察看行洪迹印,了解沟谷的汇水范围、沟谷坡度、堆积物、植被发育等情况,判断遭遇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及程度。

位置要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与岸边应保持5—10米的安全距离。

一般不宜在汇水范围大、沟谷坡度大,沟内地形较陡又容易崩滑,沟谷内存在较多松散岩土,山上植被较少,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及边部建房。

禁止在行洪通道中或边缘修建房屋。

三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比如,屋后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

可以削坡或分成几个台阶,来降缓、降低坡度;

尽量尽快将房前屋后的水排走,在可能滑塌的坡体边界外围,挖筑1条或多条环形截排水沟,特别提醒的是,要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防止水从沟中渗入山体;

在坡脚砌筑挡墙,墙内预埋导水管;

对在坡面摸一层薄的水泥沙浆或临时盖薄膜,防止水渗入坡体;

对出现的裂缝及时填埋压实,以防水渗入;

对沟溪岸坡应作适当的块石防护墙,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新的行洪通道等。

一定规模的村镇房屋新址,应进行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般山体表面分为均质土质边坡、均质岩质边坡和非均质的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岩土质混合边坡。

均质土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偏差的一类。

土层干燥时,强度一般较高,边坡相对稳定;

而在有水如雨季情况下,更容易下滑。

对均质土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开挖高度小(一般不超过6m,且山体相对平缓的地段;

2、宜选择土质性质较好的地区;

3、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4、不选择类似地段曾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

均质岩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最好的一类。

它的稳定性主要看岩石是否有顺坡向的裂缝和裂缝有没有渗水软化作用。

对均质岩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岩石强度高的地区;

2、宜选择整体性好岩层,单层厚度大的比厚度小的好,裂缝少的比多的好;

4、宜选择坡顶岩石风化程度不与下部岩差异过大的地段。

非均质边坡是最常见的边坡类型,也是最易出问题的边坡类型。

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看其中最差的部分,要看是不是容易导水、遇水软化程度、有没有顺坡向的夹层等。

(三)降雨

降雨往往是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

在强降雨期及较陡斜坡地段,粘性土层厚度大于2米时,当土层水量过饱和时,易产生滑动;

粘性土层厚度小于2米时,在土层与岩石接触处,雨水的冲刷润滑易产生滑动。

雨水进入裂缝,最容易使不稳定的山体发生崩塌滑坡。

暴雨、长时间降雨,易形成山洪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四)植被

植被根系对斜坡土层的水流冲刷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使土层的整体性加强。

在沟谷中上游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明显抑制泥石流的形成,在沟谷下游或房屋附近周围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可以为避免泥石流危害提供安全屏障。

但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适宜种植草皮或低矮的灌木;

高大的竹林及乔木经风吹摆动,会松动土体和促进水体的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直接诱发滑坡发生。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

房屋新址选定后,不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也会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切坡

房屋建筑施工应尽量减少切坡,同时切坡不能过高过陡,土质切坡高度不宜大于3米,坡度不宜大于45度。

新切坡要及时采用砖石浆砌护坡,并预埋地下水的排泄孔;

切坡与房屋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崩塌滑坡直接危及房屋和居住人员安全。

(二)填方

一些建筑在山腰的房屋,施工时要填方。

填方时要注意前坡是否稳定,可先清除松散不稳定的岩土,在平台前缘用砖石浆砌作防护墙,预埋好排水管孔。

填方不能过厚过高过陡,要及时压实,以防形成新的滑坡隐患。

(三)截水、排水和导水

水会引发和加剧滑坡,因此,要使房屋周围的水迅速排放出去。

新建房屋施工时,要根据地势和集水情况,及时在新形成的切坡后缘斜坡挖筑截排水沟,水沟应做好防渗处理,否则,反而会起相反作用。

房前院场的水应挖沟集中排放。

填方时,及时设置排水导水设施。

(四)结构

在斜坡上建房,应选择适当的建筑方式,可采用桩柱、框架结构,形成人造地坪作基础,从而避免切坡破坏斜坡的稳定。

但要注意的是,桩柱应落入较硬而稳定的岩土层。

桩柱框架可采用木质结构,也可用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的地质灾害防治事项

农村建房,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

乱挖乱填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挖、填方形成的坡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滑坡的危险,填方厚时,还可能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造成房屋开裂等。

人为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河流方向,也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灾害。

随意兴建池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当池塘建设在不稳定的斜坡上,加重了斜坡,斜坡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容易渗入坡体,加剧了汛期的形成。

因此,特别要注意房屋后部的池塘。

在一些农村,没注意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常年不断的渗水,导致房前屋后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

特别是后山拦山堰、水渠、山塘水库等的地基处理较差时,很容易拉裂破坏,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引起滑坡崩塌。

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坡体积水、沟渠堵塞和水库水沟等渗漏。

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树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

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好方法,但要经常查看树木的形状,出现“马刀树”、“醉汉林”表示斜坡不稳定。

遇到台风,“树大招风”,树木摇摆时土体易松动,使水渗入,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滑坡。

因此,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树木。

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弃土石,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避免在冲沟内排放垃圾,禁止挤占行洪通道。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一、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预防和避让为主。

各级政府对管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负责,矿管部门进行监督、组织、协调和指导。

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