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9001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Word格式.docx

行业代码

所处区域、流域或海域

西部地区、国务院划定的酸雨控制区(曲靖)、珠江流域

行政区划代码

530381

项目开始时间

2007年8月

项目结束时间

2010年6月

联系人

姓名

办公电话

手机

传真

E-mail

项目申报理由和必要性

(限150字)

宣威市取缔土法炼锌后,遗留大面积露天堆存的锌废渣,遍布21个乡镇,累计堆存量为400多万吨,遗弃的渣场面积2774.2亩,在酸雨淋蚀浸泡下,废渣中的重金属溶出,造成渣场附近饮用水源镉、汞、砷和锌超标,其中锌超标11.6倍。

对49.83万人的饮用水源、珠江源头和36.9万亩基本农田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及珠江中下游地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实施该项目刻不容缓。

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

修建储存场把分散在各地的遗留锌废渣集中到场内,用于替代粘土生产水泥,从根本上消除锌废渣对饮用水源、土壤、珠江上游的面源污染,同时开展对原弃渣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

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指标

(限200字)

在宣威市来宾镇宣文公路旁修建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Ⅱ类场要求的锌废渣储存场(已做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试验),容量为79万m3,一期工程收集清运龙场镇的100万吨锌废渣,平均运距为12公里,供给宇恒、龙头等9家水泥厂替代粘土生产水泥,一期预计利用渣量为60万吨,同时对489个面积为2774.2亩的原遗弃渣和36.9万亩受污染的基本农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监测土壤样品40万份,项目总投资4085万元。

投资及其构成、资金筹措

总投资4085万元,其中项目前期准备投入292万元、炼锌废渣处置利用总投入为3660万元,渣场及其附近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资金投入约143万元。

资金来源:

宣威市财政支出380万元(占9.3%);

宇恒水泥有限公司自筹200万元(占4.9%);

宇恒水泥有限公司银行贷款2520万元(占61.7%);

申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拨款补助985万元(占24.1%)。

项目预期效益

经济效益:

集中贮存的锌渣交由水泥厂综合利用和出售,所得收益用于偿还贷款;

环境效益:

通过综合治理,把分散在各地的大面积露天无序堆存的遗弃锌废渣集中清运到贮存场进行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消除锌废渣对珠江源头区域内居民饮用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使原弃渣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为下一步阶段实施全市范围的大规模锌废渣污染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渣场生态恢复提供经验和示范作用。

社会效益:

遏制珠江源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申请支持方式和金额

财政拨款

985万元

占投资总额比例

24.1%

贷款提息

——

占利息总额比例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资质

云南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云工咨丙1042730003

可研报告批复单位、文号、时间

云南省环境保护局

云环发[2006]475号

2006年8月23日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资质

环评报告批复单位、文号、时间

近三年排污费缴纳情况

本级环境保护部门意见(中央企业由省级填写)

(签署意见、签字、盖章)

年月日

本级财政部门意见(中央企业由省级填写)

注:

本表适用于除环境监管能力项目之外的所用项目

项目简介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珠江源头区域。

在取缔土法炼锌后,遗留大面积露天堆存的锌废渣,累计堆存量为400多万吨,遗弃的渣场面积2774.2亩。

锌废渣对49.83万人的饮用水源、珠江源头和36.9万亩基本农田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及珠江中下游地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为治理锌废渣污染,修建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Ⅱ类场要求的锌废渣储存场,容量为79万m3,一期工程收集清运龙场镇的100万吨锌废渣,用于替代粘土生产水泥,同时开展对原弃渣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

项目总投资4085万元,宣威市财政支出380万元;

宇恒水泥有限公司自筹200万元;

宇恒水泥有限公司银行贷款2520万元;

申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拨款补助985万元。

云南省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

附件一:

委托书;

附件二:

宣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安排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的通知》;

附件三:

宣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领导小组的通知》;

附件四:

《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会议纪要》宣威市人民政府;

附件五:

《宣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宣政发[2006]44号;

附件六:

《云南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云环发[2006]475号;

附件七:

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附图一:

宣威市历史遗留炼锌废渣和拟建贮渣场分布示意图;

附图二:

贮渣场位置;

附图三:

贮渣场办公楼平面设计图(一层);

附图四:

贮渣场办公楼平面设计图(二层);

附图五:

贮渣场地质剖面;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面积6069.88平方公里,人口136.2万,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宣威市是云南省滇东北的窗口和交通枢纽的汇集地,属滇东北工业走廊。

珠江发源于宣威市西南部的马雄山,源头为偏桥水库,水库位于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库容5600万立方米,是宣威市市区主要饮用水源,珠江源头河为革香河,在宣威境内河段长154公里。

在云贵两省的交界腊龙河谷与可渡河汇合,以下河段称为北盘江,北盘江与南盘江在贵州晴隆汇合,以下河段称为西江,在流经广西广东后,在广州市流入南海。

革香河大屯桥断面控制集水面积758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204亿立方米。

珠江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径流总量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6倍,单位面积产水量居全国之冠。

由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自1984年以来,土法炼锌在宣威落户生产,1989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0年已经漫延到全市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土法炼锌主要集中在龙场、格宜、宝山、文兴、东山、龙潭、来宾、乐丰、倘塘、双龙、板桥、羊场、阿都、双河、杨柳、普立、海岱等乡镇。

土法炼锌最多时有2642条,年产粗锌达20万t,产值11.06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

炼锌业的发展,在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宣威市的经济发展,但对珠江源头地区引用水源、河流、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

土法炼锌,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属国家明令禁止和取缔的重污染小企业。

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自1996年以来,宣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法炼锌取缔工作,各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全面取缔土法炼锌,2002年取缔土法炼锌炉(含死灰复燃)2200余条。

2004年取缔改良土法炼锌炉442条,到2004年底,宣威市境内的土法炼锌已全部依法取缔完毕。

宣威市境内的土法炼锌全部取缔后,在全市范围内遗留下了大量的炼锌废渣,对土壤、生态环境、河流及饮用水源地造成严重污染,据初步统计,宣威市有489个遗弃的渣场,炼锌废渣历年堆存量达400多万吨,广泛分布于21个乡镇,占地面积2774.2亩。

对林业生态危害面积达10万余亩,炼锌废渣含有氟化物、铜、铅、锌、镉、砷、六价铬等重金属,露天堆存的锌废渣,在酸性雨水(宣威市境内自2004年已出现酸雨,其中:

2004年11次,2005年40次)淋蚀浸泡作用下,废渣中的上述重金属变为重金属离子溶出,对土壤、河流和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据现场调查和监测分析,珠江源头——偏桥水库周边和上游、农村饮用水源附近广泛分布炼锌废渣场,堆存大量的炼锌废渣,监测结果表明,宣威市城市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已降为IV类水体,综合污染指数为1.17,呈现出明显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严重威胁宣威17万城区人口的饮水安全。

根据宣威市水务局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资料统计,32.828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水质不达标。

通过对一部分农村饮用水源点监测,农村饮用水源水质中氟化物、砷、六价铬、镉等超标,炼锌废渣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已威胁到宣威市49.8286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规模)城乡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来宾镇后跨村、关云村、龙洞等6个村庄有分散的炼锌废渣露天无序堆存,渣场附近有村庄饮用水源点。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5年9月21日对后跨村等10个饮用水源点采样分析,得出监测结果(按Ⅱ类水质标准评价)见表1-1。

表1-1部分饮用水源点监测结果

采样点

监测结果(mg/l)

六价铬

来宾村

0.012

<0.02

0.18

0.03

<0.004

2.38

0.0012

0.15

评价结果

超1.4倍

达标

超0.8倍

超2.3倍

超0.5倍

长征中学

0.008

0.13

0.17

0.028

超6.42倍

3.7×

10-5

0.194

超0.6倍

超0.3倍

超5.4倍

超0.9倍

后垮村

0.016

0.41

0.60

12.61

<1×

0.14

超2.2倍

超3.1倍

超1倍

超11.6倍

超0.4倍

上表可见,三个采样点均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炼锌废渣的无序堆存对农村引用水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根据宣威市环境监测站和宣威市水文站对珠江上游革香河大屯桥等3个断面的监测评价,革香河水质已降为劣V类,呈现出明显的重金属污染特征,这些重金属来源于河流上游大面积露天堆存的炼锌废渣,使36.9万亩受灌溉的基本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另外,遗弃的炼锌废渣使9000亩基本农田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威胁到宣威市居民粮食、蔬菜、农产品及食品安全。

相关资料表明,受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食品,具有较高的致畸、致突变、致癌和生殖遗传毒性。

宣威市癌症发病率为10万分之105,高发区为10万分之185,是世界癌症高发区之一,饮用水和食品受炼锌废渣重金属污染是导致宣威癌症高发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宣威市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对炼锌废渣导致饮用水和土壤污染多次提出议案,强烈要求实施炼锌废渣处置利用,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

按照《财政部、环保总局关于印发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的通知》的精神,根据宣威市的实际情况由宣威市环保局牵头提出申报“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旨在初步解决上述历史遗留问题。

本项目属于“2006-2010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三)区域环境安全保障项目:

2中“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1.2研究范围及编制依据

1.2.1研究范围

本项目是整个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一期工程,本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包括:

对宣威市龙场镇土法炼锌集中地区历史遗留废渣进行集中清运,根据需要设置专门贮存场;

对炼锌废渣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

对原有遗弃渣场和土壤进行监测,改善当地环境,保证城乡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

1.2.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4)《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7)《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8)《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9)《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10)《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1)《财政部、环保总局关于印发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的通知》;

(12)宣威市环境保护局《北盘江水污染防治调研报告》;

(13)宣威市环境保护局《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材料》。

1.3编制原则

(1)坚持贯彻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2)充分与国情、省情及地方实际情况结合,合理确定项目实施计划;

(3)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条件,降低项目投资,加快实施进度,使项目不仅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采用成熟可靠的治理技术,使项目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5)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与工程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重。

1.4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6;

(3)《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5086.2-1997;

(4)《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15555.1~15555.12-1995;

(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85;

(6)《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

(7)《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接触限值》GBZ2-2002;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1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1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4)《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1。

1.5项目概况

1.5.1项目名称

云南省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

1.5.2项目牵头及协调单位

宣威市环境保护局

项目负责人:

海宇飞。

1.5.3项目主要设计内容

本项目的主要设计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贮存场工程设计;

龙场镇炼锌废渣收集清运;

原有渣场和土壤监测。

(1)设计锌渣贮存场座,有效容积为70万m3。

锌渣贮存场工程内容主要有:

锌渣坝、截洪沟、防渗工程、场内外道路、辅助工程。

(2)锌渣收集及清运系统设计内容有:

锌渣清运工具、锌渣清运机械等工程设计。

范围为宣威市龙场镇辖区范围内。

(3)原有渣场和土壤监测设计内容有:

监测布点、取样监测。

(4)配套措施:

包括取土设施,洗车台,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消防设施,通信设施,简单监测化验设施,维修设施以及其它辅助设施等。

(5)行政管理和生活福利设施:

拟建一栋管理、生活综合楼,位置暂定在锌渣贮存场内。

本项目通过建立锌渣贮存场,把分散的、大面积露天堆存在龙场镇的遗弃炼锌废渣集中清运到贮存场进行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消除炼锌废渣对饮用水和土壤污染,实现炼锌废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及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对原弃渣场进行渗液处理和土壤监测,为下一步弃渣场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奠定基础,实施该项目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城乡饮水和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5.4设计原则

(1)收运系统设计原则

本项目锌渣清运主要集中在龙场镇范围内,锌渣收运系统设计执行建设部CJJ27-8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并结合宣威市作为云南省人口多的特点,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等要求。

据此确定的具体原则为:

①锌渣收集清运机械要求密闭性能好,效率高,噪声低;

②锌渣清运过程中要避免锌渣扬尘无组织排放,保证锌渣清运过程全面进行。

(2)锌渣贮存场设计原则

本项目锌渣贮存场的建设遵循“安全、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指导方针,保证贮存场能够在不造成二次污染和其它安全隐患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有效地解决宣威市锌渣的污染问题,实现对宣威市锌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据此确定的设计原则为:

①采取完善的清污分流措施,减少贮存场渗液的产生量;

②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渗液收集与处理技术,保护地表水水体的水质;

③采用有效、经济的渗液防渗措施,保护厂区地下水水质;

④设备选型应以节能、高效为原则,降低贮存场锌渣贮存费用;

⑤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工艺流程、采光、通风、日照、卫生等要求因地制宜布置工程构筑物。

(3)土壤监测设计原则

对原渣场进行监测布点,每个锌渣堆存场设计约六个点进行采用监测。

1.6研究结论

(1)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解决宣威市土法炼锌废渣集中地区造成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减轻对珠江流域污染物负荷;

(2)本可行性报告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Ⅱ类场要求修建炼锌废渣贮存场集中收存分散于龙场镇的炼锌废渣,并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综合利用,消除大量炼锌废渣无序堆存造成的危害;

(3)对原来广泛分布的489个占地约2774.2亩遗弃渣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为下一阶段实施弃渣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打好基础;

(4)财务分析显示,本项目在实现较好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对宣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项目实施范围、条件以及工程建设必要性

2.1项目实施范围

本项目为整个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一期工程,项目实施的范围是在云南省宣威市来宾——宣文公路旁建一个贮存场,收集清运龙场镇辖区范围100万吨废弃锌渣,对新建贮存场进行渗液处理,对宣威范围内原遗弃渣场和耕地进行土壤监测,为下一步全面收集贮存宣威境内炼锌废渣,实施弃渣场生态恢复以及土壤污染治理奠定基础。

2.2项目实施条件

2.2.1自然条件

宣威1994年撤县建市,市政府所在地设在榕城镇。

城市规划区面积130.3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6.9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130余万人,市区人口17万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经103°

35′30″—104°

50′50″,北纬25°

53′30″—26°

44′50″,南北最大跨距91公里,东西最大跨距102公里,距省会昆明243公里。

东与贵州省盘县毗邻,南与富源、曲靖接壤,西与会泽县隔牛栏江相望,北、东北与贵州威宁、水城山水相连,总面积6069.88平方公里。

宣威市城区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光照充足。

据宣威市气象局提供的近年气象参数如下:

年均气温:

13.3℃;

极端最高气温为:

33.9℃(1991年6月1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

—14.9℃(1977年2月9日);

年无霜期:

218天;

年均降雨量:

972mm;

年最大降雨量:

1304.8mm;

年均蒸发量:

891mm;

年均降雨日数:

171天;

年均相对湿度:

72%;

主导风向:

西南风;

平均风速:

3.9m/s;

最大风速:

25m/s。

宣威市境内革香河(城区俗称东大河)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南麓,属珠江上游,该流域设有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758平方公里。

东大河平均水位1949.36米,河宽10米至20米,平均水深1.5米,枯水期水深1米,丰水期水深2米,平均流速0.5米/秒,汛期水量占全年的80%。

2001—2005年,丰水期平均流量为2.8846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0.52立方米/秒,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平均含沙量0.47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23.9万t。

河床断面形状为U形,河道坡降为18‰,年平均流量2.204亿立方米。

2.2.2社会经济概况

宣威市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综合开发的攀西——六盘水能源、冶金化工基地的腹心地带。

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1.8亿t,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煤和动力煤生产供应基地,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锰、钴、铅、锌、硫磺、石棉等。

全市工业主要有煤炭、电力、采矿、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烟、粮油加工、酿酒、制药等。

农业综合资源极富特色,烤烟、玉米、土豆、生猪生产总量在全省首屈一指,宣威火腿享誉中外,是国家和云南省重要的烤烟、旱粮、商品生猪基地。

此外,林果、魔芋、药材等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宣威市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煤炭、电力、采矿、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烟、粮油加工、酿酒、制药等。

20世纪以来,宣威市紧紧依托煤炭、烤烟、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各种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第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呈良性循环态势。

2004年,宣威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701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与上年同期10.3%的增长速度加快了2.3个百分点;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1385万元,比上年增长5.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5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

工业增加值实现14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占GDP的比重达30.7%,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