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9229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ﻫ10.郡望:

“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

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ﻫ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ﻫ12.姓氏混杂的原因:

 ﻫ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ﻫ(2)战乱:

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

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ﻫ (4)移民:

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

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ﻫ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

15.“名有五”:

《左传》中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1)信:

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2)义:

以道德品行命名;

ﻫ(3)象:

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4)假:

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ﻫ(5)类:

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ﻫ另外:

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6.名和字的关系:

 ﻫ (1)名与字意义相同;

如:

屈原名平;

诸葛亮字孔明 

  

(2)名与字意义相关;

如:

赵云子子龙(云生龙);

ﻫ(3)名与字意义相反;

晏殊字同叔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

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

ﻫ (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刘邦字季;

班固字孟坚 ﻫ(6) 

取于古语或成语 

17.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第五章 

汉字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

ﻫ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

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6.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ﻫ7.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ﻫ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ﻫ9.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

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

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日、月、龙、门等

指事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上、下、本、甘等ﻫ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武:

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

旅、聂、安等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

左形右声:

江、河、松、枫等

右形左声:

期、朔、鸠、鸽等

上形下声:

空、穹、笔、篆等

下形上声:

基、垄、悲、愁等

内形外声:

闷、圆、闽、唐等

外形内声:

街、裹、序、固等ﻫ 转注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

条件:

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

 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

民和氓;

走和趋;

舟和船;

梁和桥;

顶和颠等ﻫ 假借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令、长、我、自、耳、且

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ﻫ

(2)人体本位精神

(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六章 

学术思想

1.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ﻫ2.孔孟之道:

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3.老庄思想:

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ﻫ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ﻫ4.墨家学说:

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

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ﻫ自然科学方面:

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法家学说:

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ﻫ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ﻫ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ﻫ“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ﻫ7.经学:

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ﻫ9.今文经:

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

ﻫ10.古文经:

使用“古?

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

11.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ﻫ14. 玄学:

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ﻫ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ﻫ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ﻫ18.北宋理学四大家:

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ﻫ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四学:

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ﻫ21.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22.朴学:

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ﻫ23.乾嘉学派:

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ﻫ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ﻫ26.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ﻫ27. 四存之学:

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

 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

称为“四存之学”。

28.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第七章宗教信仰

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封禅:

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

“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

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ﻫ5.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五镇:

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ﻫ9.四渎:

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ﻫ   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10.四海:

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ﻫ11.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ﻫ12.庙号:

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

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ﻫ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ﻫ19.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ﻫ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ﻫ(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ﻫ (4)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ﻫ23.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ﻫ2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

 (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ﻫ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1) 佛学大盛。

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ﻫ (2)寺产丰肥;

ﻫ (3) 宗派林立。

ﻫ26.佛教宗派:

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28.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ﻫ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ﻫ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ﻫ32.(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ﻫ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34.小乘佛教:

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

35. 大乘佛教:

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

36.三武一宗:

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

即: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3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ﻫ38.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39.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ﻫ40.佛教四大禅林:

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ﻫ41.四大石窟:

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ﻫ42.(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43.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

ﻫ44.大藏经:

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45. 石经山: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

46.(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ﻫ47.道教的渊源:

 ﻫ

(1)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ﻫ(4)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48.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

ﻫ49.道教的基本特点:

ﻫ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50.道教发展的原因:

 

(1)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ﻫ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ﻫ (3)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ﻫ51.丹鼎派:

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

52.符录派:

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

ﻫ5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ﻫ 

(1)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

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

ﻫ 

(2)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ﻫ(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ﻫ  (4)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ﻫ54.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ﻫ5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ﻫ56.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ﻫ 

(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ﻫ 

(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神ﻫ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ﻫ(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ﻫ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ﻫ58.五功:

  (1)念功

 

(2)拜功ﻫ (3) 斋功(回历9月)

 (4)课功(“课功”的“课”的意思:

信徒要交纳课税。

(5) 朝功(回历12月) ﻫ59.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 属于(前)者。

 ﻫ60.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

61.番坊:

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 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

由于他们  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

62.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ﻫ  

(1)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离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

(2)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ﻫ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63.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

64.四大清真寺:

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65.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ﻫ66.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1.释菜:

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

2. 释奠:

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4.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

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学校的发展:

夏代:

庠、序、学、校。

西周:

国学和乡学。

汉代:

官学和私学。

隋炀帝:

六学二馆。

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ﻫ7. 束脩:

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ﻫ8.明清国子监: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

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ﻫ9.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

(1)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

(2) 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

ﻫ(3)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

(4) 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

(5)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10.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

(1)宋初:

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ﻫ

(2)南宋:

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

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

(3)明代中叶以后:

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

11.宋初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另说:

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ﻫ12.南宋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13.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14.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15.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ﻫ16.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

ﻫ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

ﻫ18.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

19.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 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

第九章  

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ﻫ3.察举:

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4.征辟:

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5.策问:

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ﻫ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ﻫ7.九品中正制:

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ﻫ8.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ﻫ9.常科:

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制科:

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ﻫ11.生徒:

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ﻫ12. 乡贡:

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ﻫ13.三舍法:

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ﻫ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ﻫ1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院试、乡试、会试。

ﻫ16.恩科:

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17. 科举制度的流弊:

ﻫ唐:

(1)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