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并州:

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

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

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句中的“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

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

”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4.诗文赏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5.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

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

诗歌赏析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而不可即。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C

2.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爱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C.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男子追求不到后的难以入睡的情形,不是说“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比兴的写法,“雎鸠”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的爱情。

相传“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

据此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其一①

王安石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

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

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

指蝉③陂(bēi):

池塘

1.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请赏析前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两句描写“柳叶”“荷花”“蝉鸣”极具有画面感,诗人巧妙运用了色彩和声音,“绿暗”,极写柳色之浓;“红酣”,极写荷花娇艳;隐于柳绿中的蝉儿,不见其形,只闻其声。

诗中红绿对照,色彩艳丽,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描写了夏景之美。

2.这首诗由眼前西太一宫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触景生情,尾句“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

“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

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

“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

“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句“白头想见江南”,诗人由眼前美景,追忆远在江南故乡,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该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

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

将送别之人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11.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

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

远。

④帝乡:

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

(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颈联历来被认为是千古绝唱,请说说这联好在哪里?

【答案】

1.D

2.双关,借“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四个选项,可知D项错误。

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民族气节,所以“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和无奈”理解不正确。

并不是自问自答。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

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

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

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

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

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