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9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docx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第11章模板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第1节工程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模板工程施工过程控制要点见表11-1。

表11-1模板拆除的条件

项目

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模板安装偏差

模板安装应按编制的模板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施工。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

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检查和维护模板及其支架,发现异常情况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进行处理。

模板轴线放线时,应考虑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厚度尺寸,留出装饰厚度。

模板安装的根部及顶部应设标高标记,并设限位措施,确保标高尺寸准确。

支模时应拉水平通线,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确保横平竖直,位置正确。

基础的杯芯模板应刨光直拼,并钻有排气孔,减少浮力;杯口模板中心线应准确,模板钉牢,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芯模上浮;模板厚度应一致,搁栅面应平整,搁栅木料要有足够强度和刚度。

墙模板的穿墙螺栓直径、间距和垫块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柱子支模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成排柱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在底部弹出通线,定出位置并兜方找中,校正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线,再立中间柱模。

柱箍间距按柱截面大小及高度决定,一般控制在500~1000cm,根据柱距选用剪刀撑、水平撑及四面斜撑撑牢,保证柱模板位置准确。

梁模板上口应设临时撑头,侧模下口应贴紧底模或墙面,斜撑与上口钉牢,保持上口呈直线;深梁应根据梁的高度及核算的荷载及侧压力适当加横梁。

梁柱节点连接处一般下料尺寸略缩短,采用边模包底模,拼缝应严密,支撑牢靠,及时错位并采取有效、可靠措施予以纠正。

预埋件、预留孔模板清理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应按图纸逐个核对其质量、数量、位置、不得遗漏,并应安装牢固。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严禁隔离剂玷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搓处。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支架稳定

模板的地坪、胎膜等应保持平整光洁,不得产生下沉、裂缝、起砂或起鼓等现象。

支架的立柱底部应铺设合适的垫板,支承在疏松土质上时,基土必须经过夯实,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有效支承面积。

并应有可靠的排水措施。

立柱与立柱之间的带锥销横杆,应用锤子敲紧,防止立柱失稳,支撑完毕应设专人检查。

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支撑,确保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多层楼盖下层支架系统的立柱应安装在同一垂直线上。

模板变形控制

超过3m高度的大型模板的侧模应留门子板;模板应留清扫门口。

浇筑混凝土高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浇筑时应均匀、对称下料,避免局部压力过大造成胀模。

控制模板起拱高度,消除在施工中因结构自重、施工荷载作用引起的挠度。

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拆模时间及顺序

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时间和顺序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拆模必须按拆模顺序进行,一般是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重大复杂的模板拆除,按专门制定的拆模方案执行。

现浇楼板采用早拆模施工时,经理论计算复核后将大跨度楼板改成支模形式为小跨度楼板(≤2m),当浇筑的楼板混凝土实际强度达到50%的设计强度标准值,可拆除模板,保留支架,严禁调换支架。

多层建筑施工,当上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架不得拆除,再下一层楼板的支架,仅可拆除一部分;跨度4m及4m以上的梁下均应保留支架,其间距不得大于3m。

高处建筑梁、板模板,完成一层结构,其底模及其支架的拆除时间控制,应对所用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分层进行核算,确保下层梁及楼板混凝土能承受上层全部荷载。

拆除时应先清理脚手架上的垃圾杂物,再拆除连接杆件,经检查安全可靠后可按顺序拆除。

拆除时要有统一指挥、专人监护,设置警戒区,防止交叉作业,拆下物品及时清运、整修、保养。

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及支架的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当无具体要求时,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之后拆除。

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方法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柱子支模

主要抓住断面尺寸、垂直度、柱身抗侧压力的紧固件等,则柱子模板的支撑就得到了控制。

梁模板支撑

应抓住断面尺寸,根据跨度大小适度起拱,采取防止梁底模下沉的措施,如在基土上支模,土要夯实、防水浸、加垫板。

若梁的高度较大,则还应对侧模板考虑防混凝土侧压力的措施,如加对穿螺栓进行拉结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构件尺寸和正确的外形。

避免底模支撑不实,浇筑完混凝土后,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拆除模板厚,梁出现鱼腹式的下曲现象。

楼模板支护

首先主要是控制竖向支撑的间距,防止模板下沉而造成板面成锅底形;其次应抓住板缝的拼缝密合以防止大量漏浆。

墙模板固定

主要掌握竖向垂直度,充分考虑混凝土的侧压力;根部要固定好,防止胀模或局部鼓肚。

楼梯模板变形

主要掌握不发生梯段变形和弯曲,防止踏步侧板下沉;底部支撑应垂直梯段斜向模板,支撑要牢固,防止支点滑移。

2、成品保护措施

对于模板工程,由于模板种类较多,相应的成品保护措施亦不尽相同,现举几例以说明,如图11-1所示。

图11-1模板工程成品保护措施

3、注意事项

模板工程施工过程应注意的质量问题如图11-2所示。

图11-2模板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一)

图11-2模板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二)

第二节工程质量缺陷治理

模板工程质量缺陷治理措施见表11-2。

表11-2模板工程质量缺陷治理措施

项次

项目及弊病

主要原因

防止措施

1

带形基础模板沿基础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入混凝土内;侧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如图11-3所示。

模板安装时,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

钢模板上口未用圆钢穿入洞口扣住,仅用镀锌钢丝对拉,有松有紧,或木模板上口未钉木带,浇筑混凝土时,其侧压力使模板上口受到向内推移的力而内倾,使上口宽度大小不一。

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模时,垂直度要找准确。

钢模板上口应用直径8mm圆钢插入模板顶端小孔内,中距50~80cm,如图11-4所示。

木模板上口应钉木带,以控制带形基础上口宽度,并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

上段模板应支承在预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木模板也可用临时木撑,以使侧板支承牢靠,并保持高度一致。

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应在混凝土初凝时轻轻铲平至模板下口,使模板下口不至于卡牢固。

1

带形基础模板沿基础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入混凝土内;侧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如图11-3所示。

模板未撑牢,在自重作用下模板下垂。

浇筑混凝土时,部分混凝土由模板下口翻上来,未在初凝时铲平,造成侧模下部陷入混凝土内。

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承不牢。

木模板临时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以致接触处土体松动掉落。

混凝土呈塑性状态时切忌用铁锹在模板外侧用力拍打,以免造成上段混凝土上滑,形成根部缺损。

组装前应将模板上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应支撑牢靠。

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

木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固。

2

杯形基础模板杯基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筑时芯模浮起;拆模时芯模取不出,如图11-5所示。

杯基中心线弹线未兜方。

杯基上段模板支撑方法不当,浇筑混凝土时,杯芯木模板由于不透气,比重较轻,向上浮起。

模板四周的混凝土振捣不均衡,造成模板偏移。

操作脚手板搁置在杯口模板上,造成模板下沉。

杯芯模板拆除过迟,粘结太牢。

杯形基础支模应首先找准中心线位置及标高,先在轴线桩上找好中心线,用线锤在垫层上标出两点,弹出中心线,再由中心线按图弹出基础四面边线,要兜方并进行复核,用水平仪测定标高,然后依然支设模板。

木模板支上段模板时采用抬把木带,可使位置准确,托木的作用是将抬把木带与下段混凝土面隔开少许间距,便于混凝土面拍平。

杯芯木模板要刨光直拼,芯模外表面涂隔离剂,底部应钻几个小孔,以便排气,减少浮力。

浇筑混凝土时,在芯模四周要均衡下料并振捣。

脚手板不得搁置在模板上。

拆除的杯芯模板,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及混凝土凝固情况拉来掌握,一般在初凝前后即可用锤轻打,撬棍拨动。

较大的芯模,可用倒链将杯芯模板稍加松动后再徐徐拔出。

3

梁模板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炸模(模板崩塌);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构件中,拆除困难,如图11-6所示。

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

模板没有支撑在坚硬的地面上。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荷载增加,泥土地面受潮降低了承载力,支撑随地面下沉变形。

梁底模未起拱。

侧模拆模过迟。

木模板采用黄花松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混凝土浇筑后变形较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

木模在混凝土浇筑后吸水膨胀,事先未留有空隙,造成局部模板嵌入构件中,难以拆除。

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梁底模应起拱。

梁侧模应根据梁的高度进行配制,若超过60cm,应加钢管围檀,上口则用圆钢插入模板上端小孔内,如图11-7所示。

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

梁模与柱模连接处,应考虑梁模板吸湿后长向膨胀的影响,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使混凝土浇筑后不致嵌入柱内。

木模板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在支柱上,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炸模。

梁侧模上口模横档应用斜撑双面支撑在支柱顶部。

如有楼板,则上口横档应放在板模搁栅下。

梁模用木模时尽量不采用黄花松或其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用水浇透。

4

圈梁模板局部胀模,造成墙内侧或外侧水泥砂浆挂墙。

梁内外侧不平,砌上段墙时局部挑空,如图11-8所示。

卡具未夹紧模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造成局部模板向外推移。

模板组装时,未与墙面支撑平直。

采用在墙上留孔挑扁担木方法施工时,如图11-9,扁担木长度应不小于墙厚加2倍梁高,圈梁侧模下口应夹紧墙面,斜撑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梁上口呈直线。

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如图11-10,如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调换。

圈梁木模板上口必须有临时撑头,保持梁上口宽度。

5

梁模板下口炸模;上口偏歪;梁中部下挠。

下口围檀未夹紧或木模板夹木未钉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移。

梁过深,侧模刚度差,又未设对拉螺栓。

支撑按一般经验配料,梁自重和施工荷载未经核算,致使超过支撑能力,造成梁底模板及支撑不够牢固而下挠。

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度),支撑不牢造成局部偏歪。

根据深梁的高度及宽度核算混凝土振捣时的重量及侧压力(包括施工荷载)。

钢模板外侧应加双排钢管围檀,间距不大于50cm(图11-11),并加穿对拉螺栓,沿梁的长方向每隔80~120cm,螺栓内可穿直径40钢管或塑料管,以保证梁的净宽,并便于螺栓回收重复使用。

木模采取50mm厚模板,每40~50cm加一条拼条(宜立拼),根据梁的高度适当加设横档。

一般离梁底30~40cm处加直径16mm对拉螺栓(用双根横档,螺栓放在两根横档之间,由垫板传递应力,可避免在横档上钻孔),沿梁长方向相隔不大于1m,在梁模内螺栓可穿上钢管和硬塑料套管撑头,以保证梁的宽度,并便于螺栓回收,重复利用。

木模板夹木应与支撑顶部的横档木钉牢。

梁底模板应按规定起拱。

单根深梁模板上口必须拉通长麻线(或铅丝)复核,两侧斜撑应同样牢固。

6

柱模板炸模,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柱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上。

柱身扭曲,如图11-12所示。

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出。

板缝不严密。

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校正就套柱模。

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

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柱子底部应做小方盘模板,或以钢筋角钢焊成柱断面外包框(图11-13),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7

板模板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板搁栅用料较少,造成挠度过大。

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

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伸着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如图11-15(a)所示。

楼板模板下支承料或桁架支架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支撑如撑在软土地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可能发生的下沉)。

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除,板模应拼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如图11-15(b)所示。

板模应按规定起拱。

8

墙模板炸模、倾斜变形。

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墙角模板拆不出。

钢模板事先未作排板设计,未绘排列图,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檀或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

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部不平,缝隙过大。

木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

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如图11-16(a)所示。

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

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如图11-16(b)、(c)所示。

墙身中间应用对拉螺栓拉紧,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图11-17)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一般采用直径12~16mm螺栓)。

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墙根按墙厚度先灌注15~20cm高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如图11-18所示,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U形卡卡紧。

9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底部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侧帮在梯段可用钢模板以2mm厚薄钢模板和【8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2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接,如图11-19所示。

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

10

桩身不直;几何尺寸不准;桩尖偏斜,桩头不平。

接桩处,上节桩预留钢筋孔洞位置有偏差,或下节桩孔深不足。

叠捣桩上下粘连。

场地未平整夯实,使接触地面的桩身不平直。

弹线有偏差。

桩模的支撑强度与刚度不足。

桩尖模板振捣时移位。

桩头模板不垂直于桩身。

上下桩的连接处,下节桩预留孔洞位置不准,深度不够;上节桩预留钢筋未设定位套板,混凝土振捣时位置走动。

桩上未刷隔离剂,或隔离剂已被雨水冲走。

制桩场地应平整夯实,排水通畅,铺7cm道渣压平粉光,再用M5水泥砂浆抹平压光,如图11-20所示。

采用间隔支模施工方法,地面上弹准桩身宽度线(间隔宽度应加纸筋灰作隔离剂的厚度)。

模板与模档应有足够的刚度。

桩头端面要用角尺兜方。

桩尖端应用专用钢帽套上,如图11-21所示。

上下节桩端部均应做相匹配的专用模板,以保证接桩位置准确,并与桩侧模板连接好。

为使接桩准确,在浇筑桩身混凝土时,可在钢管内预先放置4直径50mm圆钢,在初凝前应经常转动圆钢,初凝后拔出成孔,如图11-22所示。

采用间隔支模方法时,可采用纸筋石灰作隔离层,厚度约2mm。

11

柱模板底部漏浆;叠捣柱粘连;平面尺寸变形,高低不平。

炸模或模板接缝处松动。

未使用隔离剂或隔离剂失效,造成粘连。

场地未平整夯实。

底模一般应采用分节脱模法或胎模施工。

两侧及端部模板要有足够的刚度,并撑牢夹紧,保证嵌缝严密。

叠捣时,隔离剂可采用纸筋石灰粉刷,或涂废机油两遍以上。

12

桁架模板构件不平整、扭曲或有蜂窝、麻面、露筋,沿预应力抽芯管孔道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底部胎模未用水平仪抄平,尺寸不准。

模板制作不良,支撑不牢,底部两侧漏浆,侧模外胀。

上部对拉螺栓拉得过紧又未加撑木,当混凝土浇筑完成,拆除侧模上口临时搭头木时,侧模向里收进,造成构件上口宽度不足。

当混凝土浇筑完毕转动芯管时,由于钢管不直,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抽芯过早,容易造成混凝土塌陷裂缝。

模板制作要符合质量标准,达到要求的平整度与形状尺寸,周围要夹紧夹牢,不使变形,不得漏浆,如图11-23所示。

架设叠捣模板时,下口要夹紧在已捣好的构件上,上口螺栓收紧要适度,这样在拆除构件上口搭头木时,模板上口不致挤小。

芯管如用无缝钢管制作时,应保证钢管均直。

构件混凝土浇筑完毕,应每隔10~15min将芯管转动一圈,以免混凝土粘牢芯管。

当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不出水时,即可缓缓将芯管抽出。

13

预应力筋孔道堵塞。

预应力抽芯管拔不出。

预应力张拉灌浆后,在翻身竖起时,屋架呈现侧向弯曲。

预应力抽芯管采用2节拼接方法,转动芯管时如不小心拉出一些,中间会被混凝土堵塞。

混凝土浇筑完毕,抽芯钢管未及时转动,混凝土结硬后芯管转不动,拔不出。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勿将芯管向外拉出。

采用分节脱模法预制构件时,除上述防治措施外,应保证各支点有足够的承载力,拼接处模板要平齐。

13

构件不方正,边角歪斜。

厚薄不均,超厚超宽。

地坪不平,边模安装时,未按设计要求尺寸拉对角线校正。

边模连接不牢,表面振实过程中,边框接头处向外胀开。

浇筑混凝土时,边模向上浮起,造成底部漏浆。

底模要平整,应符合构件表面质量要求,边模厚度要正确,当容易出现超厚时,可根据生产实践预将边模高度减小3~5mm.

安装模板时应校正对角线长度,接头处要牢固。

浇筑混凝土时,要防止边模浮起。

表面要按边模高度铲平。

脱模时间应根据当时气温及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而定,不宜过早或过迟拆模。

14

钢模底盘整体扭翘,放在平整地面上只有三支点着地。

地盘下垂或上拱。

钢模板在起吊时或多次承受预应力张拉的钢模板最容易产生这种缺陷。

局部变形或损伤。

底盘结构未经力学计算,刚度较小。

起吊时4个吊钩钢丝绳长短不一或码放垛底楞不平。

多次重复施加预应力,此力对底盘是偏向荷载,引起较大变形,放张后外力消除,留下剩余变形。

下次施加预应力后,偏心值增大,变形也增大,重复次数越多,剩余变形越大,导致不能使用。

内胎面用钢面板过薄,区格划分过大,随使用次数增多而凹凸不平。

清模时锤击硬伤,隔离剂不良,混凝土粘结锤击硬伤。

起吊、运输、码放过程中撞击,造成硬伤。

焊接不良,焊缝不够,焊后内应力过大导致变形。

局部受力区零件构造处理不当,如模外张拉的预应力圆孔板梳筋条焊在槽钢上,受力后引起槽钢翼缘变形,如图11-24(a)。

设计时应从各种不利的受力状态作结构的强度、刚度(变形)和局部稳定性计算。

特别应控制刚度,对承受预应力的钢模板更要注意。

注意细部构造,云用钢结构理论进行细部设计。

如图11-24(b)用加劲肋加强上翼缘,使承受张拉力后不变形。

图11-24(c)改槽形截面为箱形截面。

底盘结构设计要考虑变形要求,布置合理,省工省料。

不仅要计算变形,而且要考虑三点支承后第四个角的变形。

起吊时4个吊钩的钢丝绳要长短一致。

码放垛底楞应用水平仪找平,用材要耐撞击,如钢轨等。

内胎面钢面板板厚至少5mm以上,使用次数不多的钢模板可用3~4mm厚。

区格划分不大于1000mm*1000mm。

焊接质量要可靠,施焊顺序要合理,尽量减少焊接变形和降低焊接内应力。

即使用胎具卡具固定,也要考虑施焊顺序。

焊缝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少焊。

变形超过规定,要及时用专门工具调平。

15

侧向弯曲过大,构件成型后两头窄中间宽。

采用模外张拉工艺时,由于预应力反作用力需由侧模承受,更易产生侧向弯曲。

垂直方向产生弯曲,组装后与底盘缝隙大,引起跑浆,严重者构件表面出现麻面。

扭曲变形,引起组装困难。

组装后侧模不垂直,上口大下口小。

旋转侧模的合页板启闭不灵活。

表面局部硬伤变形。

设计截面本身垂直轴(Y轴)惯性矩小,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向外变形或扭曲。

旋转侧模使用次数多,合页板孔径变大或销轴磨细,也会引起构件尺寸误差。

由于清模不仔细,混凝土渣和灰浆未清除干净,侧模受挤垫,造成垂直弯曲或上口大下口小,不垂直。

合页板与焊在底盘上的耳板位置不正确,或侧模本身纵向移动产生摩擦,因为启闭费力。

侧模在浇筑混凝土前未涂隔离剂或涂得不匀,脱模后混凝土粘结在侧模上,清理时锤击振动,使表面凹凸不平。

操作过程紧固件松动,使侧模变形。

支拆或搬动时摔碰或搁置不平而变形。

焊接变形或焊缝不足,不能起组合截面的功能,以致一经使用即产生变形。

侧模刚度要进行力学计算,尽量采用刚度较大的截面形式,如槽形、箱形等。

合页板焊接位置要正确。

为减少旋转时的摩擦,可在合页板两边焊上6mm厚环形垫圈,如图11-25所示。

及时检查合页板旋转孔径,过大则更换。

销轴磨细也要及时更换。

紧固件如有掉落或变形要及时换备件。

制造过程焊接工艺要合理,焊缝尺寸应按设计要求。

16

平面变形或硬伤。

构件成型过程中端模上窜,引起构件超高。

端头外倾或内倒,不垂直。

端头埋件位移。

设计时紧固构造考虑不周,在振实混凝土过程中引起端模活动。

用料刚度较差,经受不住混凝土的侧压力而引起变形。

操作过程中锤击、摔碰等,引起变形及硬伤。

灰渣未清理干净,硬性支模引起变形。

设计端模时不应只考虑自重轻和省料,要以力学计算为依据,必要时可用加劲肋提高其刚度。

设计的紧固工艺要可靠,位置易固定,易装拆。

按操作规程操作,不用或少用锤击。

有变形应及时修理,不能凑合使用。

预埋件应采取可靠固定措施,防止位移。

17

预应力圆孔板钢模梳筋条和端模槽口不在一条直线上,造成穿筋困难和张拉力不准。

两端模圆孔中心不平行,引起穿圆管芯子困难。

张拉端U形承力板变形。

张拉板上挠变形,导致预应力筋保护层偏大,

张拉板螺栓断裂。

钢模板加工不合格,未经验收或验收粗糙,投入使用即造成各种问题。

U形承力板多次重复承受张拉力,引起疲劳和剩余变形。

张拉板本身受力状态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