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991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如何理解推拿治疗作用中的“理筋整复”和“代针代药”?

理筋是指推拿治疗舒筋缓急的作用。

筋主要指软组织,肌肉软组织收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疼痛信号的同时还会引起保护性的肌肉收缩、紧张、痉挛,日久不愈造成挛缩。

舒筋缓急一方面通过拔伸手法直接缓解肌痉挛,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压痛点消除痛源而解除肌紧张。

整复是指纠正关节脱位、骨错缝及功能失衡。

推拿在调理关节之前必先舒筋才能有更好的整复效果。

代针是指用手指点压刺激腧穴起到与针灸类似的作用。

代药是指将按摩手法与药物制剂结合运用,即膏摩,用手法助药力。

或直接将推拿手法的作用用中药或方剂的作用来比拟,如小儿推拿中“推上三观,代却麻黄、肉桂;

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角。

8、颈椎、腰椎的正常活动范围是:

关节

中立位

前后

左右

旋转

颈椎

面部向前,双眼平视

前屈、后伸35-45

左右侧屈45

左右旋转60-80

腰椎

腰伸直自然体位

前屈90,后伸30

左右侧屈20-30

左右旋转30

颈部触诊内容:

检查时嘱患者取坐位,医师自枕骨粗隆开始向下逐个棘突一次进行触诊,触摸棘突、棘突间隙及两侧肌肉。

一、检查棘突是否偏歪,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轻而重地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害死位于深部,一般浅层压痛多湿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或皮下筋膜的疾患。

若压痛点在颈椎的横突部位,则表示关节突关节可能有炎症或损伤。

若再下颈椎突旁和肩胛骨内上角处有压痛,同时向一侧上肢有放射性疼痛,多为颈椎病。

在棘间韧带或项肌有压痛,可能为扭伤或落枕。

若锁骨上方、颈外侧三角区有压痛,说明臂丛神经可能有炎症,受刺激或压迫。

若在枕骨之下、乳突与正中线之间处有压痛或叩击痛,则说明椎体、椎间盘或关节突关节可能有病变。

若再枕骨之下、乳突与正中线之间处有压痛或叩击痛,则说明可能有纤维质变。

二、对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例,触诊时不宜用力过重。

如怀疑为颈椎结核时,嘱患者张口检查咽后壁,以观察有无咽后壁脓肿形成,必要时进行穿刺检查。

三、触摸棘突是否偏斜及偏斜的方向以便手法整复时参考。

四、颈椎棘突连线上,若触摸到硬结或条索状物,可能为项韧带钙化。

9、颈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压于患者头顶,同时向患侧或健侧屈曲颈椎,也可以前屈后伸,若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键盘突出症。

该实验是使椎间孔变窄,从而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10、分离试验:

检查者一手托在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如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

该实验可以拉开狭窄的椎间孔,减少颈椎小关节周围关节囊的压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1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外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2、腕伸、屈肌紧张(抗阻力)试验:

令患者握拳、屈腕,医师按压患肢手背,患者抗阻力伸腕,如肘外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有炎性病灶;

反之,如令患者伸手指和背伸腕关节,医师以手按压患者手掌,患者抗阻力屈腕,肘内侧为阳性,提示巩固内上髁炎或病变。

13、屈腕运动:

主要由挠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来完成,正常可屈腕80。

检查时患者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手呈半握拳,医师一手握住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掌前部,嘱患者做屈腕运动,观察有无运动障碍或肌力不足。

14、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而无人和不适感觉;

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着为阳性。

多见于坐骨神经同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将患者下肢直推抬高到开始产生疼痛的高度,检查者用一手固定此下肢保持膝伸直,另一手背伸患者踝关节,放射痛加重者直腿抬高踝背伸实验阳性。

用于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15、床边试验:

患者仰卧位,患侧靠床边使臀部能稍突出,大腿能垂下为宜。

对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抱于膝前。

检查者一手扶住髂嵴或健侧膝部,固定骨盆,另一手将垂下床边的大腿向地面方向加压,如能诱发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

提示患侧骶髂关节有病变。

16、“4”字试验:

患者仰卧,被检查者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将足架在另外一侧膝关节上,下肢呈“4”字形。

检查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对侧髂前上棘前面,然后两手向下按压,如被检查侧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说明骶髂关节病变。

17、疼痛弧试验:

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

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于冈上肌腱在肩峰下面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18、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sTest):

嘱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患者各指的背侧做对抗,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如出现肱骨外上髁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网球肘。

19、握拳试验:

又称尺偏试验。

嘱患者作拇指内收,并屈曲各指,在紧握拳后向尺侧偏时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0、浮髌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股四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

然后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示指按压髌骨,若感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说明关节腔内有积液,为浮髌试验阳性。

21、挺腹试验:

通过增加椎管内压力,刺激神经根产生疼痛,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

检查分四步:

1、患者仰卧,双手放在腹部或身体两侧,头枕部和双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及骨盆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觉腰痛及患侧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

若传导性腿痛不明显,则进行下一步检查。

2、患者保持挺腹姿势,先深吸气后暂停呼吸,用力鼓气,直至脸面潮红约30s左右,若有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

3、在仰卧挺腹姿势下,用力咳嗽,若有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

4、在仰卧挺腹姿势下,检查者用手轻压双侧颈内静脉,若出现患侧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

22、推拿治疗原则中的“因人制宜”:

指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患者的整体情况。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和其他治疗方法的原则。

一、年龄:

老年患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治疗时,虚证宜补,而邪实需攻者应注意配方用药免伤正气;

小儿多病几包不均,寒温失调,故治疗当慎用峻剂和补剂,且手法应以轻、巧、快、取穴少、治疗时间短为特点。

损伤性疾病应根据损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选取适宜的推拿治疗。

用药剂量也应以年龄加以区别。

二、性别:

治疗用药需考虑妇女经期、怀孕、产后等情况,妊娠期禁慎用俊霞、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产后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

女性月经期、妊娠期,不论急性或慢性筋伤,禁止在腹部和腰骶部推拿。

三、体质:

阳盛之体慎用温热,阴盛之体慎用寒凉;

体质强者手法稍重,体质弱者手法稍轻;

肌肉丰厚部稍重,头面胸腹肌肉薄弱部稍轻;

病变部位浅稍轻,病变部位深稍重等。

23、推拿的基本治法:

温法:

摩擦、挤压、摆动类手法,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

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温中散寒,一指禅推、擦肾俞、命门,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

临场治疗五更泻等。

通法:

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手法刚柔兼施。

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通调经络;

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

点、按背部腧穴畅通脏腑气血;

擦摩胁肋疏通肝气;

击大椎、八髎、命门、腰阳关等通调一身阳气。

通壅滞,行气血。

补法:

摆动类、摩擦类手法,手法宜轻柔,不宜过重。

补脾胃:

一指禅推摩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在腹部做逆时针方向治疗,按擦法胃腧,脾腧。

补腰肾,一指禅推法或擦发命门、肾俞、志室,摩揉按关元气海等培补元气,壮命门之火。

泻法:

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力量稍重,由慢而快。

如食积便秘用一指禅推摩神阙、天枢、揉长强以通腑泻实;

阴虚火旺、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顺时针摩腹部。

汗法:

挤压、摆动类手法,解表、开腠理,祛风散寒,用于表证。

一指禅推风池、风府,按拿合谷、外关,祛风解表;

按揉大椎、风门、肺腧祛风散热、通经宣肺。

小儿外感开天门、推坎宫、掐二扇门及黄蜂入洞。

风寒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使全身汗透,祛风散寒;

风热用轻拿法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机表汗出。

和法:

振动类摩擦类手法,调和气血、调理脏腑。

拿肩井和一身气血;

推揉背腧穴调和脏腑阴阳,揉板门调和脾胃;

搓胁肋疏肝和胃;

揉按关元、中极,搓擦八髎等调经血等。

散法:

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轻快柔和,疏散化除结聚。

摩擦类手法用于饮食过度,脾失健运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

抹双胁、搓胁肋用于肝气郁结所致胁肋疼痛等。

清法:

摩擦类手法,刚中带柔,清热凉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用于热性病。

24、推拿治疗的作用取决于三种因素:

推拿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

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机体的功能状态

25、落枕的病损肌肉有: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处发生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

摇转扳动颈部法:

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医师左肘唾弃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

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拔伸,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关节突关节。

然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26、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分型:

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

A、颈型临床表现:

1、颈部活动受限,反复出现“落枕”现象2、颈肩部疼痛:

颈肩部容易疲劳,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算账疼痛感3、压痛点:

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处常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4、活动范围减小:

患者前屈、旋转幅度较前减小5、肌张力:

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等张力增高

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与表现的症状、体征不一致

B、神经根型临床表现:

1、颈肩部疼痛:

颈枕或肩背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2、放射痛及麻木感:

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可伴上肢无力、发沉、发凉,手指麻木,握力减弱,甚或持物坠落3、颈部活动受限:

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活动更为受限,若勉强想患侧旋转或侧屈,则可能导致放射性疼痛加重4、生理曲度改变:

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5、压痛:

在病变阶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并伴有上肢放射痛加重或麻木感,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结节6、皮肤感觉异常:

受压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在发病初期可表现为痛觉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减退。

若为第5、第6颈椎间病变时,刺激第6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食指感觉减退。

若为第6、7颈椎间病变时,刺激第7颈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7、腱反射减弱:

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萎缩,肌力减退,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及挠骨膜反射减弱8、叩顶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拔伸试验阳性。

X线检查:

颈椎正侧位、斜位或侧位过伸、过屈位可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弓,项韧带钙化,轻度滑脱,椎间孔变小等。

C、椎动脉型临床表现:

1、颈枕部疼痛:

颈枕部或枕顶部阵发性疼痛2、眩晕:

头晕、恶心、呕吐,持物落地,耳聋耳鸣,视物不清,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屈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3、其他:

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楚,恢复后一如常人,不伴有意识、思维、运动等障碍,精神萎靡,乏力嗜睡4、压痛:

病斑阶段横突部压痛5、活动受限:

颈椎活动范围减小6、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

钩椎关节侧方或后关节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张口位有时可见寰枢椎关节移位。

D、交感型临床表现:

1、头痛:

慢性头痛或偏头痛,头痛往往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2、视觉、听觉异常:

眼珠疼痛,食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睑无力,常伴有耳鸣、耳聋3、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咽喉部不适,干渴,有异物感,嗳气,有时伴有恶心、呕吐;

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头颈部转动时症状可加重;

肢体发凉,局部皮温降低,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疼痛加重,也有指端发红、发热、疼痛或感觉过敏4、可见心律不齐或心跳过速,其余明显异常

显示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E、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1、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欠灵活,无力,“踩棉花感“,易绊倒,不能跨越障碍物,休息时症状可缓解,紧张、劳累后加重,有些患者可出现下肢无规律性抽搐,晚期可出现下肢瘫痪。

感觉障碍是一个平面向下出现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2、上肢运动障碍:

双上肢沉重无力,活动欠灵活,可伴有头晕、头痛、颈项部不适3、其他:

胸胁部束带感,严重者呼吸困难,二便失禁或障碍4、运动功能障碍:

活动欠灵活,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严重者活动受限,卧床不起5、感觉异常:

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异常,双下肢及躯干部以及双下肢之间不对称性异常6、肌力与生理反射:

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和挠骨膜反射及膝、跟腱反射亢进。

腹壁反射和提高反射减弱或消失7、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征如霍夫曼征和巴彬斯基征阳性,以及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

X线:

显示椎体后院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治则: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操作步骤:

(1)滚动拿捏颈项法:

患者坐位,医师立于其后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3min左右。

用拇指指腹与示、中二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3min左右

(2)点穴疏通经络法:

用拇指指腹点肉风池穴1min,以酸胀感向头顶部放散为佳;

再点揉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各1min,以酸胀感为度(3)拔伸牵引颈部法:

医师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患者身体下沉,医师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将颈前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其活动度由小逐渐加大,到最大限度后,持续30s,再逐渐向下恢复原位(4)那肉弹拨上肢法:

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弹拨阙鹏、极泉、小海等穴,使患者手指有窜麻感为宜(5)牵抖拍打结束法:

牵抖患者上肢2-3次,最后拍打肩背和上肢,使患者有轻快感为宜。

27、寰枢关节半脱位指寰枢前弓后方与枢椎齿突构成的关节发生半脱位。

可因寰枢间关节韧带松弛,颅底或寰枢椎结构异常,咽后部炎症、脊柱蜕变等引起。

X线检查时,颈椎张口正位X线片可见寰椎前弓和齿突之间的关节间隙变宽。

有些患者可只在过屈或过伸位有明显椎体半脱位的表现。

压痛及触诊异常:

第1、第2颈椎关节突和横突压痛,触摸第1、第2颈椎的两侧时有不对称感,即一侧为骨性的隆起,另一侧为软性的凹陷。

上颈椎拔伸下侧屈微调整复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创伤,颈部肌肉放松。

医师站于其头端,以与患侧同侧的拇指顶住患者错位寰椎突起的横突外侧,手掌则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前臂则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和颞部。

医师两手协调,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并慢慢侧屈至15左右,在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医师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扩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向内顶推寰椎横突,即可整复。

28、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根据髓核突出方向分为向椎体内突型,向前突型,向后突型(单侧型、双侧型、中央型)

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幼弱型(隐藏型、膨出型),成熟型(破裂型、脱出型),移行型(突出型)

体征:

1、腰部畸形:

腰肌紧张、痉挛,腰部生理曲度变浅或消失,甚至后凸,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屈。

若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内下方(腋下型)时,脊柱向患侧弯曲。

若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外上方(肩上型)时,则脊柱向健侧弯曲。

2、腰部压痛和叩击痛:

在第4、第5腰椎和第5腰椎、第1骶椎之间的棘突旁常有压痛和叩击痛,并可沿患侧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即沿坐骨神经分布方向有放射痛

3、腰部活动受限:

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尤以前屈和后伸为甚,急性发作期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

4、皮肤感觉异常:

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异常,早期为皮肤痛觉过敏,进而发展为麻木、刺痛、感觉减退。

双侧下肢痛觉对比可见:

第3、第4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第4腰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前内侧皮肤感觉异常

第4、第5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第5腰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和足底部皮肤感觉异常

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压迫第1骶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中央型突出表现为马鞍区麻木,可伴有肛周反射或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

受压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出现肌力减退,肌萎缩;

第4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萎缩;

第5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足趾背屈力减退;

第1骶神经根受压,引起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曲颈试验、挺腹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等。

治疗原理:

1、降低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2、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缓解压迫,3、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损神经根恢复

治疗方法:

原则:

1、急性期:

舒经通络,解痉止痛

2、缓解期:

整复减压,松解粘连

操作:

1、接触腰部肌肉痉挛,可用轻柔的滚、按手法;

2、降低盘内压力:

可手法或机械腰部牵引;

3、增加盘外压力(复位):

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再作腰部后伸扳法;

4、调节后关节,松解粘连:

腰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配合强制直推抬高;

5、加强气血循环,促使受损神经根恢复正常:

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域用滚、按、点、揉、拿等手法。

1、循经揉按放松法:

用揉、滚、拿、点按、弹拨等手法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外侧施术3-5min,以腰部为重点,用双手掌重叠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压腰臀部,反复2-3遍。

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背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

2、点按拔伸通经法:

用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用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与突出物方向相反)。

增加椎间盘外压,降低椎间盘内压,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

3、理筋扳腰整复法:

:

腰部斜扳法,左右各1次,可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和神经根的位置。

再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腘神经,松解粘连,使脊椎喉部和后纵韧带牵拉,增加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迫使髓核复位。

4、滚揉擦腰结束法:

用滚、拿、揉、弹拨手法沿腰部及患侧坐骨神经个分布区施术3-5min,后擦热患处。

改善血供,加速炎症吸收,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

1、推拿治疗前要排除腰椎骨质病变

2、治疗期间病人卧硬板床休息,腰部保暖,佩戴腰围

3、中央型患者不宜进行推拿之力啊

4、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悬吊、倒走和游泳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L5,L5-S1的原因是:

1、解剖学:

韧带宽度于此变窄;

2、静力学:

承受静力很大,时间最长;

3、动力学:

活动旋转的枢纽。

29、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指第三腰椎横突局部肌肉、筋膜急慢性损伤刺激脊神经后支所出现的以腰臀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也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可见第3腰椎横突较长,或左右横突部队称;

有时可见到脊柱侧凸,生理曲度改变;

也可见到棘突偏歪或椎间关节紊乱。

30、胸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的调整关节复位法:

待患者肌肉放松后,令患者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师两手从患者腋部伸入置于患者上臂之前,前臂之后,若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时用一侧膝部顶住患者脊柱、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同时膝部前顶。

若听到“咔哒”声响,则复位成功。

31、腕管解剖构成:

是腕掌部的一个骨--纤维管,拇长屈肌和4根屈指浅肌腱、4根屈指深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此管进入手部。

腕管在手腕掌桡侧,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

临床表现:

1、腕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内疼痛、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

初期桡侧三个半手指(拇、食、中、1/2环指)感觉异样、麻木、刺痛。

晨起、夜间、劳累时加重。

后期出现大鱼际肌萎缩、麻痹及肌力减弱。

或拇、食、中指及无名指桡侧一半的感觉消失,不能掌侧外展。

2、手掌叩击试验阳性:

叩击腕部掌侧正中时,可引起手指正中神经分布区放射性触电样刺痛;

屈腕试验阳性:

腕关节持续掌屈90,40s后可见症状加剧。

治疗方法:

舒筋活络,活血祛瘀。

操作方法:

推揉松腕理筋法:

患者端坐位,掌心朝上放于软枕上,医师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或揉法在前臂沿手厥阴经往返操作3-5min,在腕管及鱼际处重点治疗,手法应先轻,然后逐渐家加重。

点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