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00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9考研政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机助记.docx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经济建设

1、新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是更好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个内涵:

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部署的第一位。

●以神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主要任务: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确定发展思路的根本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一个提高、六个体系、一个体制):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主要任务:

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才是。

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

雄安新区: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长江经济带: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二、政治建设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这条道路好就好在: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完美结合;

高效运行和制约监督并行不悖。

●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权力运行机制: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

党的领导体系: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政府治理体系:

职责明确、依法行政

武装力量体系: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2、健全制度体系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机制上看,分为民主座谈会、民主恳谈会、利益协调会、民主听证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

(2)、政协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

人民政协的主题:

团结和民主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村委会、居委会、企业职代会。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3、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

●内容:

今天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新时代三大历史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

●坚持九二共识,就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三、文化建设

1、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做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首要的是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总的要求是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同时还要注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晴雨表”、“风向标”、“粘合剂”、…)

建设好网络空间;

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根本: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

总的要求:

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3、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自信从历史中来,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自信从奋斗中来,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自信从实践中来,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四、社会建设

根本任务:

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基础工程。

●提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收入乃民生之源。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保体系。

兜底作用。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大扶贫格局: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三位一体。

首位:

提高脱贫质量 重中之重:

攻克深度贫困

2020脱贫攻坚目标:

“两不愁”(吃、穿)、“三保障”(教育、医疗、住房)

●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社会治理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上。

●社会治理体制: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3、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 人民安全为宗旨 政治安全为根本 经济安全为基础 军事社会文化安全为保障

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要求: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平安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五、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生态文明核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基本原则)、保护自然(重要责任)

●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建机构、强规划、重惩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引领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全面从严治党,是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目标要求:

(部分)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

精准脱贫:

产业扶贫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措施;异地搬迁扶贫要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

污染防治: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关键。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

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

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增加铁路运输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有机肥使用

二、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的问题。

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途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部分)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二者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做出统筹设计,努力做到全局局部相配套、治标治本相结合、渐进突破相促进。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强大动力,发展是关键,稳定是前提。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三、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重点任务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关键:

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原则: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四、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目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依据、根本点)

根本方针: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原则、遵循)

“全面”是基础,体现为对象全覆盖、领域全范围、责任全担负

“严”是关键,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治”是要害。

工作思路:

主线: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纲和魂)

统领:

政治建设

根基:

坚定理想信念宗旨

着力点:

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加强党的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增强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生活若干准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总抓手。

严肃党内生活,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

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

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是党的政治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精神上的“钙”)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作风建设,其核心是要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党的建设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廉政建设,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文献、著作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论新阶段》——毛泽东最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39年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革命对象中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1948年

《〈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与旧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一系列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原则,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物质利益分配领域: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科学文化领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之间: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批评了党内“左”“右”倾错误,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几个问题: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减租减息,增加雇农工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1931年制定了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1949-1952):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土地改革完成后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1953-1956):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共八大之后(1958-1980):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2017):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九大(2018-):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