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084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丰子恺手指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

春鱼雁无消息”中的“鱼雁”。

甚至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的“青

鸾”都指神话里报信的鸟。

6.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

请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画面内容。

(4分)

7.请仿照例诗的大致结构,从司马迁、鲁迅、达尔文、马克思中任选一人,另写一节,要求语言生动,富有诗意。

例:

那是什么?

那是什么?

那是屈原滚烫的热血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洒在汨罗江滚滚的波涛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红了泱泱华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有删节)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出自房玄龄等撰《晋书》中的“孟嘉传”。

丝,指的是弦索乐器;

竹,指的是笛子;

肉,则是美妙的歌喉。

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音乐的本然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

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

伴奏的笛声与歌唱的嗓音和谐相配,足以居诸乐之上。

回顾昆曲史,昆山腔在萌芽时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在魏良辅、张野塘改良后,开始有了伴奏乐器。

三弦(曲弦)就是因昆山腔而诞生的。

再后来,在为昆曲演唱伴奏时,于弦索中合以箫管,又将原本没有主次之分的丝竹乐器,渐渐变成以曲笛为主奏。

曲笛讲求笛色,在伴奏中音色嘹亮却不掩盖唱腔,尺幅舒展却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将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得恰到好处。

以笛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本身受吴地民歌的影响,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同样,谙熟传统乐器的知识阶层雅好笛、箫,将此引入主流社会的音乐生活,大加推崇,也就促使伴奏乐器逐渐变为以笛、箫为主。

不少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转而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到了晚明时期,昆曲清唱已经形成了以笛、笙、鼓板、三弦相结合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模式,竹笛也因此定名为“曲笛”。

明末沈德符所说的“今吴下皆以三弦南曲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可以作为佐证。

在职业性的昆剧演出中,曲笛更是专门司职于随腔伴奏,成为标识性乐器。

江南丝竹的演奏,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

这是由它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

风格决定的。

然而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则更高。

笛子必须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于是产生了颤、叠、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同时运用气息的控制,演奏出不同的腔,如从腔、带腔、润腔等等,形成了平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演奏技术,走向“致雅”的峰巅。

从乐器形制、音域和乐队构成的角度看,曲笛是中音笛,音色自然柔和,很能切合“肉声”腔调的特征。

所以,为昆曲伴奏的竹笛演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这被清代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二绝”。

“熟”,指诸家唱法,无一不合;

“软”,指细致缜密无处不入。

贴合诸家唱法的抒情性演奏,无处不入与唱腔贴切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竹肉相发,就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选自2015年第7期《书屋》

8.文中下列有关“竹肉相发”的“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笛子作为昆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b.三弦作为昆曲的伴奏乐器之一,因昆山腔而诞生,但在地位上逊于笛子。

c.丝竹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更高,演奏时运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相配合,产生了更细腻的演奏方法。

d.因为曲笛在音域中处于中音的位置,切合“肉腔”的腔调特征,所以很快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昆曲发展的早期,昆山腔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b.“熟”的抒情性演奏,“熟”与“软”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c.许多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开始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d.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江南丝竹形成了轻快、活泼、细腻、儒雅的风格,笛子则产生了更为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10.根据文章内容,“竹肉相发”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的?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7分)

翡翠莲雾

林清玄

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

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⑨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

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

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

⑩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

?

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

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

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11.翡翠莲雾有哪些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13.请分析倒数二、三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1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两部分文字,完成15—19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19分)

(一)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③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注】①浮图:

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②苏子美:

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③禅者:

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④释子:

佛教徒的通称。

⑤澌然:

冰块消融的样子。

15.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母过.余曰过:

探望b.令人长号.不自禁号:

哭泣

c.钱镠因乱攘.窃攘:

窃取d.与吾徒游.游玩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望五湖之渺茫安能以身之察察..

d.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用笔细腻,情真意切。

作者借老妪之口,追忆了姐姐在乳母怀中时母亲嘘寒问暖的生活细节,以此凸显母亲慈爱的形象。

b.《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c.《沧浪亭记》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

文中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至今仍广为人重的现实。

d.《沧浪亭记》中作者通过写沧浪亭的兴衰变迁,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胸怀。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

【篇二:

《手指》教学设计(品读课文)】

txt>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异,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

短处:

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

长处:

最肯吃苦。

(2)食指:

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

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

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

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

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

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

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手指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篇三:

5.手指】

ss=txt>

5.手指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组教材教学要求:

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

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

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

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

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

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

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

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

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

有肉,长短不齐。

”你们猜这是什么?

对,就是手指。

2.谈话:

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

常常用到。

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

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如果我

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

比如我每个人手上

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

5*手指

3.简介作者:

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

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

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

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

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

(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

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

(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

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

长处和短处呢?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

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

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

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

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

从哪里知道的?

(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

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