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10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

核心突破三 给文言材料断句

——紧抓标志,巧破难点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

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知识运用1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节选自曾巩《学舍记》)

答案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解析 首先根据上下文,可以在“事”与“此”之间断开。

然后再细读内部文意。

“天倾地坏”是对丧事发生时的感觉,以“天地”这样的互文结构加以表述,应独立成句;“殊州独哭”是指身在异地,丧事发生时“独哭”,构成独立语意片段;“数千里之远”是个表示距离的独立的语意片段;“而”在句中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抱丧而南”构成独立结构;“乃”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应断开;“此”是对上文的指代,也是后句的主语,应断开。

参考译文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

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淮水、汴水、睢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

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

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

(此时)仿佛天崩地裂,我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外遥远的地方,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

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

二、析词性,明语法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

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

一般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之前或之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

常见代词有:

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知识运用2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节选自《韩非子》)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其中主要名词是“鼻”和“目”,此外还有代词“然”。

它们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因而这些名词的前面或后面应断开。

抓住这些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参考译文

雕刻的原则是,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如小一些。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刻小了就不能增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加大,刻大了就无法缩小了。

做事情也是这样。

一件事做了以后还能再修补,那么事情就很少有失败的了。

三、识虚词,辨句式

1.识虚词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

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断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①“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②“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如: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⑤“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

如: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辨句式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者……(判断句)

“者”后可断开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若……乎(固定句式)

知识运用3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故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正则子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节选自《说苑·杂言》,有删改)

答案 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故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正则子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参考译文

凡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学习的缘故。

一家之中,必定有主持家政的人,父亲母亲就是。

所以国君正派百姓就能治理得好,父母正派子孙就会对上孝敬对下慈爱。

因此孔子家的孩子不知道骂人,曾子家的孩子不知道生气。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生来就有好的教诲啊。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

),“邪”“乎”经常表疑问(?

)。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四、据修辞,巧判断

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把握古人用句的基本规律,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推断词性及短语结构,能比较容易找到断点。

知识运用4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

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又移书秦桧言:

“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外则赏当功而罚当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强,勿以小智孑义而图大功,不胜幸甚。

”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答案 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外则赏当功而罚当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强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

授予礼部侍郎兼侍讲。

这时金派遣张通古、萧哲前来议和,尹焞上疏又给秦桧写信说:

“现在的上策,是自己图治。

自己图治的要领,在内要进用君子并且罢黜小人,对外要赏赐应当奖赏的人并且惩罚应当治罪的人,使皇帝的孝悌之心通达于神明,贤明的道德造就国家安定强盛,不要用琐屑细小的智慧和道义来图谋大的功业,那么将不胜幸运。

”他的上疏和信都未获回报,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

五、熟典章,谙文常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今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些也成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重大障碍之一,是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难点。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熟悉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在断句的时候,如遇到这类专用名词,应特别留心。

知识运用5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光武之兴,虽文武之略,足以鼓舞一世,而不知用人之长,以济其所不足。

幸而子孙皆贤,权在人主,故其害不见。

及和帝幼少,窦后擅朝。

窦宪兄弟恣横杀都乡侯畅于朝事发请击匈奴以自赎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单于以树恩固位。

袁安、任隗皆以三公守义力争,而不能胜,幸而宪以逆谋败。

盖光武不任大臣之积其弊乃见于此。

(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八》)

答案 窦宪兄弟恣横/杀都乡侯畅于朝/事发/请击匈奴以自赎/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单于/以树恩固位

解析 “窦宪兄弟恣横”是主谓结构,可以作为独立语意的片段,后面要断开;“杀都乡侯畅于朝”是状语后置句,“于朝”是动词“杀”的状语,整个句子是动宾结构,可以断开;“事发”的意思是“事情暴露之后”,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可断开;“请击匈奴以自赎”的意思是“请求用攻打匈奴来自我救赎”,应断开;“及其成功”的意思是“等到成功以后”,语意独立,可断开;“又欲立北单于”是动宾结构,可断开;“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目的关系,连接前后两句。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的兴起,虽然(在于他)文武韬略,足够用来鼓舞世人,但他不知道发挥他人的长处,来弥补他的不足。

幸运的是子孙后代都较为贤达,权力掌握在君王手上,所以他们的害处没有显现。

等到汉和帝年少(即位),窦太后独揽朝政。

窦宪兄弟放纵专横,在朝中残杀都乡侯刘畅,事情暴露之后,请求用攻打匈奴来自我救赎。

等到成功以后,又想要册立北单于,来树立恩威,巩固地位。

袁安、任隗都凭借三公的身份要坚守正义极力抗争,但终究没有取胜,所幸窦宪因为谋逆的阴谋而失败。

汉光武帝不任用大臣所积聚下来的弊端于是就在这里显现了。

灵活使用标志法断句

上面介绍的五种方法,大都是标志断句法。

使用此法既快又准,很好使用,但不可绝对使用,而要灵活使用。

因为断句,断的是意,关键是明确文意,“标志”只是路标而已,况且不少“标志”也很灵活。

像“且夫”“盖”这类句首虚词,“矣”“哉”“耶”这类句尾虚词,标志基本没有问题。

但像下列虚词相对灵活,必须辅以语意理解。

(1)“焉”“者”“而”“为”“尔”“乎”“也”这类虚词,有的句首、句中皆可用,有的句首、句尾皆可用,有的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具体文意、语气来判断。

(2)对话标志词如“云”“谓”“曰”“言”一般情况下可以断开,但也有例外。

“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

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

例如《荀子·法行》:

“其云益乎?

”二是表“为、是”的意思。

例如《后汉书》: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

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另外,像固定句型也不全是固定的。

有的固定句型恰恰是前后两个小句子,中间要断开。

①……者,……也;②与其……,孰若……;③……,抑……;④其……,其……也;⑤非惟……,抑亦……。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浙江卷断句题采用的是主观题,多数是从原文中选出一段文字,形成有语境的主观断句题;有时给出一段独立的材料,形成无语境的主观断句题。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求断到六至七处,且采用的是扣分制。

总体来说,最难断的就是那么一两处,这一两处难点就是需要考生全力攻克的。

那么如何攻克呢?

1.前提:

借助语境,通晓大义

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

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的前或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

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

2.技巧:

善抓谓语(谓语动词)

对付难点,当然是先寻找标志,看看在词语、句式方面有无标志性的东西。

但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解决的,最关键的是揣度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词语之间有什么样的意义联系,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如果这其中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善抓动词了。

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常见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

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

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动词谓语,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

如2018年浙江卷断句题,其难点在“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间的断句。

这里“指讦”作为谓语动词,能否接得上宾语“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恶闻”为止中间断不断开呢?

从主谓宾的角度看,不行。

“所恶闻”是“所”字结构,必然有主语,故需“有疵病者”作其主语,“指讦”就不需要宾语了。

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

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

如2018年全国卷Ⅱ断句题中“敦儒学习《尚书》”中的“学习”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

如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

如“于是相如前进缻”中的“前进”就是连动式,意谓“走上前进献”,不可断开。

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对付难点,抓抓动词,作一点语法分析,只是其中一点小技巧。

这其中还有不少小技巧,更需要在做题实践中揣摩总结。

边练边悟

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

伤哉贫也!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节选自《天工开物》)

答案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解析 根据名词代词“奇(奇巧的东西)”“洛下之资(指钱财)”“人”“馆”“见闻”“方寸(指心间,心中)”,虚词“而”“之”“其”,再结合本句意思:

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

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见闻写出来,难道会很妥当吗?

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厈,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承命为征君[注]作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节选自方苞《与孙以宁书》)

 征君:

孙奇逢。

答案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参考译文

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的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

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来增加了分量,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

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

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

这三个方面,都是孙征君细微的事迹。

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孙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

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

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

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

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节选自王阳明《答聂文蔚书》)

答案 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参考译文

后世关于良知的学问不明朗,天下的人用个人智慧彼此倾轧,因此人各怀私心,而那些琐碎鄙陋的偏见,奸诈阴

邪的方法,到了说都说不尽(的地方):

在外假借仁义的名声,私下却做着自私自利的事;虚伪的言辞来迎合世俗,虚假的行为来求取名誉。

用生气的方式相互压服,还说遵循公正合宜的道理;在险境中相互倾轧,还说他是嫉恶如仇。

一家骨肉之亲,已经不能没有你我胜负的心,彼此间像隔着篱笆一样,更何况天下之大,民众之多,又怎能平等相待呢?

那么天下纷纷扰扰祸乱不断也就不奇怪了。

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势之异,圣贤之所以不得同也。

孟子不见王公,而孔子为季氏吏,夫不以势乎哉?

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

(选自王安石《进说》)

答案 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

参考译文

情势不同,是圣贤不能相同的原因。

孟子不接见王公,孔子做了季氏的臣子,不是因为情势吗?

士人进用与否,不是只靠德行与才能,而是只靠如今的法度。

可是官员们的喜好,未必就是符合如今的法度。

这样一来,士人的进用,不是只靠如今的法度,而是几乎在于官员们的喜好厌恶而已。

 

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选自明·李贽《答耿中丞》)

答案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

“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

“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

迁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选自杜牧《与人论谏书》)

答案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4.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答案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参考译文

作为人臣却患得患失,那么他们的归宿将是没有什么不去做。

再说假使忧虑得到却果真得到了,忧虑失去却果真没有失去,我也安心我所得到的却让他们不忧虑?

于是患得患失,而得失的衡量,最终又不可以靠自我来操纵;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何必与那些宦寺亲近呢?

这就是我多次再读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的原因啊!

5.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

(选自《阳明传习录》)

答案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参考译文

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

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

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

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

6.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选自颜之推《涉务》)

答案 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参考译文

至于那些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