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59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A.①句将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的依次到来比喻成坐滑梯,巧妙地写出了天气变化很快。

B.②句用“手”和“表情”的变化来告诉我们气温越来越低,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生动传神。

C.③句以霜降的寒冷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为例,具体地说明“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D.④句中的“有规矩”和“守规矩”形象地说明了节气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来去有序,因果相循。

4.初中三年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制作毕业纪念册,大家纷纷在纪念册上留言,或抒发离别之情,或表达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

如果从下面的古诗中选择一句作为留言,你会选择哪句?

请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

选择(只填诗句序号)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21届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

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共六个节气,请看下列表格:

季节名称

节气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这什么意思呢?

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

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

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

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的称之为①,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

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

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

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它的节气呢?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两个字便可以知道【甲】。

从“谷雨”两个字也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处”含有隐退的意思,这是暑热②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

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来显示当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5.阅读【材料一】,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6.在【材料二】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四季轮回强弩之末B.四季轮回寿终正寝

C.四始四中强弩之末D.四始四中寿终正寝

7.【材料二】中关于“夏至”与“冬至”的说明,印证了【材料一】中的那句话?

(抄写在横线上)

8.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在【材料二】甲处补全句子。

①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节选自《历书》)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二、语言表达

9.语文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副趣联: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令人叫绝,引来后人对句无数。

作为其下联,你认为下面几个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下联:

A.春雷惊蛰,谷雨润物到小满(平仄)

B.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C.乌云遮月,谷雨纷纷到天明(词性不相对,节气)

D.云集小暑,惊蛰山间芒种急(对仗有问题平仄)

1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在社会大课堂活动中,初三一班的几位同学探访了北京最古老的街区——南锣鼓巷,此次活动加深了大家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识。

请你根据下面两则同学们整理的材料,向二班的同学介绍南锣鼓巷的几大看点,推荐他们去南锣鼓巷感受北京古都的风貌。

材料一: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

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

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见图一)、规模最大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见图二),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

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

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

1992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这些新四合院兼有单元式公寓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它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的探索。

材料二:

南锣鼓巷地图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二:

读完梁衡先生的《不能没有家》后,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慨,一个人的成长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实际谈一谈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三、选择题

11.书法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欣赏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小茗同学对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其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夏至”二字,横长直短,敦厚大气。

B.楷书“大暑”二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匀称端庄。

C.篆书“霜降”二字,线条婉转通畅,古朴大方。

D.草书“清明”二字,笔画繁复,飘逸潇洒。

四、句子默写

12.默写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推举;

发动)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知道、明白)

C.生于忧患不患人之不己知(祸患,灾祸;

担忧)

D.舜发于畎亩之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从;

比)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5.孟子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讲了成才的问题?

16.下面链接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请你阅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这则故事印证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什么说法。

【链接材料】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③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④其余以奉虎曰: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⑤。

”虎曰:

“忠哉,猱也!

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⑥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⑦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

o:

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缘:

攀援。

③殊快:

很舒服。

④汰:

扔掉。

⑤左右:

犹言“您”,敬辞。

⑥迹:

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追寻……的踪迹”⑦跳踉:

四脚乱蹦。

六、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7.我们读过的名著中有许多人物都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成就了大事,堪称英雄。

请你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其所经历的的磨难及成就的大事。

(50字左右)

18.下面三个名句与《论语》中的哪个语句内容相关?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每项只选一句)。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生,亦我所欲也;

死,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散文集《朝花夕拾》多侧面的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记述了他性格志趣形成的过程和寻求民族光明的历程。

如《五猖会》中① 

(事件),让我们对比出现在学习氛围的宽松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藤野先生》中 

②(事件),则启发我们应该更加懂要做一个严谨的人;

而《父亲的病》中 

③ 

(事件),则会让我们对比出现在医学的发展和对生命的关注。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冯骥才先生的《老母为我“扎红”》,完成后面小题。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

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

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

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

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

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

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

好、好、好。

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母亲呢?

真棒!

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

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

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

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

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

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

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

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

这是母亲绣的吗?

母亲抬头看着我说:

“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

”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

妹妹告诉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

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

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

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

“你的腰好粗呵。

”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

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

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

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

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

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

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

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

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

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这想法有点神奇吗?

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20.文章记述了母亲86岁和98岁时两次为我“扎红”。

母亲两次“扎红”时,“我”的内心感受颇多,请说说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1.研读文章两段,试举一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

22.请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如何理解“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这句话。

23.冯骥才先生通过老母两次为我“扎红”的描述,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作者的感悟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思考?

请以问题的形式写出你的思考。

阅读梁衡先生的《不能没有家》,完成后面小题。

不能没有家

梁衡

【A】

①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

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

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

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

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

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

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

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

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②一是绝对的负责。

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家庭的爱,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焐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

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

有不懂事的孩子说:

“我不吃难道你饿呀?

”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

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

家教不好。

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了。

因身份不便,顾虑太多。

皇帝的新衣只有在皇帝小时候由他妈去说破,既已成帝,谁还敢言呢?

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③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

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

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

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

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孩子一说去幼儿园就大哭不止。

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④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到人的终生。

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批评、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里所办不到的。

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

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生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B】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⑤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C】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

(本文有删改)

24.读完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5.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本段中提出的看法展开论证的。

26.下面的事例,你觉得可以放在文章【A】【B】【C】哪处?

为什么?

抗战英雄赵一曼烈士牺牲后,他的儿子陈掖贤失去家庭,与亲戚住在一起。

虽然有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照,但他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

成年后的陈掖贤教学工作颇受称道,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

自己管理不了自己的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

屋内被子从来不叠,烟蒂遍地。

钱总是上半月大花,后半月借债,一次他竟四五天没钱吃饭,饿在床上不能动。

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身亡,让人倍感心酸。

放在处

理由:

八、作文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风雨过后是彩虹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的书包与你朝夕相伴,几乎是形影不离,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塞入它的囊中,书本啦,文具啦,水杯啦,手机啦,化妆品啦,情书啦……但有一天,它突然朝你发脾气了,拒装你的一件东西。

它拒绝了你的什么物件?

为什么要拒绝?

后来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你展开想象,以“拒装的书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B

2.B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