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88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东临碣(jié

)石 

3.(2分)下列选项中含有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C.令将军与臣有郤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项王、项伯东向坐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2分)(2017高二上·

惠来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吾得兄事之 

B.不耻相师 

C.以身翼蔽沛公 

D.亚父南向坐 

5.(2分)(2017高一下·

包头月考)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

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

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

四十年 

6.(2分)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戍卒叫,函谷举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2分)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小狗包弟》通过讲述小狗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痛苦的反思历程,表现了敢说真话的勇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8.(2分)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

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C.《家》中高老太爷死了,瑞珏也在封建礼教迫害下凄惨死去。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了觉新及长辈们的反对,于是他瞒着大哥和长辈们,告别了二哥觉民,只身去了上海。

D.《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9.(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B.为把本市建设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要求每个市民也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城市绿化、美化添枝加叶。

C.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D.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

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10.(2分)(2017高三上·

清远月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算成年率萎缩6.8%,是该国经济自2011年“3·

11”大地震受到重挫后遭遇的最大降幅。

B.中国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谈判,这项调查正值发改委加大对科技公司的审查力度,特别是授权移动设备和网络专利技术的公司。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曾有过各自的“黄金时段”,而后又因为先天的限制而陷入低谷。

香港电影人在“北上”的路途上走得更远,也起步得更早。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

11.(6分)(2016高三上·

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和平都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秩序安排是以一种高度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战胜国从未像130年前的维也纳体系一样,建立起一套涵盖所有国家的总体性和平安排;

战败国在与曾经的敌人缔结和约时,也分成了多个阶段,遵循不同的条款。

美苏两国及其盟友之间形成了大相径庭的制度安排,并以“铁幕”为边界区隔开来。

短短两年之后,“冷战”的幽灵开始在欧洲上空徘徊,新的冲突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严重分裂的格局,最终被证明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空前的稳定性。

通过建立囊括贸易、金融、货币以及政治、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制度,美国成功地扮演起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领导者”角色;

西欧各国则通过“邀请”美国建立霸权,并迫使后者承担制度运行的大部分成本,在领导者和利益关联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双向约束。

而苏联以地理政治为出发点建立的经互会模式,同样有助于工业化在若干地区的扩散。

在以多元化的国际制度与苏联展开竞争,并通过“遏制政策”直接对莫斯科施加安全和经济压力的过程中,美国逐步建立起了作为今日全球化基础的开放政治﹣﹣经济体系和协调框架。

如同19世纪的“英国治下的和平”建立在不列颠海外殖民帝国的基础之上,“冷战”结束之际形成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是通过制度化的权势分享体系为华盛顿积累起了足够的物质和威望基础。

甚至连美国本身也无法摆脱这一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令华盛顿连遭挫折的单边主义政策正是企图放弃对国际制度的依赖、完全靠无与伦比的物质优势实施直接控制。

它的失败再度证明:

任何一种对权势的过度迷信都将导致无休止的义务扩张和不堪重负。

在“二战”爆发之前20年,也曾有两派政治家试图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建设一个理想的新世界: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迷恋往昔的历史,认定原样移植19世纪的均势体制和惩罚性和约便足以返回黄金时代;

另一部分人则陶醉于对大众舆论和“民主革命论”的迷信,以至于不愿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去促成实际的变革。

“二十年休战”的悲剧终结了这两种幻想,在权势政治和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最终形成了一套不那么完美但更具合法性和互惠色彩的世界秩序,其遗产也令大半个世界受益至今。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并将研究的方向投向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如何改变人类历史,尤其是如何诞生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游戏规则。

其意旨,自是寻找重大事件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以及如何形塑现实格局,这当然是一个由知其然往知其所以然递进的过程。

当我们去探寻历史逻辑的同时,如果以史鉴今,就有从历史中寻找未来发展的脉络与资源的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6期,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以往不同,它导致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高度分裂形态。

B.美国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政治经济体系和协调框架,依靠的是对苏联施加安全和经济压力的“遏制政策”。

C.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因为过度依赖权势,所以不可避免地处于义务扩张和难以负担的境地。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功扮演了世界的“自由领导者”的角色,而苏联也以经互会模式扩散工业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是分阶段按照不同条款和战胜国签订条约的,而战胜国也没有建立和维也纳体系一样的总体性和平安排。

B.照搬历史和迷信大众舆论,都不能建立战后新世界秩序,“二十年休战”的悲剧证明了这两种言论的不切实际。

C.研究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应重点分析战争对制度和规则的影响。

D.“美国治下的和平”和19世纪“英国治下的和平”一样,都是通过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和西欧各国之间有一种双向约束:

美国帮助西欧各国建立霸权,但必须承担相应的大部分成本。

B.在进入21世纪后,美国试图摆脱制度化的权势分享体系而仅依靠物质优势来维系自己的“领导者”地位。

C.只要我们把握了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规律,就能左右未来的发展趋势。

D.在权势政治和核战争的影响下建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尽管不完美,却让世界大多数国家受益,这体现了它的合法性和互惠色彩。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

共22分)

12.(11分)(2016高二上·

雅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

①卿子冠军:

即宋义。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

②楚怀王孙心:

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

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恨其不蚤耳 

恨:

遗憾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

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

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

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下列对文中花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

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

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

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

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合则留,不合则去。

13.(11分)(2016高一下·

云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

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

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

②莝:

cuò

,铡碎的草。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B.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C.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D.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

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

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

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

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

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①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②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五、诗歌鉴赏(共1题;

共8分)

14.(8分)(2017高一上·

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

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

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

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共1题;

共5分)

15.(5分)(2016高二下·

湖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一生都喜欢“上、中、前”:

吃饭喜欢坐在上首,照相喜欢坐在中间,走路喜欢走在前面。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或思考?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

13-4、

14-1、

14-2、

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