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96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Word文档格式.docx

11.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1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行为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1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l6.态度与能力都是内部倾向,二者()。

A.相同 

B.不同 

C.有时相同 

D.基本一致

17.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18.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19.(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20.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21.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26.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28.皮亚杰认为( 

)是儿童道德品质的开始。

A.服从家长管教 

B.遵从游戏规则 

C.遵守学校规章 

D.爱护玩具

2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D.感染

30.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C.认同 

D.内化

31.“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理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32.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属于( 

33.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是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34.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一般遵循( 

A.从自律到自我中心主义 

B.从他律到自我中心主义

C.从他律到自律 

D.从自律到他律

二、填空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成分。

2.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叫做_______。

3.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______与_______三个阶段。

4.态度的结构包含_______、情感成分和_______。

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它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6._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7.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_。

8.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_______向_______的发展过程。

9.态度是通过_______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1O.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9.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_______。

20.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主要包括惩罚服从取向和_______。

21.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___法。

22.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_______发展阶段。

23.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24.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_水平。

25.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______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6.社会风气由______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27.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_____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简答题

1.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哪些?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简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5.简述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

7.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8.简述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9.教师可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10.教师如何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呢?

11.什么是品德?

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7

四、论述题

5.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6.案例分析

张明是某市一中学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架过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地跟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

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可两个学期下来,张明打架的次数虽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

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4.D 

5.C 

6.B 

7.C 

8.D

9.A[解析]从众行为主要是跟随他人的现象,因此选A。

1O.C[解析]态度与品德都是内部倾向,但态度决定行为的选择。

11.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2.D[解析]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D[解析]根据大纲162页认同的概念,选D。

14.A[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15.B[解析]根据大纲153页,选B。

16.B[解析]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行为的选择。

l7.D[解析]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18.D[解析]二者结构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的。

19.D[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20.B[解析]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21.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22.B 

23.B 

24.A 

25.A

26.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7.B

28.B[解析]皮亚杰最早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

而道德品质开始的标志是遵从游戏规则。

29.B 

30.D

31.D[解析]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

32.C

33.C[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34.C

1.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2.道德情感 

3.依从认同 

内化 

.认知成分行为成分 

5.道德认识

6.道德行为 

7.想像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8.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9.学习 

个体与环境 

1O.伦理道德

11.认识与体验 

12.初二年级 

13.模仿 

14.内在的需要 

15.观察模仿 

l6.榜样 

17.性格化

18.自律性 

19.自律道德 

20.相对功利取向 

21.两难故事 

22.他律道德 

23.道德规范 

24.习俗

25.同伴群体 

26.社会舆论 

27.盲目

1.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学校教育;

④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知。

2.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判断;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3.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

(1)品德的实质

①品德形成的后天性;

②品德内容的社会性;

③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④品德是人生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5.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种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7.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8.

(1)选择阶段:

包括:

①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③充分考虑各和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

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

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9.常用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包括:

(1)有效的说服;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O.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11.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2)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

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是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

(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

(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1.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②发挥情感;

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阶段。

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这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逃避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的。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或成年。

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久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

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④遵守法规趋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海因茨先生“偷”药是不对的,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

这一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

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改。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

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

(1)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在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第一种水平,大部分的青年和成人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

(2)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

(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3.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

②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的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

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4.略

5.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

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有利于维持秩序。

但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

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做出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

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

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

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

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

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

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

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5)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o

6.

(1)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

(2)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

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的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

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

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

(4)对张明的教育应从情感人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