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02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 习题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Word文件下载.docx

C.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D.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3.按照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   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   缴纳失业保险费:

A.1%、1%B.1%、2%

C.2%、1%D.2%、2%

4.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A.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B.下岗职工生活补贴

C农村“五保户”救济

D.灾民救济

5.刺激性税收支出可分哪几类:

A.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

B.针对特定税基的税收支出

C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D.针对特定起征点的税收支出

6我国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

A.免除关税与货物税

B.免除消费税

C.免除营业税

D.免除所得税

7.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有:

A.储蓄抵免B.投资抵免

C.国外税收抵免D.国内税收抵免

8.目前世界各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采取的方式有:

A.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B.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

C.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D.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9.在我国,全部的税收减免大致可分为:

A.固定普遍性减免B.企业资本性减免

C.补贴照顾性减免D.经济调节性减免

四、问答

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不考)

4.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5.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参考答案

1.社会保障制段

2.私人保险市场

3.养老失业 医疗 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4.失业保险金

5.国家预算拨款

6.物价补贴企业亏损

7.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

8.税收豁免税收抵免延期纳税

1.√

2.×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种举办形式

3.√

4.×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为城镇企业,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为城镇企事业单位

5.√

6.√

7.×

财政补贴的使用范围及规模是有限度的,不能滥用。

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

8.×

税收支出是用来贯彻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税收减免,不是用于税收的支出

1.AB2.ABCD  3.C4.ABCD5.AC

6.AD7.BC8.ABD9.ACD

(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要实施社会保障)

答: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也是市场为人们称道的原因。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种种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

市场分配承认个人对财产的占有和劳动者个人天赋与能力的差别,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可以刺激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是有益的;

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会使财产占有和劳动能力的弱者以及丧失就业机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

因此,市场分配机制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则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反过来也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现代经济社会下,人们已达成一种共识,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是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或者说,市场的裁决不应该是最终的,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于预收人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

“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生产雨伞”。

这里的“下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田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

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即在繁荣的年代,失业准备基金不但增长,而且还对过多的支出施加稳定性的压力;

相反,在就业较差的年份,失业准备基金使人们获得收入,以便维持消费数量和减轻经济活动的下降。

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来看,税收固然是一个重要工具,如通过开征累进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可以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征收上来,限制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只有税收手段还是不够的,因为税收只能使尚收入者“穷”一些,而不能使低收入者“富”一些,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

因此,政府要实施收入再分配还必须使用财政支出手段。

即通过财政支出向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转移收入,这样才能使低收入阶层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之所以实施社会保障的另—个经济上的合理性,是私人保险市场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能完全胜任向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的职责。

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

(2)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水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

(3)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1)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实施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同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题时,特别强调要在最终进行个人分配之前,扣除一部分社会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保健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他在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社会保障。

我国在建国伊始就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依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所以过去又称作劳动保险制度。

在传统体制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事实上被分为两大块。

集体所有制单位(包括广大农民及城镇集体单位)是一块,其资金来源于集体经营的提留。

以公积金和公益金等形式存在着,其保障对象只限于集体的成员。

国有制单位是另外一块。

国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虽然从形式上看资金是来自一个个国有制单位,但在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制的大背景下,这一块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事实上无区别地取自全体国有企业和单位,并无区别地施用于全体在国有制企业和单位中就业的人员。

除此之外,国家财政还面向全社会提供社会保障,但保障项目只有抚恤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三种,支出的金额也不多,大多数年份中只占财政支出的2%不到。

这样看来,从严格的“社会”意义来说,主要是在国有制单位就业的职工得到了社会保障,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同就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在国有制企业和单位中谋得了一份职业,便意味着获得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凡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都有人过问。

在这中间,最大的保障无疑首推一经录用便终身就业的“铁饭碗”制度。

因为这一制度,国有企业职工产生了极强的安全感,他们有理由对在其他所有制单位就业的机会不屑一顾。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当时主管社会保险工作的各级工会组织被解散,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陷入瘫痪,从1969年开始,国有企业停止了每月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向上级工会缴纳一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的做法,企业的退休费用、长期病假工资等社会保险开支改在企业营业外支出列支,实报实销。

这样一来,社会保险就变成了“企业保险”。

我国传统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在资金的运筹上是“现收现付”制:

在国家财政与各执行社会保障单位的预算和会计账目上,并无与社会保障支出相对应的收入项目;

预算和会计账目上也没有专项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支出发生多少便支出多少,支出多少便记录多少。

(2)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项改革都尖锐地触及社会保障问题。

“铁饭碗”被打破,下岗、失业和离退休人员在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公费医疗的浪费与低效等等。

总之,经济改革的深化,把建立一个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急切地推上改革的日程。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国家在社会保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建工作,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上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的项目社会保险体系。

3.试述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

下面将就这三项制度做一个详细分析:

(一)养老保险

改革开放前,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企业保险”。

当时由于老企业退休职工多,新建企业几乎没有退休职工,新老企业之间退休金负担畸轻畸重,从而形成企业之间不平等的竞争。

为了解决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负担不平衡的问题,国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改革。

所谓“退休费用统筹”,就是各个企业要按照当地(一般是以县市为单位)社会保险机构规定的统筹比例,以本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或标准工资总额)为基数,按月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退休费用,企业所需要的退休费用开支则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拨付,企业不再从营业外支出中列支。

显然,实行“退休费用统筹”以后,企业的退休负担不再与本企业退休职工的人数直接挂钩,可以大大缓解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

但“退休费用统筹”至多是将“企业保险”改为“地区性保险”,并非真正的社会保险。

为了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6月)、《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年3月),于1997年7月又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于是奠定了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保险覆盖范围。

养老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由原来只包括国有企、比和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帮工,都必须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称为基本养老保险。

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也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目的在于破除养老保险在用人单位之间的所有制界限,促进劳动力在各类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已经有11128万职工(含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职工)参加了养老社会保险。

(2)保险费用筹集。

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

企业要按照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企业缴费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

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确需超过20%的,须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

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2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到2002年底,全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19%,但有些地区(如上海、辽宁、黑龙江)企业的缴费串已经达到23%,吉林省则高达24%;

个人的缴赞率已经达到了7%。

2002年,全国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收入为3051亿元,支出2784亿元,累计结余1394亿元。

不过,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已出现收不抵支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些地区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又持,仅2002年一年,中央财政就向各地养老保险计划提供了409亿元的补贴。

(3)运行模式。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各地要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人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应逐步减小,当个人缴费比例提高到8%的最高限时,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应降低到3%。

企业缴费除去划人个人账户的部分以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向已经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用。

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这部分存储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

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里的存储额全部随同转移;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4)养老金待遇。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如果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退休后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按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存储额除以120的方法确定。

个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地支付结本人。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职工,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放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的调整办法。

而对于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而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人员,则要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在发放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还要发放一定的过渡性养老金。

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已达到3603万人,当年发放养老金2404亿元,养老金的发放率达到99.9%。

(5)养老基金管理。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养老保险的统筹应逐步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以便提高统筹的层次,进一步发挥互助互济、风险分担的保险功能.同时这也有利于国家对社会保险的宏观调控。

目前做到省级统筹的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和陕西等少数地区,但大多数地区在县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级资金调剂机制。

在资金管理上,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养老保险计划的缴吸收,入要纳人财政专户存储;

支出要专款专用,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养老众开支外,其余全部要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不能用于其他盈利性投资。

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各地累计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达1394亿元。

(二)失业保险

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劳动就业一直实行“铁饭碗”制度,企业不倒闭,职工也不会失业,因而不需要什么失业保险制度。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在国有企业中推行劳动用工合同制和国有企业的破产制度。

为了配合这两项改革,国家从1986年开始率先在国有企业的职工中实施失业保险(当时称待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创立了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

现行失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

这里的城镇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

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已达10182万人。

按照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2002年,全国失业保险缴费收人为215亿元,支出186亿元,期末累计结余为254亿元。

(3)失业保险金的发放。

失业保险金应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发放,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2002年,失业保险金的全国平均水平为每月195元,但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如广州每月高达395元,兰州和西宁仅为180元。

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时限与职工单位和本人的缴费时限相关联。

按照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不足1年的,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

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员长期限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达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而且本单位已经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其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工龄的长短一次性支付生活补助。

另外,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

(三)医疗保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称为“劳保医疗”,国家机关的医疗保险称为“公费医疗”)一直以个人免费医疗为特征。

由于医疗费由国家、企业包揽,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因而药品浪费的问题十分突出。

另外,由于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所以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职工便可能失去基本的医疗保障。

经济改革以后,我国许多地区和企业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原有制度根本性的缺陷还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彻底解决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998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从而创建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都要为职工投保医疗保险,称为基本医疗保险;

乡镇企业、城镇个体户是否需要为职工投保基本医疗保险,由当地省级政府决定。

到2003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0094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按照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一般不含退休职工)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一些地区的单位缴费串已经远远超过了6%,如上海为12%,云南、青海、海南海口为10%,北京、江苏的苏州和镇江为9%;

但也有一些地区的缴费率低于4%。

200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人为600亿元,支出411亿冗,期末累计结余44l亿元。

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人个人账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人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别有各自的支付范围,并分别核算。

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lo%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封顶金额)原则上应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职工个人负担;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则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同时个人也要支付一定的比例。

上述标准、限额和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己确定。

(1)财政补贴的性质

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

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成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

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无论以什么名目:

得到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因而经济状况都较前有研改善。

然而,这两类转移论文出既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自然就存在差别。

差别主要体现在与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

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

或者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站。

因为有这种联系,项多人索性就把财政补贴称为价格补贴。

社会保障支出则与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固然人们获得保障收入后用于购买,石能使购买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但这种影响既不确定,又是间接的。

因为与相对价格结构有直接关联,财政补贴便具有改变资源百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而社会保障支出则很少有五种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财政补贴定义为一种影响相又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石府无偿支出。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在现行财政科目中称为“政策性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

例如,价格补贴含有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价格补16和其他价格补贴。

补贴的列收列支方法,各国有所不同。

大多数国家直接将补贴全部列为财政支出,我国的价格补贴已经列收列支,而企业亏损补贴一向是作冲减收入处理,也不列支出,这样就使财政收支都减少了一块。

除了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以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指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

(2)财政补贴分类

政府财政统计中的财政补贴项目是一种会计分类,不具有很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因此,理论界对于财政还有若干其他分类:

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啃,可以区分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从政府的接受主题来做区分,可由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

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英此昂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6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补贴在各国都被当作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