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14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由于地方权重,厘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无法左右。

此外,捐输事宜虽要经户部批准,但各地方设立名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

各省督抚以厘金、捐输等自筹经费,必然导致地方督抚财赋支配权日重,而“户部之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

(2017年08月0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朝,地方政府所征收的钱粮并不都上交中央,而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照

比例进行划分,但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

B.清朝通过控制地方财政,来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

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建立起运和存留制度。

C.为了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康熙朝以后还采取了“悉数解司”和“奏销”

的举措,可惜这些措施因各州县无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

D.清朝咸丰初年后,为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清政府被迫允许各

省自行经营筹划,清朝地方财权于是开始扩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指出清朝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

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B.文章用当时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的户部的各项举措及起运、存留制度的实施,论

证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对财权进行高度集中的观点。

C.在论证地方财权扩张而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时,文章引用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以

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的事例。

D.文章按主次顺序,论证了清朝为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其中“悉数

解司”与户部掌管的“奏销”制度成为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清朝时,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

让中央应接不暇,就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给地方政府。

B.清代初期,虽然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但他们的划分和调整

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从“起运”“存留”制度可以看出。

C.奏销制度实施时,只要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人数额,再核造上报

计簿给户部审核,地方就可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

D.太平天国起义后,户部的财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这与各地方设立名

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

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散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一段路,到达宅院门口。

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

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

探头,可见院子里各色花草摇摆着,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

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光明正大的主人了。

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涸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

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地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

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

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

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

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

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

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

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

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

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

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

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

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

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

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

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

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

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

下半月》,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写院落的情况作了铺垫,也

暗示了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作品写“我”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与“我”交流,让“我”“错把他乡当故

乡”,表现出了村民的朴实。

C.作品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

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

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从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品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实体书店经营者看来,物价飞涨、店铺租金过高,是实体书店面临危机的首要原因。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土地价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国图书销售的总量只上升了25%,房租压力在增大。

”季风书店董事长严搏非说。

“如果我们当初没有买下这块土地,现在的经营状况一定会更难。

”博库书城企宣总监朱兵说。

作为人力密集型产业,书店品种与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必须靠人力来实现,但是图书又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近几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使实体书店的低利润无法支付合适人才要求的工资,

另外的原因就是网络购书的兴起,如今在网络图书销售中的领先者当当、卓越等,并不讳言亏钱卖书的现状,赔本做生意的唯一目标就是用远远低于广告投放成本的低价图书“炮弹”,换回更多的点击率和推动其他高利润商品的销售。

和网络书店比较,实体书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是无法根除的。

首先,实体书店有工作时间限制,大书城一般地处黄金地段,建成很久,停车存在问题。

采访中,就有读者表示:

逛半天书店,停车费要几十元,图书折扣也没网络给力,确实不太划算。

还有,实体书店靠营业员服务,寻找查询图书不方便。

(摘编自《新闻晚报》)

材料二: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在中央连续出台实体书店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的激励下,近两年全国实体书店零售市场扭转了整体下滑的趋势。

根据开卷发布的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全国实体书店零售市场2014年同比增长3.26%,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书店的零售增幅超过了8%;

2015年同比增长0.3%,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实体书店渠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首几年的“倒闭潮”中,一批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读者需求的实体书店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一些品牌书店、特色书店、专业书店在坚守中求新求变,通过注入新血液,创新发展模式,开展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

一些新鲜另类的书店,如社区书店、体验书店、书吧、文化Mall等新型书店层出不穷,满足了读者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一些书店通过完善图书品种、改善卖场环境、增强读者购物“体验”、优化支付手段等,实现了服务升级。

实体书店重新焕发出强大的活力。

(摘编自《实体书店发展现状》)

材料四:

成都言几又书店除了种类丰富的书籍,还有咖啡厅、造型工作室、文创体验、电子产品等11种不同的业态。

市民严晓告诉记者,言几又书店“除了书籍还有很多文化创意产品,读者非常愿意泡在里面,也愿意消费”。

(摘编自《中国实体书店转型:

复合型书店会否成为新方向》)

7.下列关于实体书店面临危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经营者认为,如果物价平稳、店铺租金不高,实体书店的经营就不会难以

为继。

B.图书经营的低利润,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使实体书店品种与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无

法实现。

C.一些网络图书销售商,不计成本,低价出售图书,给实体书店的经营造成冲击。

D.实体大书店存在网络书店没有的缺陷,如停车难,停车费高,降低了读者逛书店的

兴趣。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博库书城企宣总监朱兵的说辞与季风书店董事长严搏非的说辞不同,但是反映的是

实体书店面临的同一个问题。

B.材料把在网络图书销售中实现盈利的当当、卓越与实体书店进行对比,突出了实体

书店的不足,并引用读者的感受进行印证。

C.从《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读者问卷调查统计图表来看,大部分读者认为书店不应是

一个限制自由的地方,应来去随便,买卖随意。

D.不少人认为书店还应有诸如知识思想交流、人际交流、文化展览和创意交易等功能,

这些提法虽新颖,但不切实际。

E.中央连续出台实体书店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对扭转近两年全国实体书店零售市场

整体下滑趋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全国实体书店是怎样扭转整体下滑趋势的。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之翰字维周,祁州人。

之翰少笃学,家贫,客游单州,防御使刘乙馆于门下。

乙徒钱塘,之翰随寓其郡。

太平兴国四年,举进士,不得解,诣登闻自陈,诏听附京兆府解试。

明年登第,解褐大理评事、知临安县,三迁殿中丞,通判洺州。

会契丹入寇,之翰募城中丁壮,决漳、御河以固城壁,虏不能攻。

吏民诣阙求借留。

召还,迁太常博士,为河东转运副使,徙京西转运副使,改工部员外郎。

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贼平,还任。

之翰尝荐李宪为大理丞,宪坐赃抵死,之翰当削三任。

时副使郑文宝议城清远军,又禁蕃商货盐,之翰心知其非便,以文宝方任事,不敢异其议。

及文宝得罪,之翰并前愆,左授国子博士,领使如故。

寻复旧职。

会调发刍粮输灵州,诏分三道护送,命洛苑使白守荣、马绍忠领其事。

之翰违旨擅并为一,为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大失辎重。

诏国子博士王用和乘传逮捕,系狱鞫问。

之翰坐除名,贬许州司马。

明年,起为工部员外郎、同勾当陕西转运使。

真宗即位,复吏部员外郎,充转运使。

以久次,召拜礼部郎中,赐金紫,复遣之任。

咸平元年,以疾命国子博士张志言代还。

未几,复出为京西转运使。

先是,朝廷议城故原州以张守备,之翰沮罢之,其后西鄙不宁,修葺为镇戎军。

之翰坐横议非便,黜知归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发。

三年,授广南西路转运使。

会广州索湘卒,就改太常少卿、知州事。

之翰无廉称,又与转运使凌策不协,阴发其事。

五年,徙知永州,未行,卒,年五十七。

(选自《宋史·

卢之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

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B.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

C.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

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D.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开始做官。

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唐宋时将金鱼袋及紫衣称为金紫,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也可用以指代贵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之翰少时家贫,读书专心刻苦。

他年轻时虽然家庭较为贫穷,但喜欢读书,专心

好学,刻苦勤奋,后在单州被防御使刘乙收为门客。

B.卢之翰御敌有方,受到众人拥戴。

他在任期间,恰逢契丹入侵,他果断采取有效措

施,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当地官员百姓到朝廷请求他留任。

C.卢之翰畏惧权贵,处事不当被贬。

他明知郑文宝的一些做法不太恰当,却惧其职权

而没有提出异议,后在运送粮草时违背朝廷旨意造成重大损失而被贬官。

D.卢之翰长久任职,担任多种官职。

他任职期间一向廉洁奉公,又因任职时间较长,

被任命为礼部郎中;

因病离职回到朝廷,不久又出任京西转运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文宝得罪,之翰并前愆,左授国于博士,领使如故。

(2)之翰坐横议非便,黜知归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

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

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

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

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

④《水经注》:

“…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

意。

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E.“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15.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2)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

文章断句的老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莫把“穷养儿,富养女”奉为圭臬,如果一味迷信这种古训,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

方法,结果谁也难以意料。

②上汽大众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并且不断提升品质价值,才能让其他品牌鞭长莫及。

③大城市是多样的生态系统,需要精英人士及高大上的现代建筑和街区,也需要下里巴

人和脏乱差的老旧建筑和街区。

④天灾人祸已然让人痛心,而随后一些不良媒体或别有用心之人制造出的骇人听闻的谣

言,更是让人愤怒。

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后者进步之迅

速也是可圈可点的。

⑥试想一下,干部不思进取、尸位素餐,又怎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爬坡过坎、克难攻坚?

A.①④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们一般将乱涂乱画称为不文明行为,不仅仅是道德上行为失范,更是已经涉嫌违

法。

B.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补齐农业科技短板:

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动

能。

C.普京表示,多名美国外交官将不得不离开俄罗斯的原因是华盛顿对俄不友好造成的。

D.XX收获了两万多在线客户,可见它的搜索业务已逐渐脱离了之前出现的负面影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杨绛先生独自居住在西城区一个普通的小区,幸好有众多学子的垂爱,老人的晚年

才不会太寂寞。

B.新搬来的邻居很是活泼热情,经常会请一些朋友在家中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

“来吧,欢迎叨扰。

C.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当年对我的帮助我绝不会忘记的,这次的事情我一定会鼎

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D.小明对王老师说:

“您是学界泰斗,我们这些刚人行的后辈还有好多问题要向您请教,

还望您能不吝赐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字。

在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也会变得不同。

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①;

你带着满腹怨气去看,你就会觉得世界一无是处。

欣赏别人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度与胸襟。

这好比幽谷香兰,②;

峻岩劲松,使人愈压愈坚。

让我们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③,摒弃自卑、自负和自满,去正确地欣赏别人吧!

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