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219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标解读电子教案Word下载.docx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三、课程包括四个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今天重点讲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

(一)数与代数的结构特点

数与代数的内容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期的学习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标准》在两个学段都规定的数与代数的相关内容。

具体内容分布如下表: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数的认识

7

9

数的运算

8

10

常见的量

5

式与方程

4

正比例、反比例

探索规律

1

表中数字表示《标准》中具体课程内容的条目。

第一学段的内容以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为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和运算主要集中在整数的认识和运算。

几种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时间和质量的认识。

探索规律是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

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

这一学段的数与代数内容比较重视数字的现实意义,强调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重视口算、估算与笔算的结合;

结合现实的问题认识常见的量;

初步学习在简单情境下探索数量方面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

数的认识——理解意义 

培养数感

1、数的认识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

 结合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是认数的开始,这阶段的教学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重要。

有的老师认为,许多学生入学前都已经会数数了,现在只要写好数就行了。

其实不然,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应注意:

①物体个数与数一一对应,不能允许口中按顺序数数,却不与物体个数对应。

②物体个数与数字一一对应,每个不同的数量与不同的数学符号(数字)对应。

③注意选择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个的物体,而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状态无关。

④知道数的作用不但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基数),还可以表示顺序(序数),如3可以表示有3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第3个物体。

(2)理解数的意义要与数的读写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是读好数、写好数的基础,可使学生在读数、写数时事半功倍。

  

案例:

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

①让学生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使学生感觉到图中的点子密而多,所以这个数应该比较大。

②学生用计数单位“百”去圈,圈了2个“百”,与剩下的3个“十”和5个“一”合在一起得到点子数──二百三十五。

③学生用直观结构化的小棒表示出这个数,清楚地看出数的组成。

④对照小棒图,在带数位的计数器上拨珠表示数,与摆小棒相比,体会一个算珠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实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飞跃,从而使数位的知识更直观化。

⑤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写出和读出数。

就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深入浅出,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理解十进位数制。

其次,熟练的读数、写数,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

在认识整万数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出各个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数的意义,通过类比,推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数”出数感在千字文中,原本只是4字一句,无所谓“行”“段”,老师出于数学教学的需要,可以有意识的把它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以诱导学生“四五二十”,然后20、20地数,再自动地100、100地数。

用时不多,过程明了。

数完,1000的感觉,自然而然的来了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字?

找出学习的“学”,从头数,它是第几个字?

从头数,第296个是什么字?

第184个是什么字?

“读”出数感

(1)6789读作()千()百()十();

(2)6789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

(3)6789=()×

1000+()×

100+()×

10+()

(2)在儿童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小数是比较小的数。

那如何打破学生的这种潜意识,构建小数也可以很大呢?

我们在呈现收集到的小数数据时,可以通过涉及“体重”“体温”“身高”“海拔”等属性多元的数据原型,如“世界上最小的蜂鸟,体重只有1.8克”“我国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在学生读这些小数的过程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通过联系整数与实际生活体会这些小数的实际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小数数感。

数的运算——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1、建立四则运算概念

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意义。

“乘法”(二上)

 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5个3,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有几个6;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是几个几?

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

3+3+3+3+3=15,6+6+6+6=24。

2+2+2+2+2+2+2=14

接着通过观察气球和操作学具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

 3个5可以写成5+5+5=15,5个3可以写成3+3+3+3+3=15。

然后通过计算气球的个数:

5+5+5=15,讲述——“3个5相加,可以写成5×

3=15或3×

5=15”。

同时结合教学乘号、乘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这样的编排和教学强化了乘法的本质——同数相加。

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成了快乐的学习体验过程,成了理解数学概念本质的过程。

2、重视口算教学

在教学中具体落实“重视口算”的目标,应注意如下两点:

(1)在数形结合中理解口算原理。

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年级下册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10+20=?

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算出结果后,教师选用其中一种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摆小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较好地理解了算理:

把算式中的数跟具体的情境图、摆小棒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图说出计算方法,把算式形象化,更加有效地理解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学生懂得了这个算理,到了二年级就会把这个算理拓展到整百数或整千数的加减。

500+800,口算的算理是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就是1300。

(2)科学合理训练,强化基本口算。

在小学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为此,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学合理性。

注重退位减法与表内除法的思路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可逆性刚刚出现,只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

而20以内退位减法和表内除法口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逆向思维。

因此教学口算方法时,要特别强化退位减法和表内除法的基本计算思路(算减想加、算除想乘)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口算训练的科学性。

要提供训练材料,选择训练时机,注意训练方法,考虑训练周期,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具体说来,一要注意加强课堂练习,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口算内容;

二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难点反复练习,不能平均用力;

三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

(3)在口算中,培养数感。

口算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3、加强估算意识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并不是近似计算,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可以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1)培养数感是打好估算的基础。

在估算中数感主要表现为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良好的数感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必要基础,在数的运算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常使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简约、转换和补偿。

所谓“简约”,是指学生在估算时先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

例如估算“495+310”,把495看作500,把310看作300,这样估算时只要想比较简单的形式“500+300”,即可。

所谓“转换”,是指学生在估算时把一种问题转换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

例如,估算加法问题“602+597+589”,把加法问题转换为乘法问题:

“600乘3是1800,所以答案差不多是1800左右。

”而所谓“补偿”,则是学生在进行简约或转换时,进行一些调整,以补偿前面运算中的不足,使估算比较准确。

例如,“602+597+589”这一问题,学生在转换时可能会进一步想:

“答案大约是1800,而且会稍小于1800,因为我在将每一个数都简化成600时,用加的部分比用减的更多一些。

4、体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案例:

9+5

(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

生1:

先画9个圆圈,再画5个圆圈,一共画了14个圆圈。

生2:

大数记心里,从9往后数,再数5个是14。

生3:

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生4:

把9分成5和4,5+5=10,10+4=14。

生5:

10+5=15,9+5=14。

生6:

把9看成10,10+5=15,15-1=14。

面对多种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在理解中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在比较中深刻体会到“凑十法”中用“拆小补大”方法进行计算的优越性。

5、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运算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如下的思维过程:

 

(1)观察:

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

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

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中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

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

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是进行了简算的题目一定要进行检验,可以采用用原运算顺序再算一次的方法,以确保计算的正确率为主要的目标。

另外,在计算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简算。

一定要学生养成先判断后运用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

每一种的简便计算一定是要有相应的运算定律作为依据的。

并且虽然改变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并不影响该题的最后结果。

让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有个正确的认识。

那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更多的简便计算的错误。

常见的量——重视体验 

体会意义

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很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把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来体会“量”的意义作为重点,具体建议如下:

1、注重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有机结合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比较强,而教材的编排中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创造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案例1:

《克与千克》

在学生感受“克”时,教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出示一个二分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并估一估这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当学生估计出大约是1克时,教师及时出示天平,实际来称一称,从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掂一掂二分硬币,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究竟有多重。

然后,教师又组织了一个竞猜活动:

出示了几种物品(感冒胶囊、直尺、图钉、乒乓球、小刀)让学生根据刚才对1克的感受掂一掂、猜一猜,哪种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2、要注意活动素材的选择应与教学重点相结合

组织课堂活动,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又有四五十个学生,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注意活动素材的选择应与教学重点相结合。

3、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学生对于一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实验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但不见得都要在课堂上完成,如让学生估计穿衣、刷牙、吃早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课外去完成。

再如千米的认识,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地走1千米,无论是场地还是时间都会受到限制,可以让学生课外去完成,记录自己走1千米大约要花多少时间。

探索规律------培养兴趣 

发展思维

这一部分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重点。

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从无序到有序

从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看来,我们可以发现:

探索规律的内容是在增强。

就数的排列而言,有很多适合学生探索的规律,教学就在于如何有序地编排,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便于学生顺利发现规律,进行成功地探索。

(1)1,2,3,4,5,(),()——递增

(2)20,18,16,14,(),()——递减

(3)1,2,4,8,(),()——扩大倍数关系

(4)32,16,8,(),()——缩小倍数关系

(5)1,3,7,15,(),()——几倍多几关系

(6)1,2,3,5,8,(),()——前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数

2.要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从在一个单位时间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选择的艺术”。

教学目标的多元,也促使教学时更注重效率。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做保障,有效的学习成为空谈。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设计一组对比的练习。

5+7=8+4=

15+7=18+4=

25+7=28+4=

35+7=38+4=

出示题目后,老师往往会马上问:

你发现了什么?

有个别举手,老师请学生回答。

......

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有尽可能多的发现。

充分发挥本题的教学功能。

教学中,我们希望在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规律,既能沟通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在已有的认知系统中建构新的算法。

同时,纵向比较,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加数不变,另-个加数的个位也相同,不同的只是第一个加数的十位;

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一个共性特征:

和的十位总是比加数的十位多1,这也正是进位加法的本质特征所在。

教学是选择的艺术,对于教材的编写来说编著者是一种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也是一种选择,种种选择背后都是承载着责任。

总之,无论我们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控课堂,最终要把握“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核心目标,即:

使学生能运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符号感,即运用数和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达);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用数和符号表达的问题(操作);

从数和符号的运算中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检验(解释)。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属于较为直观的知识板块。

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中对图形与几何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不能顺利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这就需要教材和教师的引导。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体差异,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说角”,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摸角”“折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并强调“用尺子画”,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练习中安排学生“数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理解。

但有些教师没能较好地领会教材的用意,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由一个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是角”就够了,没必要设计这么多环节。

其实这正是建立学生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最好的时机,让学生的“经历”转变为“经验”。

统计与概率

为什么是“统计与概率”而不是“概率与统计”呢?

这就涉及先后顺序的问题。

“统计”强调的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核心是数据分析。

“概率”是在有了数据的统计下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者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新课标强调: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的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可见,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的有用性,经历收集、整理、比较数据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中的某些习题如果仅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其功能是知识巩固与应用;

如果从活动经验的视角看,其功能就会扩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对教材习题功能的解压。

如很多习题都渗透了统计学的思想,让学生记录家中的水费、电费,绘制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统计图,等等。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综合与实践

开展“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模思想及创新能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并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

笔者认为这个有趣的实践活动,不仅鼓励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还能巩固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与辨析,积累了观察、收集、交流的活动经验,最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图形,培养创造力。

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去设计与探究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大胆地尝试和创新,真正做到解读课标,以课标做引领,解析教材,以教材为取向,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用心解读课标,学生享受高效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