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223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人教版选修2Word格式.docx

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

轮荒的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

③开矿:

采矿能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

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这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1、保持水土的原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

2、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

④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

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小流域:

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2、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表3—1: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乔木、灌木)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3、治理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经典例题1](xx年全国卷)图3-5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

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图3-5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解析:

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弱。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分布面积广大且黄土质地疏松,植被覆盖差,夏季(7、8月)锋面雨到达黄土高原,多暴雨。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排名不分先后,答简称同样得分)

(2)气候干旱(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2、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以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D.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只能采用农业技术措施

3、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有()

①营造宫殿,毁林开荒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不可治理B.人为因素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C.植树种草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基本前提D.开矿会加剧水土流失,故应少开矿

5、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B.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C.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D.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A.植树造林B.平整土地C.修建水库D.深耕改土

二、综合题

7、图3-6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7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3-7

图3-6

(1)判断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

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1、D2、C3、C4、B5、AD6、BC7、

(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

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

防霜冻(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2019-2020年高中地理3.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要求学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第二课时,教材从四个方面阐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对航海的影响及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其中对前两个方面的讲述较为详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在阐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先阐述了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的意义及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再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及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进行分析、印证。

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为例,归纳寒、暖流交汇及受离岸风影响形成的上升流是形成世界四大渔场的主要原因。

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先点出洋流对航速的影响、再以例子说明洋流产生海雾及携带冰山对航海不利。

在讲述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时,只简明扼要地指出洋流对海洋污染物扩散的有利及不利,没有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可见,本节课教材在突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阐明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凸显出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至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熟悉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

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有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

可见,教材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我校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知识面较窄,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

但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

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所加强。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教学思路: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并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因此,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地图或图片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并且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针对以上教学思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引导——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可能地运用地图或图片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在观察图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采用问题式引导学生阅读地理资料,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

案例分析——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法: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定弹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又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3.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64“神奇的厄尔尼诺”,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约5分钟)进行小组交流。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自制教学课件;

《世界洋流分布图》(空白图)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

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复习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寒、暖流的理解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的案例

(1)。

第一、二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第三、四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

注意图文结合,阅读后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课件展示】

第一、二组讨论的问题:

(1)在书本上图3.6的相应位置,画出大西洋的西岸经过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的洋流,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

(2)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3)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为什么?

(4)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三、四组讨论的问题:

(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

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小结】从案例

(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普遍的,如:

北非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直逼近西海岸,也都有寒流的作用。

那么,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呢?

【转入】洋流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对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渔场的成因

(1)课件展示:

“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及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以“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渔场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思维的展开和知识的延伸。

【知识拓展】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能否根据渔场的成因(或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找到其它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区呢?

「知识链接」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3.影响海洋航行

播放视频:

“泰坦尼克”号沉没

【提出问题】漂浮在北大西洋的冰山是来自于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不断向南移动呢?

创设情景: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

【提出问题】第二次去美洲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有这么大的差异?

(结合“大西洋洋流分布”图由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若从欧洲横跨北大西洋至北美洲,而后再返回欧洲,要求一路都要顺水,请同学们设计一条路线。

(在空白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箭号表示洋流,绘出此路线)

【学生归纳】哪位同学能归纳出洋流对航海的有利影响呢?

【知识拓展】人们很早就了解正确利用洋流对远洋航行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利用洋流航海的故事,同学们能举一、二例吗?

例: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分析: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总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从播放学生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片段入手,引出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再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设计悬念,展开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体现“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洋流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而洋流对海上航行有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

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行造成威胁。

此外,寒流、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也极为不利,海上船舶碰撞事件有60%~70%是由海雾引起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无声的杀手”。

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

“泰坦尼克”号就是因航行到此海域后,能见度差,触冰山而沉没的。

「学情预设」“寒流、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困惑,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先预留时间给学生质疑,然后,教师以“什么是海雾”、“海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的讲解作为知识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析疑。

【过渡】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洋流对污染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阅读书本P64,由学生归纳:

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2)课件展示图片资料:

“威望号油轮泄漏事故”

【学生讨论】石油污染将对该海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用事实来说明海洋石油污染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学习洋流对气候和对渔场形成的影响。

同学们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吗?

“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秘鲁渔场的渔获量;

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探究活动』“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学习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

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探究活动。

但有些相关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分析和思考。

因此,这部分内容先布置学生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进行小组交流。

「学情预设」此部分内容虽由学生自学并查阅相关资料,但认识“厄尔尼诺”的突破口仍然在于教材P64所配备的一张图——“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它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判断出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的异常。

但是,如果有的同学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有充分了解的话,读完这张图后定会产生疑问,因为图中所显示的水温,明显地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高出西部海区4—5℃,而实际情况应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出4—5℃,显然,图中有误。

因此,课堂上可预留点时间给有疑问的同学发问,然后再对图进行纠误。

影响气候

【教师小结】“厄尔尼诺”现象还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是形成原因,尚未能解释清楚。

有人认为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大气环流减弱造成的结果;

且“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发生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

等等,这些谜团正等待着我们去一一解开。

板书设计:

渔场成因

影响航海

海洋污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来看,由于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因此,学习小组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地理现象,而且小组的交流,使那些个性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进入交流状态,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节奏的调整,提高参与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然而,由于我把学习小组人数定为6—7人,致使小组讨论时无法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很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

与老师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较少,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和加强。

“神奇的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课堂交流、讨论,但从各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来看,各小组都能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关注“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