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233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高中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林黛玉,嘴里掉着一块宝玉。

  没过多久林、贾两人长大了,但是,林黛玉幼年丧父母,于是,她打算去看姨母(贾母),随后林黛玉就进去了,进去了之后,林黛玉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许多的疾病就缠着她,当中我还为刘姥姥感到悲伤,因为她被贾府的人戏弄。

我还记得有一次贾府里的所有人都去赏雪和梅花,贾宝玉就出了一句诗:

“访妙岂红梅,岂不有趣。

”大家都开怀大笑。

我还记得王熙凤时常去害林黛玉,有一次林黛玉死了贾宝玉伤心不已,过了几天,贾郑后面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贾郑转身看了一眼吓了一跳,他的宝贝儿子贾宝玉要去做和尚了,随后,贾宝玉说:

“红尘已尽,来世再见。

”然后,说了这些贾宝玉转身就走了。

  我觉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最有叛逆性格,当中的贾母有些慈祥,当中的贾郑石当中最有威严的。

  虽然,我看《红楼梦》是囫囵吞枣但我已经爱上了《红楼梦》。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

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

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

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

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

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

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薄。

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

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

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

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

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说到黛玉,自看了这么久就觉得她总是很容易就哭。

例如26回,当宝玉向她吐露真情时,明明是真心喜欢对方却反而因此恼怒伤心,当爱情稍稍受到挫折,就悲悲切切地伤心落泪。

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是抱着悲观主义过日子的人,无事也无病呻吟,不是很无聊很可笑么?

人生应该乐观面对才对。

我以前的确是不喜欢黛玉,但看这里,才渐渐明白到她的多愁善感也是值得同情的。

但是毕竟黛玉生活的封建时代,她阶级的出身和父母双亡的环境下,才造成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正因为这种性格,因此出自黛玉之口的《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极其浓重,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黛玉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用花自喻,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在如她觉得犹如污淖的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虽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但她不甘沉灭。

因此,这首辞并非只是一味哀伤叹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的高风亮节,正是她的性格的闪光点。

  同时不可不提得就是作者深厚得文化底蕴以及睿智的见解。

在我印象中的《红楼梦》最大特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知识分子,言行举止都散发着书生气息。

几乎在《红楼梦》的每一章节都有着诗句,可见作者文学造诣的高超。

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时候,简练的四字词抑或是连篇的骈句,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之余又对作者的文笔感到佩服。

与此同时,在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谈话中,对于冷子兴说贾宝玉必是好色之徒时,贾雨村则提出了“应运而生”与“应劫而生”这一观点。

这亦是我佩服作者的一个方面。

首先作者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然后又要站在更高的台阶去研究问题。

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正正是出自作者的编排。

而后文更多的是不同情况个人不同的看法,想必作者会是绞尽脑汁去刻画。

看来人物每一句妙言都必定是作者睿智的见解了。

  总得来说,虽然只看了前四回,但从内容与文笔的角度来说,《红楼梦》的确值得去读,更值得去欣赏。

  前些天看了篇东西,钱穆说《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喜欢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跑去找黛玉寻求共鸣,结果被林黛玉鄙视了,说学这样的诗,只会学得不会作诗了。

“千万不能学!

  曹雪芹借林黛玉的口,说学诗要多读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各读百十来首,就能写好诗了。

  其实林林总总,如果把曹雪芹的诗歌从《红楼梦》里拎出来,估计还不如陆游。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首诗歌的评价,你没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很难得到共鸣。

说不定陆游在隐秘地讲述书房红袖添香的乐趣,却被曹翁理解成了寡然无味的辞藻堆叠。

  《三言两拍》里有一个未经考证的段子,说有一天苏东坡偷偷跑去王安石的书房玩,发现两句未写完的句子,是: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说这两句诗都是扯淡,因为大家都知道菊花正是笑对秋风开的。

后来王安石把苏轼弄去了湖北黄州做了几年《黄冈秘卷》。

  一日秋风起,苏轼见到了菊花残满地伤的景状,才知道原来湖北的菊花唷,真是分外脆弱。

心中有感,于是终于和古天乐,哦不,是陈季常把酒赏菊惆怅。

也不管陈家的河东狮子吼了。

  还有个事儿相信湘北皇家理工的同学们都知道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一会儿“春和景明”一会儿又“阴风怒号”,一般的注释都说这是老范的想象,是四季的变迁的缩影。

其实呢,贵校所处的地方,真是这么一个一天之内都能气象万千的奇葩地界。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一句,一般通俗解释都是“云梦大泽萦绕着蒸发的水汽”,其实,如果有机会能在夏天去一趟洞庭湖,你会发现孟襄阳真实的意思其实是“老子快被蒸熟鸟!

  回到前面。

其实说曹雪芹的诗歌多好多好,那都是红学家们捧出来的。

文艺评论家木心有句话说的比较中肯,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

取出水,即不好。

放在水中,好看。

”吃牛仔骨不先剥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读诗当如是。

  第一回是以两个神话故事作为开篇,这两个故事奠定了红楼梦的结局,也会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了铺垫。

而且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也是从小说开头的自云中的某些关键字的谐音而取名的。

而在第一回中还说了,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

而且家被火烧,只好投靠岳父,却遭到白眼,最后跛道人出家。

贾雨村当了官之后,却对甄忘恩负义……

  开头一回写了贾政在新建的大观园里试探宝玉的才华。

从这一回中多次提到了欧阳修的诗作可见在当时作诗成了一种风尚,而在这时《红楼梦》也开始进入了古典文学的开端了。

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美诗句。

真佩服曹雪芹能像出这么多优美的诗句。

  而在第4回中有说到英莲,她的悲剧是很具封建社会的黑暗的代表性。

第二回则是交代贾府的人物。

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简要的“人物表”。

第三回,是说林黛玉离别了父亲,被接到贾母家,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后谨慎,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贾宝玉和林黛玉相遇,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与绛珠草的故事呼应了,因为神英侍者和绛珠草就是指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所以两人一见如故。

  在这几回当中,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描写。

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林黛玉描述贾府的所见所闻。

第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葫芦的谐音是糊涂,这里暗示贾雨村胡乱判案。

明显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当官的就要有“护官符”,苦的就是黎民百姓。

隐藏着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态度。

  看完8回啦,曹雪芹的那些写作手法在读了那么多回后总算是能一一解读了。

曹雪芹用《石头记》来带带出了整本《红楼梦》。

而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和尚啦。

  在这8回中给我映现最深刻的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勾心斗角啦!

在很少的一件事情中都可以大吵一顿。

在他们中根本谈不上任何的友谊。

  而最深刻的莫过于宝玉和贾环之间的斗争了。

贾环因为恨宝玉而用蜡烛烫伤宝玉的脸。

虽然宝玉隐瞒事情但贾环却说贾母仍会怪罪于他们的。

其实曹雪芹就是利用了这一件小事重侧面写出了当时一种长子嫡孙继承法所带来的弊端。

在我自己认为曹雪芹可能对这种制度极为不满。

所以就利用自己的小说来反应出自己的想法吧!

  而这几章给我的另一种感受就是神秘感,在赵姨娘和下人联合对付对宝玉和王熙凤时不知用了什么法术另他们头疼。

虽然在小说中用一种神话的色彩带过去可。

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总是用神话的色彩来带过某些情节。

但是赵姨娘对宝玉和王熙凤的又嫉又恨就源自于她的贪婪。

  这就是古时候曹雪芹对当时风气的一种写照吧。

在贵族中存在的就是自己的利益。

想想我们吧,虽然不存在着一种勾心斗角但却常在互相的攀比。

其实人都是贪婪的,如果我们都生活在曹雪芹的时代里,或许心就变的和他们一样的复杂吧。

  其实在红楼梦中即使每次只读那么4回我也是没有认真仔细的去阅读其中的情节,因为更为吸引我的是其中的诗句。

在第17回中曹雪芹就用诗句“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传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带出了秦钟的死,宝玉的伤心。

在游大观园时更是引出了许多四字词语。

  在元妃为大观园几处最喜欢的地方赐名时更可以看出曹雪芹还是一位园林艺术家,那些什么”正楼曰‘大观楼’,东面西楼曰‘棳绵阁’……“如果曹雪芹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写不出如此美丽奢华的大观园的。

而且作者还从”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这句话中侧面的写出了大观园的豪华与奢华。

(连住在皇宫的贾妃都认为豪华,可见当时的荣国府是多么的有钱啊)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

在我看来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做高成就,在园林艺术上它无疑也是最高的成就啊。

  在21——28回,我认为林黛玉略输薛宝钗一点。

在二十二回中史湘云与林黛玉因为戏子之事闹不愉快,勃然大怒说出”他是公侯小姐,我是贫民家的丫头。

他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是他自惹轻贱?

“的话,足见她心里是有等级观念,认定人是有尊卑之分的。

也显出了她喜争长短。

而薛宝钗则与世无争。

在同样的时代,在同样的封建思想下,薛宝钗不像林黛玉那般世俗。

  同样在22回,贾政看过宝钗的谜语后,有着愈觉烦闷,垂头沉思,猜不出谜。

她的谜中透出她性淡而看破了人生。

薛宝钗21岁生日, 

薛宝钗处处善于逢迎贾母,连自己被问及”爱听何戏,爱吃何物“这样的事,也要察言观色,专拣贾母喜欢的说,引得”贾母更加喜欢“。

在点戏时,又为贾母点了出热闹的《西游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笑宝钗点的这些没看头,宝钗告诉他这出戏的好处,并且当场朗诵填词颇为精妙的”寄生草“一出,喜得宝玉拍膝摇头,赞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实在有为他人着想的孝心和饱读诗书的才华。

  再如第28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在母亲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之后,宝钗还总远着宝玉。

连看到元春所赐的东西,独自己和宝玉一样时,也心里不高兴起来。

有着与宝玉一样的礼物,应该暗暗开心,但她反而觉得没意思。

在宝玉与黛玉正是好的时候,宝钗没有吃醋,这与林黛玉常常吃醋的行为对比起来,更显出了大方得体,温厚贤淑。

随后,薛宝钗肌肤丰润,引得贾宝玉遐想”若是膀子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她身上“使得宝玉认为她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在这几回中,无论在性格,美貌,才华等方面,作者将宝钗的优点都表现出来。

让我更加的深入了解了薛宝钗这个重角色。

 

篇二:

  由于本人笨,买了古文版看,所以如果有些解释错了不要见怪,因为古文真的很难解对。

  第1——4回介绍了女娲氏炼石补天,弃在清埂峰下,后经空空道人和一憎带走,后投胎到贾府,出生的时候口里含着五彩晶莹的玉,所以名字叫宝玉。

是贾政的儿子,还介绍了林家支庶不盛,只有女儿黛玉。

  我记得一个小细节,贾政想知道儿子将来的志向,摆了很多东西让他抓,宝玉却抓了脂粉钗环,贾政就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耳”,就不高兴了。

小孩子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抓了也不奇怪,但古人的迷信,就断定了他是酒色之徒,不是很不公平吗。

  第3回是宝玉和黛玉的初次见面,问及她有没有宝玉,黛玉说没有,宝玉就觉得兄弟姐妹都没有只有自己有的玉肯定不是好东西就摔在底上了,众人立刻劝起戴上。

在这里我有写感觉到宝玉的娇气和周遭人对他的溺爱。

  后面的则只交代了黛玉跟姐妹去了王夫人那里。

  这本书开头以神话故事的方法切入宝玉的由来生动有趣,让宝玉更富有人物色彩。

  而宝玉跟黛玉在1——4会只是初次见面就弄出了摔玉的情节“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开头已有火花,相信后面会更为精彩。

  认识红楼梦,并不是因为知道她是四大名著而特意去追寻。

与她相识完全是一次偶然,那是一个无聊的午后。

但正是这次邂逅让我深深地爱上她,也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寒假

  翻开《红楼梦》,一个任性、高傲的林家大小姐“林黛玉”,一个生活在胭脂粉里的贾家小少爷“贾宝玉”脱颖而出,一个个耐人趣味的小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无不刻画得活色生香,宛然在目。

  林黛玉是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小家庭,况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形成了一个高傲的性格,母亲与父亲体弱病残,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于是请了一位名叫贾雨村的少爷来当黛玉的家庭教师,有两位陪读的丫鬟,贾雨村的教学自然是有些困难。

可是,不久后,黛玉的母亲去世了,让一家人伤痛欲绝。

贾雨村非常怜惜黛玉,就与自己的好友介绍了一遍,恰巧,好友的岳母心疼黛玉年幼丧母,无人照顾,就派船来接黛玉去荣国府贾府,让黛玉有个自己的家。

  贾府非常豪华,有许多花枝招展的丫鬟坐在门前等候,黛玉的外祖母史老夫人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己的孙子各个调皮可爱,但黛玉曾听说有一个名叫“贾宝玉”的男孩,出生时含着一块美丽的玉,像宝石般的美,于是,大家都成为他“宝玉”。

那个“贾宝玉”从女孩堆里长大,张口就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感觉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得混臭逼人。

”,当时,父母就认定贾宝玉是酒色之徒。

只有自己的外祖母还把他当做“宝玉”。

  宝玉与黛玉初见时都各自感觉见过,便打闹起来。

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男孩,常常发脾气,常常又变得温柔,与黛玉一起朗诗写话,在黛玉伤心时,总是说一些风趣的话来哄黛玉开心。

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在宝玉苦恼,无法向父亲交一副生动地对联时,黛玉出手相救,写了一副美妙的对联,让宝玉在众人面前抬得起头来。

一次又一次的互帮互助,才建立兄妹二人彼此不分离的情景,嬉戏打闹,喜怒哀乐,在两者间无奇不有。

敏感的黛玉与善解人意的宝玉,之间擦出了许多的火花,但终究,它们就像童话的结局和好如初。

在黛玉与宝玉间发生了许多难堪的故事,但他们了解、包容对方,才获得最终的甜蜜。

我想,这就是情,只有情才能使两人之间美好相处,才能让人快乐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快乐生活,单纯的与每个人相处每一天。

  在红楼众女子之中,我最欣赏的便是林黛玉了。

许多人认为林黛玉多疑猜忌,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钦佩林她的才华横溢,喜欢她的柔情似水,因而对她的死感到悲哀。

所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常常落泪,为悲惨身世、为寄人篱下、为病痛缠身、为与贾宝玉的爱情。

无论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使她潸然泪下,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她小家子气的原因。

而我认为她落泪,是因为委屈,是因为太在意宝玉了,是她情感的发泄。

她的泪,如一弘清泉,诉说着她的不幸,是那样清澈,那样令人荡气回肠。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子,就是薛宝钗。

黛玉比宝钗来贾府来得早,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而且黛玉也是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孩。

但是后到的宝钗卻得人心,使得贾府上下都非常喜欢她。

虽说后来宝玉喜欢的是黛玉,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习一下宝钗的为人处事。

  她不计较与丫鬟們的身份悬殊,为人也阔达。

记得侑一本書说过若你的态度好,誰又会拒绝一个對你满怀善意笑脸迎人的人呢。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受欢迎,在21世纪的现在更是如此。

  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代,我相信宝钗的处事方式都是我們值得借鉴的例子。

她处事圆滑,待人大方,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闺秀。

但嫁给宝玉后整日独守空房,孤苦而终。

之前我一直对薛宝钗十分反感,认为她惺惺作态,身为千金小姐,却顶着别人的名号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等看完全书,才发现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我们真应该理解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但只要人人都会了解对方的苦衷。

我猜,再苦的困难也会瞬间变得跟蜜糖似的!

  读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了解了书中的许多人物: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为人圆滑讨人喜欢的薛宝钗、又潇洒又有文采的贾宝玉……,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姥姥。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既没有高贵的地位,也没有华贵的衣饰,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妇人。

她说话非常幽默,生活的实实在在,对贾家的奢华生活并不羡慕而是屡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如三十九回写的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在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

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看红楼梦的五至八回,本人可谓是“悲喜交集”,“喜”则在于这四回里面出现了许多寓意深刻的诗词,“悲”嘛,就是我个人觉得那些儿女私情什么初试风雨之类写得太多,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毕竟大家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就主观角度而言我就比较抵触那些部分就是了。

  第五回中,诗词(以我目前看了前八回来说)出现得最多,宝玉梦游“太虚空幻”之境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用谐音和图画,暗喻红楼梦众多女子的命运。

不过相比之下,其后的如《枉凝眉》,《终身误》等词曲写得更为出色。

我自己就很喜欢那首《聪明累》,我们平时所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谚语,正是出自此曲。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做人难得糊涂”。

不管是过去的旧社会还是现今的社会,什么事都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过于贪婪自私,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

《聪明累》这首曲就是写王熙凤的。

就拿第六回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为例子。

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

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

慢慢的问着:

‘怎么还不请进来?

’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

”这一段描写寥寥几笔,却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对一个穷亲戚的态度。

此外,她的仆人兴儿对凤姐的评论:

“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凤姐的性格特点在这里点明。

就是她的性格,决定了她最后的结局。

“一场欢喜忽悲辛”作者无法解释王熙凤的生活遭遇,只能感叹“叹人世,终难定”。

并且对她“才干”表示爱慕,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和封建贵族藕断丝连。

  《红楼梦》第七回是“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当我看到薛姨妈让把花给黛玉也送去一对的时候,我原以为黛玉会满心欢喜的接受的,没有想到黛玉却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仔细一想,却也是这个理,薛姨妈让把花分给大家,周瑞却全部分完了才给黛玉送来,足以看出周瑞对黛玉的不重视,而从黛玉说话的语气也可以看出黛玉的不屑与不满,唉!

这就是现实,谁地位高对谁好。

  那宝玉也挺让人无奈的,不过是遇到一个比自己秀气的人而已,按现在的话就是娘,这有什么好的啊!

还要和别人一起读书,正所谓“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看第21——28回,对人物,对那个时代,那个背景有了更新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元春归省就能看出当时的时代有多么的迷信封建,元春贵为娘娘后,回娘家,连贾母元春的母亲也必须跪地行大礼。

世间上哪有母亲跪子女这道理的,所以在这就能完整的体现出当时的习俗。

  其实这样一个大家庭,免不了勾心斗角的,只是有人防,也有人不知如果防。

在第二十五回,我们就可以看到赵姨娘因为妒忌凤姐的才华和众人心中的地位,还有宝玉在家中是掌上明珠,而她的儿子什么都不是,感觉很不愤,都是男孩却有完全不同的待遇。

她太妒忌了,她就找来了马道婆,要马道婆使用邪术去整凤姐和宝玉。

而马道婆又是那些贪财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过了没多会,宝玉和凤姐就前后遭殃了。

看到着,我便觉得人心难测啊,一家人是一家人纳,怎么可以下手如此的重,就为了那些所谓的名利?

其实在贾府生活的人,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呢?

  我也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