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76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5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硕鼠》

8、就现有文献来看,最早出现“伊人”一词的是()

A.《诗经》B.《离骚》

C.《国语》D.《战国策》

9、《左传·

城濮之战》一文中下列字词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宛春欒貞子秬鬯虎賁

A.wanluanjubipen

B.wanlejuchangpen

C.yuanlejubiben

D.yuanluanjuchangben

10、《左传·

城濮之战》反映的是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A.楚宋B.楚晋C.秦楚D.晋宋

11、下列著作中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是()

A.《史记》B.《国语》C.《左传》D.《战国策》

12、《国语》一书分载了()个国家的史事。

A.七B.八C.九D.十

13、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于()

A.《论语·

侍坐》章B.《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C.《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D《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14、与“固辞”同义的是()

A.礼辞B.再辞C.三辞D.终辞

15、成语“狡兔三窟”出自于()

A.《庄子·

逍遥游》B.《左传·

城濮之战》

冯谖客孟尝君》D.《史记·

李将军列传》

1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雩”的意思是()

A.椿树的一种B.古地名

C.古代的舞蹈名D.古代祈雨的祭祀

17、《论语·

侍坐》章中孔子赞同()的观点。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

18、“师旅”是古代军队的组织单位,“师”“旅”各有()

A.两千五百人;

五百人B.三千人;

三百人

C.三千人;

五百人D.两千人;

19、《齐桓晋文之事》中没有提到的观点是()

A.保民而王B.制民之产C.民无信不立D.谨庠序之教

20、《墨子·

兼爱》篇有“譬若挈泰山越河济也”,下列那个篇目中语句有类似此句者为()

逍遥游》D.《楚辞·

21、“缘木求鱼”是指爬上树去捉鱼,比喻不能达到目的。

这句成语出自()

A.《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B.《国语·

C.《论语·

侍坐》章D.《孟子·

22、我国古代提倡"

浩然之气"

的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23、《〈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所引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不行而不相悖”,语出自(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

24、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A.《孟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

25、魏晋南北朝的玄言诗,多“漆园之义疏,柱下之指归”,这里的“漆园”是指()

A.老子B.庄子C.屈原D.东方朔

26、下列文句中,与其他三项非出自同一篇者为()

A.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B.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C.宁戚之讴歌兮,齐桓用以该辅。

D.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27、被刘勰称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作品是()

A.《诗经》B.《庄子》C.《论语》D.《离骚》

28、下面对《离骚》一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兮”字B.多寓言C.多神话D.多比兴

29、孟子说: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

……见贤焉,然后用之。

下列句子意思表达不同于上者为()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0、下列没有正面说出“哀郢”意义的是()

A.民离散而相失B.哀见君之不再得

C.江与夏之不可涉D.何须臾而忘返

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骚》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称为《离骚经》

B.《离骚》既是一篇抒情诗,而它的内容又属于自叙传的性质

C.“皇天之不纯命兮”是说上天不会保佑我们了。

D.《楚辞》作品在《汉书·

艺文志》中属于“诗赋略”

32、下列赋作中表现出张衡对归田隐居向往的是()

A.《思玄赋》B.《归田赋》C.《闲居赋》D.《鹦鹉赋》

33、下列作者中将咏怀与咏史紧密结合,为咏史诗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的是()

A.班固B.王粲C.曹植D.左思

3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中“弱冠”指()

A.古代男子十五岁而行冠礼B.古代男子十八岁而行冠礼

C.古代男子二十岁而行冠礼D.古代男子二十一岁而行冠礼

35、“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一句译文正确的是()

A.金日磾和张汤两家凭借祖业,七代显赫受恩宠。

B.金日磾和张良两家凭借祖业,七代显赫受恩宠。

C.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操旧业,七代帽子上插着貂尾。

D.金日磾和张华两家凭借祖业,人人有貂尾的装饰。

36、“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选自()

A.张衡《咏史》B.卢谌《览古》C.鲍照《咏史》D.张协《咏史》

37、“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选自()

A.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B.苏武《诗四首》

C.《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D.《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38、“盈盈一水间”的下句是()

A.相去复几许?

B.脉脉不得语。

C.四顾何茫茫D.悠悠涉长道

39、“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句中的“章”指()

A.文章B.诗文C.布帛上经纬纹理D.结构

40、《谏逐客书》作者是()

A.贾谊B.晁错C.王粲D.李斯

(二)分析题:

1.试说明《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氓》这首诗中的具体表现。

2.试举例说明《诗经·

七月》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诗经·

蒹葭》一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4.《城濮之战》在描写战争方面有何特点?

5.试分析《国语》中召公谏词的逻辑层次和特色。

6.《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冯谖这一人物形象的?

7.试分析《论语·

侍坐章》在表现人物形象和个性方面的特点。

8.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怎样评价孟子的仁政主张?

9.试分析《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艺术。

10.试分析《逍遥游》的散文艺术风格。

11.举例说明屈原《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2.试分析屈原《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3.李斯《谏逐客书》说明事理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14.试析《史记·

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特征。

15.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一)填空题:

1、A2、B3、A4、C5、D

6、A7、C8、A9、D10、B

11、C12、B13、D14、B15、C

16、D17、B18、A19、C20、B

21、D22、B23、A24、C25、B

26、B27、D28、B29、D30、D

31、C32、B33、D34、C35、A

36、A37、C38、B39、C40、D

(二)分析题:

∙第一题答: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常见的手法,在《氓》这首诗中都有具体表现。

“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婚变到决绝的过程,总体上就是一种铺叙。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里的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如朱熹所说凡是“以彼物比此物也”都属于“比”。

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

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兴”与诗歌的正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直接相关;

②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有某种情调上的联系;

③毫不相关,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

“比”与“兴”有时难以区别。

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

“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

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3、4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这既是“比”,同时也可以说是“兴”。

∙第二题答:

《七月》一诗在叙事中兼有景物描写,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深化诗歌主题。

如第二章描写初春景物,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迟迟”的日子里,自然界一片春光,生机盎然。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季节里,本该感受到春阳的和煦而精神为之振作,然而采桑女子却忧心忡忡,“殆及公子同归”。

这里用宜人的春色,来反衬了采桑女内心忧伤和惆怅,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第五章细致描写了斯螽、莎鸡、蟋蟀等小昆虫的声音和活动,一方面暗示季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以它们自由自在的活动来映衬先民们艰辛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那种顺应自然,乐天知命,互相关爱的思想情感。

∙第三题答:

《蒹葭》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复沓,就是一篇中的各章在形式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字,这样反复咏唱,抒发感情,突出主题,增强‘一咏三叹’的韵味和音乐美。

《蒹葭》三章结构字数相同,每章开头皆以蒹葭、白露起兴,以凄迷之景衬托怅惘之情。

每章变换数字,表现时间推移。

首章“白露为霜”,露水浓重,凝结成霜,该是天刚破晓之时;

二章“白露未唏”,天已亮了,太阳出来,霜露渐融;

末章“白露未已”,阳光普照,露水快干透了。

三章的韵脚有微妙变化,表现情感转入深沉。

诗作采用复沓的形式和变换的韵脚,在复沓中又有发展和推进,反复咏叹主人公越来越迫切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企慕与惆怅。

∙第四题答:

本文是《左传》中记述重大战争事件的名篇,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重要的争霸战,文章结合政治、外交写战争,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表现战争胜负的必然趋势,侧重揭示战争胜负原因,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史学家的深刻见解,也体现作者一定的军事思想。

文章对战争过程交待清楚,叙事条理清晰。

作者交待了晋国战争前的准备,首先叙述晋、楚、宋、卫、曹等诸侯之间结盟与对抗的关系,进入战争的叙述时又清晰地交代了晋国一方在战备上的争取优势,描写真实发生的战争过程分量很小,只用寥寥百字,就能清楚地交代出晋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进而击溃楚军的战斗过程。

同时又能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壮观场面和非凡气势。

详于战争始末,略于战争过程本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更多地把笔墨花在叙述战争的前因后果上,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突出此次战争的意义。

在文章结尾处描写了晋文公践土接受周王的策命,以及战后卫、楚发生的变化,都是站在“尊王攘夷”的立场上,对晋国的胜利充满了赞赏之情,显示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这场战争的独特眼光。

∙第五题答:

召公的谏词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弭谤的危害性,从而引出召公的政治主张: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陈述古代“天子听政”,广开言路,倾听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乃至庶人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的情况,具体说明“为民者宣之使言”,“是以事行而不悖”。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从正面说明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

让老百姓发表言论不仅没有害处而且大有好处。

最后又从反面说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采取堵塞的办法,是必然徒劳的,最终注定要失败。

召公说辞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运用比喻、引述史事、正反论述等。

∙第六题答:

作者写冯谖其人,先抑后扬,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也增强了文章趣味。

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面对“客何好”、“客何能”之问,答以“无好”、“无能”,但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弹铗而歌,要求提高待遇;

一旦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

其行径犹如小人,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孟尝君宽宏与大度。

但在文章后半部分,冯谖的政治见识、深谋远虑,高尚人品、杰出才干却随着收债于薛、市义而归、复凿二窟等事件逐一展现出来,并与其他门客无一人主动愿为孟尝君收债,孟尝君对“市义”一事的不悦以及缺乏更深远的考虑等形成对比。

最后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收束,进一步突出了冯谖的功劳,完成了冯谖奇异倜傥形象的刻画。

∙第七题答: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孔子和四位弟子的人物形象。

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率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点的淡泊洒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记叙来表现人物。

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性语言用词准确精炼。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的鲁莽、直率、豪爽的个性,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点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洒脱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第八题答: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具体包括三方面面容:

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不忍之心和道德觉悟。

这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但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仁政主张在历史上也曾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第九题答:

本文的论辩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

孟子似乎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另外,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

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这些比喻都成了后世习用的成语。

∙第十题答:

本文是《庄子》书中的代表作,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具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穷的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把深刻的哲理和生动具体的形象巧妙结合在一起。

∙第十一题答:

屈原在《离骚》中进一步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秀美人”等等来做比喻象征,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博采众长,多方吸取营养,因为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芳草,众芳集于一身,意味着高超的才干。

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因为“木兰去皮而不死,宿莽经冬而不枯”,蕴含经受得住考验的深意。

“路”,在诗中不只是普通的道路,而经常用来象征治国之道。

例如说尧舜“尊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而险隘”,而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及前王之踵武”。

培养人才一段,全用象征,如“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香草均象征人才;

“竢时乎吾将刈”,象征人才适时起用,“众芳之污秽”则象征人才的退化变质。

等等。

∙第十二题答:

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

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具体表现为:

离开郢都时频频回首,思君念国;

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

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

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第十三题答:

本文在说明事实时,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如列举自穆公至昭王进用客卿,终于国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三言两语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复如详举秦王从异国他乡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地音乐之单调原始。

如此对比设想,话语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

∙第十四题答:

本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这里节选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

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馀而谋略不足。

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

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活现了项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的形象。

∙第十五题答:

1、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

在描写罗敷的美丽时,并没有直接描绘她的眼、眉、容貌,而是通过衣饰、用行人以及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渲染、烘托。

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想象馀地,同时也给诗歌平添了几分喜剧气氛。

2、采用夸张手法,特别是夸夫一节,罗敷为了吓退太守,便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权有势的夫婿,反映了罗敷的机智和对答艺术,又为诗歌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

3、以对话入诗,不仅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

1、“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选自()

A.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行》B.乐府诗《悲歌》

C.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D.《古诗十九首》

2、“十五从军征”的下句是()

A.欲归家无人B.肠中车轮转C.八十始得归D.心思不能言

3、“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选自()

A.《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B.《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C.汉乐府《陌上桑》D.汉乐府《上山采蘼芜》

4、《陌上桑》主题思想是()

A.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反抗强暴的罗敷形象,揭露了统治者的邪恶行为。

B.塑造了胡姬不慕富贵,蔑视强暴的纯洁高尚品格。

C.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胡姬形象,揭露了男子的负心。

D.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反抗强暴的罗敷形象,揭露了男子的负心行为。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作者()

A.对女子的思念B.对贤才的思慕

C.对时光的感慨D.对理想的追求

6、“上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

A.渴望多招纳贤才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D.对未来的信心

7、“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译文正确的一句是()

A.贤才远道而来,他们屈尊问候我

B.穿越小路,足迹很快就消失。

C.穿越千山万水,哪用的着问候我呢?

D.客人远道而来,他们的足迹很快就消失了。

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于()

A.曹植《赠白马王彪》B.曹丕《燕歌行》

C.曹操《短歌行》D.陶渊明《饮酒》

9、曹操《短歌行》有两个主题,分别是()

A.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一是渴慕贤才

B.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一是及时行乐

C.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一是对女子的追求

D.一是对女子的追求,一是对事业的追求

10、“建安之杰”指的是()

A.王粲B.曹操C.曹丕D.曹植

11、《夜中不能寐》作者是()

A.阮籍B.嵇康C.曹操D.阮咸

12、《谏逐客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B.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

C.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3、罗敷是()中的人物。

A.《陌上桑》B.《木兰诗》C.《长恨歌》D.《孔雀东南飞》

14、《谏逐客书》体现了李斯散文的()特色。

A比兴B.铺陈排比C.质实无华D.反讽

15、《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大致产生于()

A.西汉后期B.东汉初期C.西汉初期D.东汉后期

16、下面句子中()是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

A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7、我国文学史上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作品是()

A.《陌上桑》B.班固《咏史》

C.《古诗十九首》D.《孔雀东南飞》

18、下列诗句中出自《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