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88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管理领导个人述职报告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在工作中本人敢于坚持原则,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得罪人,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力戒虚、浮、假。

四、廉洁自律方面

(一)能严格要求自己。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努力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二)能认真执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坚持用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做到眼不红、嘴不馋、手不伸,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没有假公济私、索贿受贿、中饱私囊、贪赃枉法行为。

(四)办事公平、公道、公开,没有任何违反组织纪律的情况。

五、存在不足

(一)理论学习还不够系统,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二)综治管理工作所下的力度还不够,跟不上发展的要求。

今后,我一定认真总结自己,不断努力,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二篇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区建设局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维护社会和我局的稳定为根本,围绕“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综合治理方针,狠抓基础管理,从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了全年既定的各项目标,确保了政治、治安和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

作为综治维稳责任单位,我局主要职责:

一是定期主持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听取综治维稳工作情况汇报;

二是根据我局各个时期的治安状况作出正确决策,对涉及的重大工作和重大问题,亲自部署,研究解决;

三是对突发性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立即赶赴组织指挥,果断而妥善处置,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发生和处置情况;

为了搞好综治维稳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实行综治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在强化组织领导上下功夫。

抓好综治维稳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制是关键。

我局把综治维稳工作作为局重点工作来抓,以落实领导责任制为主抓手,常抓不懈。

坚持每月听取一次全局社会治安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经费投入等事关综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会,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制定对策和措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局属各部门从强化工作责任制入手,定期分析治安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组织落实。

为使综治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严格实行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和出台了领导责任追究的有关措施和办法,保证了综治责任制的落实,推动了综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广泛开展法制、综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

为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调动公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今年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有规模、有影响、效果好的普法活动。

购置了大量法律书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自学,强化了干部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

三、切实抓好信访工作,为全区社会稳定发挥职能作用。

⑴是实行局领导包案制度。

今年,我们实行了局领导班子包案制度,对重大信访案件实行局领导、信访工作人员包案制度,责任到人,确保每个信访案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⑵是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和信访稳定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⑶是抓好信访案件的落实。

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每个办案人员都要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使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规范综治办公室建设,完善综治工作机制。

规范综治办公室建设,是综治工作发展进步的新起点,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推动综治工作发展的重要保证。

今年,我局对综治办公室投入一定资金,规范综治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综治干部,实现资料计算机化管理。

我局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观念,注重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领导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推动了我局综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常感到综治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我们相信,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社会治安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机制,才能推动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第三篇

根据《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

lt;

关于在全省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和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问题专项智力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局认真开展治理收送“红包”专项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部署、制定方案,全面传达文件精神

为扎实开展好“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首先在局领导班子中形成共识,先是召开了局班子会议进行了文件传达和部署,9月11日又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学习其精神和要求,并成立了局治理收送“红包”问题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格清理审核把关,确保专项治理收送“红包”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查自纠、监督检查,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我局9月14日成立工作机构和召开治理收送“红包”专项工作会议,设立专门监督电话和举报箱,使治理收送“红包”专项工作在群众监督下进行。

对我局所有干部开展专项治理“红包”问题自查自纠进行了督促检查。

对科级以上领导填写自查自纠情况登记表,下发廉政账户等,10月12日再次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省收“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精神,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相关廉政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单位未发现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和赠送“红包”问题。

三、认真总结、加强学习,筑牢反腐败防线

通过开展专项治理“红包”工作,没有发现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和赠予“红包”问题,下一步,我局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加强《廉政准则》的学习,从思想上筑牢反腐败防线。

二是要继续加强警示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反腐败防线。

做到警钟长鸣。

三是要完善监督制度,从源头上筑牢反腐败防线,切实把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

  XX年3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五四农场附近的一户农家,进行学农期间对农村的实地考察。

越过xx河桥,穿过鱼塘,菜圃和铁树种植园,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访的对象,就呈现在眼前了。

  采访之初,七十三岁的姚老先生向我们叙述了五四农场及其周边地区的兴起历程。

此地位于临近杭州湾的濒海之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人开始围塘于此,1954年建五四农场。

初时,这里的土壤因海水浸润而盐碱度高,不宜种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后来经过数年雨露浸泡,逐渐达到了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标准。

又有崇明、江苏移民迁至此地,知青上万人也曾上山下乡在这里劳动,于是慢慢的发展农业,减低村庄,开始兴盛。

  解放后,农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

  第一是生产的机械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民耕种多靠人力,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农业发展。

而后来政府积极引进机械化生产,并给予农民4%~5%的设备购置补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农民的辛劳。

  第二是农村生活现代化。

上世纪中时,这一地区的村庄几无电器,夜里路上黑灯瞎火,无以照明。

指导国家开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渐渐通电通水,有了电灯、电话、电视,过去的茅草房变成了砖房,可以抵御大风大雨的侵袭,“农保”则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

  第三,农村与外界通讯、交通的联系日益紧密。

过去闭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道直达城中:

每天有邮递员送报寄信,公交站点亦可见于存钱村后,十分便利。

  从以上变化中,农村的新面貌展露无疑,令人惊叹。

然而与此同时,新农村却又面临着“老去”的危险。

  据姚老先生说,现今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年轻力壮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户,打拼赚钱,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不是卖农产品了。

农村活力因而下降,虽然有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让人感觉枯燥。

他还提到了“看病难”的问题,最近的小医院要走个七八里才到,不由怀念“赤脚医生”存在的岁月。

这种种现象,皆体现出农村“老去”的不可否认的实事。

那么,针对此趋势,究竟该怎样使市郊农村重获新生?

  诚然,我们不能回避农村个体户不比五四农场一类大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往往仍多为自给自足、少量买卖获利的小农经济,但也要学会利用农村的独特优势,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农村未来发展。

对此我综合了姚爷爷的言谈与自己的简介,提出以下方案:

  一、农村地价、房价偏低,而上海正处于郊区化进程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白领长期居住在这些市郊农村地区,增加农村人口密度,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活力

  二、现在怀念农村平静生活的思潮兴起,一些地区已经打造了“农家乐”的特色农村体现项目之品牌,可以借“农村”之旗帜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项目和推广相关民俗(手工制品)产品,使农村既保留其独特风格,有能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减小城乡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异,促进某些建设农村地区人员回流。

  因本人思考深度与实践的限制,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几条主要的观点,然而我期待农村在“老去”的威胁中新生的愿望确实迫切而真实的。

祝农村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xx中学

  XX.3.22晚

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蒋巷、昆山、沙家浜进行调查研究,拉开了我系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

 

  小分队之一:

深入蒋巷 

感受农村 

  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

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

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了全村。

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过去,蒋巷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闭塞,地形十分偏僻。

由于地势低洼,而且一年到头雨水较多,所以一年总有多半年是污水蓄积,传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去逃难。

所以这里一直人丁稀少,经济长期处于滞留状态。

196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常德胜挑起了这份沉重的担子,当上了蒋巷村支部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个年头。

他针对蒋巷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民挑土垫村,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常德胜以一种敏捷的洞察力仔细的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发展经济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常德胜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强村富民道路;

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

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村级集体工业的发展,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并抓,三业(农业、工业、商业)共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2.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体福利)。

  现在的蒋巷村已经实现了由原来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化,工业已经成为蒋巷的支柱产业,村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村里拥有常胜钢铁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并与澳大利亚、美国共同开发生产项目,为村里创汇。

同时,村里把所有的农田、水面、树林承包给几个种植和养殖大户,然后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由村里出资购买这些种养植大户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村民消费。

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也让这些农户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时,蒋巷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村里为全村的每户村民免费征订报刊杂志3份,鼓励村民学习,并且设立奖金专项奖励有文章发表的村民。

此外,村里还承担了全村的用电、用水等费用,村民不必出钱。

村办小学免费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不必交学费。

村民女年满55岁、男年满58岁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养老金,并由村里供给全部的口粮。

村里的家庭电话、有线电视、液化气灶具、卫生洁具等设施都由村集体投资建设。

目前,村里已出资兴建了第一批别墅住宅区,并以最优惠的价格让村民入住等等。

  蒋巷人是先富裕起来了,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周围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

他们多次由村里出资帮助周围的村安装自来水、修路、照顾孤寡老人等,遇到周边村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也不忘赶去支援。

一次,附近的一个村发生火灾,烧毁民房数间,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

蒋巷村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拨出几万元资金,帮助受灾村民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体现了蒋巷村淳朴善良的风气。

  蒋巷村由当初那个穷乡僻壤发展成为现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首先,蒋巷村拥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

有道是: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一个集体的发展。

在以常德胜为首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生产。

作为带头人,常德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为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他走南闯北,日夜操劳,一心想着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村民。

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

蒋巷的领导班子在常德胜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蒋巷村走出了一条“村厂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

由于面积小,人口少而且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

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已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所以蒋巷村决定只建立一个党支部,使村委会和企业处于同一个支部的领导下,这样就统一了思想,统一了领导,避免了许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带来的麻烦。

由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他们的职工大会也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村民大会。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摸索出了这样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蒋巷村的经济发展。

  再次,蒋巷村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宣传。

他们努力地深化思想宣传力度,旨在提高蒋巷村人民整体的思想文化修养。

在蒋巷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齐奔富民强村道路”、“跟着共产党,建设新蒋巷”等标语随处可见。

在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后,蒋巷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组织全体村民学习中央的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锐感和思想觉悟。

正像常德胜同志所说的那样:

“蒋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小分队之二:

驻足昆山 

目睹发展 

  说起昆山,其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世人瞩目。

昆山市,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占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

  在过去,昆山就是一个“鱼米之乡”。

作为江南的一个小城,昆山的发展曾经一直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水产品等。

他们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相当一大批农产品供给上海、常熟、张家港等周边地区,但俗话说“无工不富”,眼看着周围的常熟、江阴已经早早地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化,昆山人再也无法死守着农业的摊子了。

他们开始借鉴经验,着手发展工业。

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昆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回顾昆山的发展里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⑴1984年~1988年,昆山同上海搞联营,开始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们提出的口号是:

“东倚上海,西接三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1988年,昆山的联营企业达到30多家,总产值占昆山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缴利税占昆山的百分之七十,昆山的工业已经初具雏形。

⑵1988年~1995年,昆山开始实现由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的转化。

在初期,昆山的对外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荆棘满地。

面对经验老道的外商,昆山人没少吃苦头,交了不少学费。

但昆山人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地成熟和精明起来。

在1988到1995年间,昆山的三资企业项目从无到有,达到2400多项,合同外资也超过了120亿美元。

⑶1995年到现在,昆山不断地调整自身定位,修正发展思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把重点从原来的重工业项目,即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

他们不断地更新投资观念,不断地加大微型电脑、手机等现代高新科技产品的投资力度。

这时,他们已经开始踏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他们这一阶段提出的口号是:

“学张家港精神,走昆山之路”。

目前,昆山已拥有外资企业1400多家。

其中,投入资金在一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达20多项,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300项,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也达到了300多项。

昆山最大的企业,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达25亿美元,占地1600亩。

  昆山的发展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呈现出一种万众一心求发展的景象。

而这时的昆山,却并没有开始起步,他们只是守着自己农业强县的摊子,满足于衣食不愁的现状,不愿挪步。

后来,眼看着周围的同级县不断地拉大与自己的距离,这时的昆山人才开始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

他们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紧紧地抓住了自身的优势,依靠全体昆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后来者居上,经济得得到快速发展。

在一大批领导干部、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带领和示范下,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有昆山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多次来昆山参观指导,对昆山的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昆山有效利用地理条件、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第二,昆山发展的时机较好。

在1984年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有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开放城市搞的如火如荼。

在这种情况下,昆山的发展就有先例可循了。

因此,昆山的发展也就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就不会禁锢于“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种种保守思想,就可以放开手脚的自由发挥了!

  第三,昆山的地理优势是它发展如此迅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

昆山的环境优势是十分诱人的。

它紧贴大都市——上海,虽说它隶属苏州,可实际上,它到上海的距离更近。

从昆山市政府到上海洪桥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汽车,还有铁路、水运等优势。

这种交通的便捷,让许多商人、企业家愿意到昆山投资。

同时,它也可以从上海了解到国际和国内的最新动态,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信息,掌握国家最新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昆山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让全国人民又一次见识了苏南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效。

昆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苏南小城市建设的缩影。

昆山发展了,可昆山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给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定位。

在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昆山人有理由也有权利为自己设计未来,他们针对目前状况,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目标:

把昆山建设成为基本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目前,他们在确保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努力进行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美化城市。

昆山人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满怀希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定会把昆山建设的更加美好!

小分队之三:

走近沙家浜 

感受爱国情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那闻名遐迩的京剧,想起“阿庆嫂”、“沙奶奶”……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幕人民群众奋力保护新四军,共同抗日的情景,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诗歌,而今,沙家浜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早在1928年4月,沙家浜就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铁蹄四处践踏,也玷污了沙家浜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沙家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抗”的名义走近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的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叶飞、夏光等36名伤员,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众在掩护他们养病的基础上,与日匪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如今,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生活改善了,人们富裕了,但过上好日子的沙家浜人民并没有忘记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的先辈,他们相继在这里建起了春来茶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来寄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沉思和哀悼。

  近年来,沙家浜人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