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326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既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作出探索,积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功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以下内容: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程体系综合性、开放性;

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科学实用性;

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

评价体系的发展性等五个方面。

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生活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和发现之分;

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程度来看,有自主和他主之分;

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来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

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分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

在这样是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

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学生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学生的学习中,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却并排除接受学习;

同样,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排除独立学习;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

为此,我们选择“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形式,为新课改提供可行性的研究空间和具体范例,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教学法单调,教学评价片面问题。

(2)如何实施新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3)如何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得到主动的、和谐发展的问题。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

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表述。

(二)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

布鲁纳的发现法指出,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重反馈,注重直觉,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

奥苏伯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以同化新材料的相应知识,其二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其本质在于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材料或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和强化心灵交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

这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统一的。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理论思考

学习方式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是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

2、探究性的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

发现、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时要注重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生活化的原则

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的话题。

4、过程性原则

淡化知识目标,注重过程。

5、实践性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开放性原则

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加以思考,加以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开放系统。

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新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的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题重点研究两项内容:

l、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态度。

2、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选择社会生活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课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进行小课题研究。

(1)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选准“课题”或称之为“专题”。

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的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选择课题”的指导。

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专题。

②帮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研究专题。

③努力拓展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

(2)设计方案。

指导策略

(1):

引发智力风暴,在反复争论中孵化小组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

(2):

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班级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3):

寻求多方援助,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完善个体研究方案。

(3)实施方案。

研究方案制订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学生要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研究。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完善。

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实施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确保小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成果展示。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并非研究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

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乐趣和艰辛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有价值。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了解国内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历史;

问卷调查,了解教与学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2、文献资料法。

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行动研究法。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三维方式的学习,之后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逐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尤其注重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研究对象襄河农场小学1-5年级学生

六、研究策略

1、转变学习方式,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

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

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

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

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

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鉴于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种要求:

第一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4)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金所指出的: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专家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学生的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

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若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从未对课本和教师提出过质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学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活去生存,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除了解教材外,还须弄清学习方式的5个基本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

“要我学”是外在诱因和强制的,只有外动力,缺乏内动力。

“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负有一份责任,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内动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才能使外动力向内动力转化,也成为持久性动力。

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你会发现这些新变化:

教科书图文并茂,文字叙述减少了老教材中的深厚的学术味,语言更富有人情味,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自主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激励主动性的好方法。

(2)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依赖性相比,则具有表现为“我能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若学生没有“我能学”的自信,则将迅速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信念。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学习方式本质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

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划一教学设计,整齐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

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知识接受不求整齐划一,只要有所得即可。

(4)体验性

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去体验,学习才能进入生命领域;

只有有了体验,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也可以扩展到情感、身心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增强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

(5)问题性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若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说明该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富于想象,善于质疑、勇于求异,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明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

《纲要》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实施《纲要》。

3、转变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学落实

新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转变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落实课堂,才能有效地实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利用学科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要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4、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

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六、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

1、2005年3月——2005年8月实验启动阶段

主要工作:

进行课题的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

1、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3、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分工。

4、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

研究成果:

开题报告

2、2005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实施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各项研究任务,根据实验方案组织创建和实施操作模式。

每年召开l—2次阶段成果交流会。

(1)初步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2)推广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3)深化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个别案例。

(2)论文资料。

(3)优秀案例的音像资料。

3、2008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总结验收阶段

全面总结,邀请专家为本课题所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1)论文(省级论文五篇,校级论文五十篇)

(2)结题报告(一篇)

七、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支柱的多样化、适切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课堂教学范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

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

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学习框架,构建了“三主”、“四导”、“五程式”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1.“三主”。

①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如艺术老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两创设一保证”,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参与兴趣;

保证参与时间,提供参与机会。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发展素质。

②以发展为主旨。

我们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上,变教学目标单一化为多元化,着力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我们尤其注重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③以训练为主线。

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更好地形成和巩固,因此,我们把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贯穿课堂,并力求训练形式多样,讲究实效。

如我们的“做中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时,采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摆一摆、变一变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2.“四导”。

①导趣,引导学生“乐学”。

我们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②导思,引导学生“活学”。

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或以变发思,或以情激思,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

③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