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78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doc

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曲春梅

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涉及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如课堂的组织的有效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情境活动的有效性等等,(曾有研究,一个信息传递等于7%的语言文字,38%的语音,55%的形体),很多方面。

这里主要谈当前音乐课堂值得关注的二个方面。

一、关注情境活动创设的有效性

我们为什么创设情境活动?

创设情境活动主要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到底怎么样的情境活动创设是有效的?

这是我们教师在情境创设前要想的内容。

我们创设情境活动的目的就在于磨去教的痕迹,让学生在情境活动的参与中感受人文、体验情感、学习音乐。

简单地说,我们要通过一个简单情境活动出发在理所当然中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们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在很多音乐课中,由于缺少情境的创设,使一系列音乐活动简单堆积,显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审美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

如,先简单导入,后一起唱,而后,对知识点加以说明,再学唱,最后分角色唱或伴奏等等学习很乏味,无趣所以,关于情境活动的创设,我觉得主要从三方面去考虑:

其一,情境创设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

 

其二,情境活动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或是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去分解难点,去解决音乐学科的知识点,优化学生音乐学习过程

(不提:

)李彦兵老师:

白桦林好地方

其三,情境活动中是否关注了音乐学习方法的渗透。

其实这三方面,就组成了三维目标,…… 

关于情境创设,我这里主要想谈三个方面——

1、关注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基础,……所以你的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感知……要让学生产生共鸣……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有其非语义性与非自然的特点,所以其本身给了学生很多联想的空间。

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大概)二年级,《大鹿》一课中,在森林里,你听谁来了?

从而引出了一个:

××××××,××,而后让学生在凳子上……其意义在哪里呢?

音乐在前,动作在后……通过模仿,聆听再演奏,学生的参与很自然,不然,光拿出一个节奏训练,学生感受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赵东明老师:

美丽的黄昏……赵东明3215;1231;1325;、 

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旨在让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领悟音乐的表现方法,创造音乐的美,深入理解音乐的多元表现形式……所以,情境创设有时是一项活动,有时是一句话,有时则是一种意境,但它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生动参与。

具体如何有效,没有模式,只有教师自主因材而定……

2、关注情境活动的音乐性

艺术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则是愉悦性、参与性与融合性。

这里提,参与性是因为当前的音乐课堂的种种现象,我觉得值得提这一点。

愉悦性、参与性与融合性中,愉悦性及融合性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好。

现在的课堂学生是开心的,融合方面似乎是也不错,但缺少的是音乐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一种声音的艺术,音乐参与是多方式的,听、唱、动都是参与的方式……参与应是有静有动的,音乐课中流淌的是音乐……吴斌老师曾多次提出:

音乐课少一些说与解释,多一些现象描述——描述什么音乐的现象,即音乐元素的变化。

这里,我还要提一点,活动中的音乐性。

我们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与感受音乐……音乐课,关注音乐聆听,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

如有老师上一节,《草原上》,356……画图谱的过程,让学生根据音符画线条的走向,时间花了较多,画的本身,我觉得是没有音乐性的,对歌曲的歌唱、对音乐的感受没有太多的联系。

音乐的高低是音乐中流淌着的,只有把画的过程置于音乐的聆听中,那么这个过程才是富有生命的。

看音符画高低,也许有着说教之意了。

如果这个过程改为:

让学生聆听,将音乐的起伏用线条画下来,最后再出现图谱比较,这样的感受会更深刻些。

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

 

再用《大鹿》……随着音乐,请小朋友做演奏家,……你先来,你再来,最后一起来……训练了合奏…… 

再如音乐欣赏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音乐,要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如欣赏音乐,土耳其进行曲,——可以让学生用一张纸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反复做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聆听的过程……(如春节序曲,也可以模仿乐器或用其他活动让学生听着音乐动起来,跟着老师做也行……而后独立做)。

 

情境活动中的音乐性还包括:

如熟悉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伴奏——则情境创设中音乐性的指向性要明确,更多的要突出旋律……不要出现和声式的伴奏……请你用主旋律进行 

3、关注情境活动创设的多元化

人文性导入

训练式导入——学习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后,可以让学习创编节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3、5、6进行旋律创作……再用

游戏式导入

情境创设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但是,情境如何创设,我们要有充分的理解。

这里,我特别要指出,老师们不要把情境创设的理解过于单一,固然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情节展开是其中一种,但我们不必太注重情境的完整性。

不然地话,教师的话就在无形之中太多。

反之,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时间就少了。

……我们要追求的是在一个简单的情境活动中,获得学生最佳的参与,最投入的参与  

二、关注学科价值落实的有效性

淡化技能,不是弱化,而应理解为我们如何优化教学技能教学的过程。

这与情境活动并不矛盾。

我们在音乐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就最终目标。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在音乐学习中,自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愉悦,获得音乐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样地要在过程中积累对音乐表现方法的理解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具体方法。

1、关注音乐本体的落实

所谓本体,包括音乐元素的认知与音乐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事实上,技能性是音乐美存在之基础。

可以说,音乐的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特点本身所内涵着的,是最基础的。

显然,我们认知音乐,感悟体验音乐在各个年级中应有一定的导向性策略与技能目标建构,逐步地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表现与创造——最终“授之以渔”;而不应是,不应是单纯的一听而过的,或只是联想与想像的课,其间还要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的特点、音乐元素或音乐技能本体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因此,音乐教学的应更多地要基于音乐学科特点或音乐技能层面去强化审美情感教育。

换个话说,我们在提出“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的同时,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也应该提出:

“以音乐本体为基础”、“以音乐聆听为基础”、“以音乐元素为基础”等原则。

当然,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将这些“音乐性”特点渗透在学生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去感知去感悟。

事实上,倡导音乐技能学习于无痕只能是我们的愿景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有——尽可能。

就如吴斌曾提到的——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向音乐之外,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关于音乐元素,有哪些呢?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明白其排序。

在新课标中排列的顺序为: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

如《每人伸出一只手》一开始可以这样安排:

看《告诉我为什么》,让学生感受,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着世界需要关爱与付出……通过有没有想过,伸出我们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有没有),同学回答很坚定……老师想把坚定的感觉,用音乐表现出来,你们帮我听辨一下……

3  32 1  1   3  5—— 6 65  61  31   2(一遍有附点节奏,另一遍没有……),

通过听辨与学生曲谱的比较,学生获得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是多元的。

其一,旋律熟悉了,其二,渗透了一种音乐创作的方法,用节奏可以表现坚定的方法,体验到了音乐的表达与节奏的关系……

(如果只是正面设问,你感受到坚定了吗?

学生说能,但其中就只是单向的……)

顺听与倒过来有区别,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关注学科学习规律与基本方法

参与要讲求音乐美的展现,如学会有音乐的耳朵。

如在为旋律伴奏的活动参与中,如何处理好音响的关系……

如二拍子节奏,你能为旋律创作一个伴奏音型吗?

学生自主试试。

其间应强调: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创作,伴奏应从旋律而起;另一方面,在个体展现时,应让学生也在旋律声中展现给同学听……(不要孤立,或一味地按节奏打,或按教师心里的要求打,这样,学生作品也就会在音乐中起到效果,产生多元化的效果,如娃哈哈,……三角铁,碰铃,双响筒,尤其是双响筒,××××××,××,

3、着眼音乐作品美的表现

我们教师要学会在音乐美的表现上去自我认识,给学生一种启迪。

由此,我觉得,教师要理解音乐元素的意义与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与强化。

给大家听一首音乐作品——彩云追月,美丽的神话,你有什么感受?

又例如在学生在节奏训练与伴奏中,我们不追求,如把小鼓能滚奏,事实上……但我们追求通过组合来追求音乐美,——这里便有一个和声织体的问题。

这里涉及多方面:

其一,通过怎样的节奏组合来伴奏?

是否千篇一律?

是否要求统一,在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过程;

其二,怎样通过音色变化来展现音乐之美?

因此,事实上,课标中是非常注重让学生探索音响这一过程的,自制打击乐器也是由此而来,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是否开放了,是否让我们的打击乐器发出了优美的声音了?

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如钱建良,大鹿,节奏从开始的用手拍桌式,变化节奏来为新授的音乐伴奏,是比较好的。

关注了音响的强弱对比,但是在歌曲学会后依然这样,则显得单调了些。

因为歌声中的伴奏,完全可以让更富有色彩的音色用在其中,并以些来表现焦急,如双响筒的节奏变化,这样对音乐整体美的展现是很有意义的。

事实上,打击乐器为何有如此各自的音色,其音色的设置还是体现了其风格的。

4、关注正确的审美评价与反馈——

有效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音乐的美,要建立在一定的方法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表现不能一味讲求尊重个性。

在对、错面前要分明,如旋律创作……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伴奏下唱唱,用柯尔文手势来帮助,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