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解读及调考试题的导向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解读及调考试题的导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解读及调考试题的导向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低难度题占40%左右,难度系数在0.8-0.7之间。
中难度题占40%左右,难度系数在0.7-0.4之间。
较难题占20%左右,难度系数控制在0.4-0.2之间。
②试题区分度:
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主要用于评价以选拔为目的的试题。
试题区分度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受试者的程度,即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
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很多,且对同一个试题的考试成绩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区分度的值是不同的,一般是值越大越好。
)
③试题信度:
指考试的可靠性,信度高的试题,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量,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
通俗地说,信度是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
考试中信度的测量,可以利用公式计算,但使用起来比较复杂。
使用课程试题库或用A/B卷进行考试。
加强考试多个环节的管理,严格考试纪律,都是提高考试信度的重要保证。
④试题效度:
指考试的准确性,效度高的试题,能较准确地测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真实程度。
通俗地说,效度是考试的有效程度。
考试命题中根据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命题,是保证考试效度的基础。
命题时制订了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严格根据评分标准,保持了前后一致,对于评分进行了认真复核检查等,都是提高考试效度的保证。
考试中效度的测量,可以利用公式计算,但使用起来比较复杂。
二、中考文综历史命题思路和题型的变化。
我市过去长期封闭落后的中考命题思路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转变。
中考为高考服务,高考为课改服务,课改为学生服务,一切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初高中课改的根本理念。
不适应这一目标的旧观念应当摈弃,陈旧的题型应当废止。
过去本市对中考文科综合长期使用单一的选择题(含多选题)题型有一定的好处,即便于机读阅卷,可以考查大部分的学科能力,题目便于老师编制,便于学生简易复习,等等。
但是,题型决定功能,选择题的考查功能是有限的,只能考查一些诸如识记、理解之类的低层次能力,尽管这些能力对初中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但不能考查全部能力。
2011年修订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
”对于学生要“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学会用书面方式陈述历史”,在解释历史问题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这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仅用功能较为单一的选择题是无法测量出来的,使用考查功能全面而深刻的主观题,显得甚为必要。
主观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和高考实际,我们选择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材料解析题有很多特点。
一、考查目标广泛,可以考查或覆盖考查目标所确定的一切能力,选择题能够考查的能力也包含其中。
二、试题材料来源广泛,选择范围广。
三、设问的角度灵活,可深可浅,可宽可窄,便于控制难度。
四、学科特点鲜明,符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三、命题原则
1.课标原则。
(1)关注修订版课标的内容和要求(课标变化之一):
课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也是制定考试说明的依据。
今年的中考命题依据课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主,适当考虑“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中关于纸笔测试评价方法的选择。
修订稿课标“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关于
(一)知识与能力,提出了5项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也提出了5项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6项要求。
且各项要求都描述具体细致,角度多样、丰富。
所有的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些看似分散实则相联的目标。
课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列出了6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
对于各个学习板块的内容;
课标分别用“知道”、“讲述”、“了解”、“列举”、“通过……了解……”之类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标目标,即较低层次的目标,运用了“理解”、“初步理解”、“通过……初步理解……”之类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即理解层次的目标;
还有“认识”、“简析”、“探讨”之类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的,即运用层次的课程目标。
(笔者姑妄在这里说课程目标。
)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对于考试和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应该是命题的题眼。
课标“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一段文字指出:
“纸笔测验是历来考试的主要形式……,考查的内容应体现历史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
(2)关注课标的变化,主要是降低难度和增删的知识点,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历史课标为了给教学减负,适当降低了一些难度要求,如旧课标中“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改为“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由“探讨”改为“认识”即是降低了难度要求。
为进一步改变历史课标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减轻学生负担,尊重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修订稿课标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代替实验稿“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即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线”,以精心选择能够说明主线的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点”,通过这种点线结合的体例,使学生从细节进入历史,感知历史,初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脉络和规律。
每册书结束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标准。
对活动课的内容标准一般不作考试要求。
修订稿中删去的内容不考,增加的内容因无新教材,今年也不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增加的内容不教。
2.基础性原则:
试题及考查目标应该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技能和初步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初步分析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3.能力立意的原则,试题将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现实性原则。
试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出探究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5.创新性原则。
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但这种题目不会太多。
四、考试能力要求(测量目标)
与《考试说明》有表述上的区别,但实为一致,只是更规范。
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简要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五、命题的依据、题源、立意及其它
依据课标及说明,题目来源多样,立意不俗也并不难,有利于讲评和复习(导向性)。
六、从今年的九年级文综历史调考试题看命题特点、教学和复习
(一)命题体现了指导思想,即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体现了对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的考查;
注意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试题分析与教学和备考复习
26题:
明朝人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历史事件
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中的有效信息是“破釜沉舟,越甲吞吴”,要求答出有关的历史事件。
启示:
熟悉历史名篇名著,了解名句。
27题:
哪幅图反映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开放性。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课本知识很重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本上的各种类型的图都要从中发掘信息。
28题:
洋务派为解决“火器不及”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注意历史材料及前后联系。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著述、上奏很多,且都是名篇、名奏、名著)
29题:
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长足发展的原因。
从专题史中见事物发展的阶段特征。
30题:
江泽民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中的有效信息是“8月1日”,“军旗升起的地方”。
立意:
从历史事件的意义考事件的经过。
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
此位置有重大意义。
31题: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和意义的区别。
注意历史事件和历史评价的区别。
最后,可将此方法延伸到对其他历史事件的过程叙述和历史评价之中。
32题:
将三大改造的历史图片合并为一个学习主题,让学生辨析。
考查目标:
3、调动和运用知识。
搞好小专题复习,特别是重点性内容较为集中的知识。
33题:
“一夜城”、“大包干”、“农民工”等新词出现的时间。
调动和运用知识。
抓关键词,新概念教学。
适当关注教材的小字内容。
(有很多师生不悉教材,不明白“一夜城”),研读课标,突出重点。
34题:
香港特区“特在何处”。
了解概念,注意历史事物之间的区别(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把握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等。
35题:
刘少奇在“文革”中的遇害反映了什么问题?
1,启示:
关注课标,教学及突出重点或重要问题,根据课标要求来设计题目。
“文革”一课尽管有很多内容可以考,如事件的顺序、大事等,但要突出课标的目标要求,即体现考试效度问题。
36题:
中共哪次会议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
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作答。
整理小专题,并将小专题与大背景相结合,即将每次会议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37题:
南湖革命纪念馆中的现代生活陈列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命题立意:
考查社会史,2012年高考湖北卷有大题。
2
(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以点带面,以微见著。
适度关注社会史的教学和复习,有的地方中考出大题。
38题:
地图中所示明的文明古国及文明成果。
2、启示:
注重历史的时空观,读图题少不了。
还有战争形势,疆界变化图等。
从图中捕捉历史信息。
39题:
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顺序。
能力要求和启示同2,并且要中外关联,也可加入道教,列表比较异同。
40题:
印第安人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另类评价。
1、对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解读。
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地评价,站在不同人、不同阶级、阶层的立场上进行评价,又如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中西方人士就绝然不同。
41题:
“国际歌”中的“奴隶”指准?
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解释。
对名曲、名画、名作中的历史事物要让学生了解,并且从中感受历史。
42题:
纠正我国发行的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邮票中的历史知识错误。
准确传授知识,关注历史事物的前后变化,如苏俄——苏联——俄罗斯——独联体。
43题:
美国现代历史上与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相类似的政策是什么。
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
可以从现实回到历史。
44题:
“二战”期间美国威利斯公司是在什么事件之后才给盟军提供汽车的。
注意时段性,即注意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
45题:
通过西方学者用当今世界上几个不同的国家代表的不同“巨人”的描述,考查当今的国际关系格局。
1、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
教学的材料要生动,不要一味地照搬课本,照搬概念,要活化知识。
49题
(1)指出英国使团来华的原因和真正目的需要根据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年代背景来分析,即考试目标2,调动和运用知识;
其后问的译文与原件有何不同属于能力要求3中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第一要求: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教学中要注意历史事物的背景分析,中外结合,特别是历史大事;
更要注意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指导学生答题。
(2)属于能力要求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学生应该从乾隆帝的回信中分析他回应英方的二种态度。
指导学法,运用归纳的方法,试题设问可优化。
(此题设问还可细密,即“态度”问题)
(3)第一问属于能力要求2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对应《南京条约》即可,也可理解为考察识记能力或再认再现能力。
接下来的一问题难度就大了,需要运用能力要求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要求来解决,分析不同的材料,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就会得出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不同变化,这也是材料解析题灵活性和深刻性功能得到体现的一个例证。
教学中注意思维的深刻性,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方式,等。
教师要自创此类的问题。
第50题:
(1)“归纳材料中的进步主张”需要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本小题的第二问题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出哪些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相对应的法律性文件。
注意知识的联系和发展。
(2)对1861年改革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属于能力要求2。
对重点知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3)大久保利通关于政府主导发展经济的观点在明治维新中得到了何种体现。
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同样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
注重基础,适当补充史料。
如日本人的姓氏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变化。
(4)分析日、俄与法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
属于能力3中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第二问要求找出中国近代与之相对应的政治运动(或革命),则需要能力要求2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解决。
对历史事物进行科学归类,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注意中外联系。
七、考试与复习方法述略
1.教学效果与考试结果不一定成正比。
2.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
3.要注意教学和复习方法引领。
4.突出学科特点。
5.积极投身课改,个别经验也往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