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351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Word文档格式.docx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解析:

范围弄错。

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

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D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B项,曲解文意。

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镜 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

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

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

小米自我感觉良好。

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

”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

”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

”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

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

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

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

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

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

”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

“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

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

‘歪镜’,典型的歪镜啊!

”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

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

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

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

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

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

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

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

“怎么搞的?

”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

”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

“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

”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做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

”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

”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

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作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A项这一系列对比,是为了表现邓部长以官本位思想指导新闻,而不是批评小米的新闻专业水平。

C项小米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辜”。

D项小米的眼泪是委屈的泪。

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却无法被认可,感到委屈。

5.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

②可悲可怜的人物形象。

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拴在了唯领导是命之上,并且也屡遭批评。

6.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

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应该被批评。

你同意哪个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示例一)我认为小米值得同情。

小米刚刚开始工作,满怀对工作的热情,积极认真。

第一次采访,他是“兴高采烈地去了”,被邓部长批评后,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都会特别用心去注意、改正。

他很单纯,完全不懂得新闻中所谓的“政治”。

小米开始报道新闻时,完全没有邓部长所要求的“政治意识”,只是基于新闻事实去呈现。

但是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非常值得同情。

(示例二)我认为小米应该被批评。

小米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新闻”与官本位思想的冲突中,从未想过质疑、反抗,而是一味顺从。

面对邓部长的批评,他没有质疑,没有尝试过抗争。

他的努力与积极都是用在如何迎合领导的口味上。

可以想象,多年之后的小米,将会是第二个“邓部长”。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程十发:

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

18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

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

而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

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

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

“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

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

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

“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

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

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

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

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

从此,程十发成了“国家干部”,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术风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

于是,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诞生了。

“《画皮》是一部彩色连环画,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过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以及传统笔墨的再现。

”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

程十发艺术的巨大飞跃,是在1957年的云南写生之后。

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

从《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到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等,一发不可收,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当程十发在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时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难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上。

“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尽管如此,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

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记得程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

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

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

”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

“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

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

”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

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

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

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

“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

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

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我这是精神抖擞”。

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

“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

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

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

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

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时,程十发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往往画出自家面貌。

B.毕业后,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败。

他生平第一次画展不仅观众寥寥,更是一张画也没卖出,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C.解放后,程十发进入了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就绘制完成了《画皮》。

D.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

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D项,“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于文无据,原文是: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失业回家的程十发,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没有放弃绘画艺术。

这些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未来在绘画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D.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

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化大革命”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全面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A项,老师赞赏的是他的才华,对他“离经叛道”的行为很头疼;

B项,文中强调的是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研究是程十发成功的基础;

E项,文章没有“全面”介绍程十发的一生。

CD

9.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4分)

解答本题,应根据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文本中引用程十发弟子和朋友的话,对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记的真实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①从不同侧面表现程十发,丰富了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他人的评价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③和文中正面描写互相配合,使行文富有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

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

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选自《明史·

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项,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

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

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

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

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B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急速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

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他被任命为德安推官。

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

(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急速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

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

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

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

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

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世宁于是逃出,去到京师,自己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