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354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Word格式.docx

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这样一来,本课的训练点就找到了。

抓住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那么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确定呢?

首先朗读方面,对于这样短小直白的文章,五年级学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么第一个学习起点就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其次,虽然课前学生都能说出三个成语的意思,但这样的知识来源,要么源于前一天晚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

要么源于过去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知半解的认识,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感悟。

因此,第二个学习起点应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走近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获得一次心灵的体验。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一、抓住语言,读出“矛盾”。

(第一则故事教学实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

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

是什么样子的?

生:

矛是战场上用来攻击敌人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可以刺人。

这个刺字,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戳。

对,戳就是“刺”的意思。

跟我读:

戳,谁能给戳再组个词?

戳穿。

邮戳。

那么盾又是什么东西?

是做什么用的呢?

盾是战场上用来抵御敌人用的,样子宽宽大大的,是长圆形的。

也有长方形的。

那么,怎么样的盾才是好盾呢?

越坚固的盾越好。

好,请你来卖一卖你的盾。

生读文中句: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嗯,有点夸口的味道了。

谁再来叫卖自己的盾,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

哎,他强调了这几个词:

坚固,什么矛,戳不穿,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感受他更像在吹牛。

这个吹牛,就是文中说的——

夸口。

谁能再给“夸口”换一个词,刚才那个“吹牛”太口语化了,能不能换一个?

夸耀。

好,那么谁来夸耀一下他卖的矛?

怎样的矛才是好矛?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听出来了,你的矛的确很锐利。

谁也来推销一下自己的矛,比他还能夸口?

好,现在我们到集市上去。

师引读: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师读: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

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话结结巴巴。

是这样吗?

你再读读后一句话。

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他说话了吗?

没有。

看来张口结舌并不是说话结巴的意思呀,对不对?

另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举手说:

张口结舌是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意思。

那么这个楚国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说不出来呢?

因为理屈。

他为什么感到理屈了?

因为他如果说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坚固了,如果说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么锐利了。

所以他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

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评析:

这一段的教学从课题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识“矛盾”。

然后又通过“怎样的矛是好矛?

怎样的盾是好盾?

”创设学生叫卖“矛盾”的情境,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楚国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这是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础。

最后通过理解“张口结舌”自然引出成语所蕴含的意思,回扣“矛盾”。

]

二、抓住动作,揣摩心理。

(第二则故事教学片断)

南郭先生混进宫中,靠着装模作样,居然也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当他手捧着到手的钱,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齐宣王真是太傻了,被我轻而易举就骗到了钱。

哈哈,看来这个皇宫里还真好混啊,像我这样没本事的人也能领到俸禄,真是太棒了!

想我入宫前,过的是穷困寒酸的生活,如今今非昔比,我也有钱啦!

只要在宫中装模作样就能够领到钱,这样的日子要是能一直过下去该多好啊!

好景不长。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瑉王继承了王位。

他也是个喜欢听吹竽的人,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这个南郭先生——

只好逃走了。

他为什么要逃呀?

因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他就不能再混水摸鱼了。

他要是不逃,被发现他滥竽充数的话,就会犯了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所以,他还是逃命要紧,赶紧逃吧。

那么,当他逃回家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唉,看来没点真本事,这日子还真不好混啊。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早知道会有这一天,我就该好好跟着那些有本事的人好好学吹竽了。

幸亏我逃得快,不然被发现,我这小命就完了。

赶紧学点真本事吧,要不然,我又要过以前那种穷困寒酸的苦日子了。

这一个片断的教学紧紧抓住文中的两个动词“混”和“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

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扎实,训练到位,学生的活动面大,思维活跃,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语言的亮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出乎我原先的预设。

我想,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上课之前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对训练目标的科学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充分认识和准确定位,使这篇看似平常的老教材也能焕发出新课程下的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