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459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

目录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1

绪论1

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述2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2

第二节我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2

第三节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5

第四节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5

第三章中国的人口6

第一节中国人口概况6

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及政策7

第三节中国人口问题9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10

第四章 中国的生态环境11

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11

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11

第三节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13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14

第一节概述14

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4

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5

第六章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17

第一节概述17

第二节中国的粮食作物与布局17

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18

第五节中国畜牧业生产与布局20

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21

第七章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22

第一节中国工业概述22

第二节中国能源工业22

第三节中国原材料工业26

第八章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28

第一节概述28

第二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28

第三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30

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区划31

第一节中国的行政区划31

第二节中国的经济区划32

第三节中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33

第十章东北地区34

第一节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34

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34

第四节全国重要的农林牧基地35

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35

第六节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36

第十一章环渤海地区37

第一节区域优势与问题37

第二节环渤海地区:

发展现状38

第三节重点开发地区38

第四节环渤海地区:

发展趋势38

第十二章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39

第一节长三角及沿江地区39

第二节长三角城市群40

第三节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40

第十三章东南沿海区41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基础41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42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43

第五节区域经济43

第十四章中部地区44

第一节区域环境与区域特点44

第二节区域产业布局特色45

第三节经济空间结构45

第四节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45

第5节区域发展新动态46

第十五章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47

第一节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47

第二节产业发展与布局47

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47

第四节经济发展战略48

第五节经济地域结构48

第六节西藏自治区48

第十六章西北地区50

第一节资源、人口与环境50

第二节区域经济特征51

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51

第四节重点发展的经济核心区51

第五节经济发展战略52

绪论

一、中国经济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

1.普通经济地理学

2.区域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

二、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是以中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三、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1条件

2结构

3区域

4潜力

5方向

四、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它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是:

1)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不均匀?

2)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2.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科学”来概括,体现了3个特点:

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

3.中国经济地理学近年来开拓的研究领域有:

1)功能区划分

2)产业转型与碳排放

3)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研究

4)农业地理(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

5)另外两个新特点是:

基于GIS的模拟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国际化趋势。

4.中国经济地理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

1)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研究

3)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研究

4)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研究

5)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研究

6)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

8)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述

一、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虑:

都江堰、黄土高原、江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每万元GDP对应的能耗、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等等问题。

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

1.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

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

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4.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

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6.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中文里“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

英文里“资源”一词为Resource,是由Re和source组成。

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

广义的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e,UNEP)的定义为:

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

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

第二节我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一、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

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

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

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

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二)丧失耕地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

沙漠化、风蚀和水的冲刷是丧失耕地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球沙漠化的情况依然严重,占全球地表1/4的土地,即36亿hm2已经沙漠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沙化情况愈益严重,全球每年因此损失耕地约600万hm2。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正面临着五大焦点问题。

1)黄河、长江等七大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

对七大江河中上游的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最早是从黄河开始,始于20世纪50年代。

黄河目前大约有43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它造成了平均每年13亿吨泥沙下泻,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的最大难点。

2)坡耕地的改造。

目前我国共有3.59亿亩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9.7%。

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造成年均14亿吨土壤侵蚀量。

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损失100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坡耕地。

3)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是从2000年才开始认识到的一个焦点问题。

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年平均流失表土0.4~0.7厘米,按此速度推算,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50年后将全部流失掉。

4)石漠化是当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

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多、土地少、环境脆弱。

西南岩溶地区土层极其脆弱,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5年后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5)南方崩岗的治理。

崩岗是风化的花岗岩地区形成的一种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地。

因为雨水的冲刷,风化的花岗岩石大片崩塌,湮没农田,淤积水库,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南方崩岗的治理应该与开发相结合。

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在其30万亩乌龙茶茶园中,有一些茶园就是对崩岗被推平后形成的丘陵加以开发。

因此,南方崩岗开发和治理相结合的前景较好。

二、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体评价

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我国河川径流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

但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为1760m3,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2左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00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hm2,其中江河为1200万hm2,湖泊800万hm2,人工塘库667万hm2。

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

中国西部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约有冰川4.3万条,总储水量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

冰川是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中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

–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hm2,占国土的63.8%;

–西北的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hm2,占国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

 

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全年60-80%的降雨集中于夏秋4个月份,其他时期则经常性的水量不足;从空间上来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

4、水资源污染严重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

我国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均发表《中国环境公报》,其中水环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公布。

⏹中国缺水问题:

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

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

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过承载能力,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6%,海河流域超过了100%。

水质约束更加明显。

⏹《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我国现阶段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2012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假设届时人口达到15亿,人均用水量467立方米。

2030年是我国用水高峰,《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

–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严守“三条红线”,今后将实施“四项制度”: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对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于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

–用水总量已经超出控制指标的地区,对生活用水是不限制的,要优先保障群众的生活用水。

⏹中国水功能区划

国务院2012年批复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环保部拟定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

《区划》分为两级体系。

水功能一级区分四类,即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

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具体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

全国一、二级水功能区总计4493个,81%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为Ⅲ类或优于Ⅲ类。

三、气候资源

在热量资源方面,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

这就是南岭、秦岭和长城。

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

南岭:

南岭这一条地形线,实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

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

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

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80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

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

此线以南,属暖温带。

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分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四、森林资源

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截至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人工林面积保持世界首位,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2年森林覆盖率16.55%,2004年18.21%。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

1.树木种类繁多。

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

3.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过大。

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

五、矿产资源

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

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

3.伴生和共生矿多

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

5.成矿时空跨度大

第三节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2、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3、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4、资源浪费、破坏现象严重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3、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第三章中国的人口

第一节中国人口概况

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2011年首次超过50%,达到51.3%)。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

——数据来自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解读中国人口数据

1、性别结构不均衡

性别比,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

分为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

2014年末男性人口占51.2%,女性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5左右。

该比例近年没有太大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六普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

对策:

《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老年社会)

201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10.1%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继续加重。

人口老龄化——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

据“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年60周岁级以上人口达到2.02亿,首破2亿,比例为14.9%,相比上一年(14.3%)继续增加。

1950年-197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对应于2010年中国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老年人新增量将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33年左右会达到4亿。

这将带来高龄老人增多,失能、失独老人增加等系列养老问题。

二、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

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

对于宋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

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

 

三、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历史变化

1.远古时期集中于黄河流域

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

所以黄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

其后的诸多国家政权,均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2.南重北轻格局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

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

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

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北宋初年(公元980—989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比4。

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7比3。

3.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

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如果连接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做一线段,就会发现这条线西北侧的国土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64%,但那里只生活着4%的中国人,96%的中国人都“拥挤”在“线”的东南侧。

这条线就是大名鼎鼎的“瑷珲—腾冲线”(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也叫做“胡焕庸线”。

时至今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人口比例仍然是96:

4,与70多年前几乎看不出差别。

结合中国的三级地形阶梯,我们可以找到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西高东低”。

人口和城市,都聚集在东部低海拔的平原和盆地上了。

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及政策

一、关于人口发展的学者观点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英国牧师、早期经济思想家。

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

在《人口论》(1798)中指出: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马寅初教授在1957年就曾经指出:

解放初期,国内安定,盗匪绝迹,人民死于非命者减少;国民收入提高较快,使结婚人数增加,也给早婚提供了物质条件。

马寅初先生疾呼:

“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二、中国的人口政策

1.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效果 

(1)强制降低出生率,利用政策促使了人口转变。

计划生育工作使生育率迅速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西欧一些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实现了低增长的现代人口类型,而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人口转变。

我们和一些学者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估算,认为从1972年初起到1997年,由于开展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生育政策,25年间我国至少减少出生2.6~3.3亿人。

(2)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计划生育使育龄夫妇少生孩子,从而减少高胎次生育、高龄生育对孕妇和婴儿带来的死亡风险。

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妇女赢得了走向社会的时间和机会。

(3)生育率迅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我国的生育率没有迅速下降,那么GDP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比实际速度慢1.3~2.0个百分点。

2.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

(1)在生育意愿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强硬的行政管理使得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

妇女成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体现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 。

(2)国际社会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抨击过多。

(3)伴随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等。

3.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快,劳动人口减少,是导致人口政策调整的关键因素。

“民工荒”持续,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低成本竞争力持续下降。

相对于2013年,2014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下降了400万。

中国已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4,与日本2010年的水平相当。

通常低生育水平是指总和生育率低于1.8。

三、关于人口的一些概念

1、生态足迹(EF)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是测量生态压力的一种方法。

EF测量一个人(或城市和国家等)所需要的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等于为其提供消费和服务所需要的“全球面积”,包括提供食品和纤维的消费、吸收能源消费的废物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2、人口再生产类型

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

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

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

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更替,是生产力革命的客观必然结果。

3、更替水平

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

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

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

4、总和生育率

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是2.1。

为什么不是2.0(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

——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