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518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Word文件下载.docx

[用量用法]0.6-1.5g;

入丸散,不入汤剂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4.番泻叶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沉降,味甘质粘滑润,专入大肠,药力颇猛。

大剂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水消胀、少量用除积滞、助消化。

[功效]泻下导滞

[主治病证]热结便秘,食积胀满;

水肿胀满

[用量用法]缓下1.5-3g,攻下5-9g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使用注意]攻下力猛,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服。

剂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故不宜过量服。

润下药[了解]:

1.火麻仁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大肠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平油润,既善润燥滑肠通便,又兼补虚,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超大剂量服用,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错乱、昏迷及瞳孔散大等。

2.郁仁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

归脾大肠小肠经。

[性能特点]既润肠通便,又利水消肿,还行肠中滞气。

治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尤佳;

治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兼二便不利者最宜。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兼行肠中滞气

[主治病证]①肠燥便秘。

②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用量用法]5-12g。

[使用注意]滑肠,孕妇慎服。

大便不实者忌服。

 峻下逐水药[了解]:

1.甘遂

[药用部位]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苦甘寒。

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泄降有毒,药力峻猛,既善泻水逐饮,又善消肿散结。

为治水肿、风痰癫痫及疮毒之猛药。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

②风痰癫痫。

③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每次0.5~lg。

醋制可减轻毒性。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用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

反甘草。

2.巴豆

[性味归经]辛热,大毒。

归胃大肠肺经。

[性能特点]生用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既能荡涤肠胃之沉寒痼冷、宿食积滞,又能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斩关夺门之功。

压油取霜(巴豆霜)则药力较缓,可温通去积、推致新。

此外,外用又善蚀疮去腐。

[功效]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主治病证]①寒积便秘,腹满胀痛,痰食积滞。

②大腹水肿。

③寒实结胸,喉痹痰阻。

④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用量用法]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

服0.1-0.3g,多入丸散。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

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畏牵牛子。

3.京大戟

[药用部位]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

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善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疗水肿、停饮、肿毒、痰核之顽症。

②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量用法]煎汤:

1.5~3g,散剂每次0.5-lg。

醋制可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同甘遂。

反甘草

4.红大戟

[药用部位]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块根。

有小毒。

归肺、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与京大戟同功,长于消肿散结,治痈肿、瘰疬多用。

[用量用法]煎汤,1.5-3g;

研末,0.3-1g。

[使用注意]峻泻有毒,故体虚者慎服,孕妇忌服。

5.牵牛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

归肾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既善通利二便,显泻下逐水与消痰涤饮之效,为治水肿、痰饮、便秘之猛药。

又善消食积、驱杀肠道寄生虫,为治食积、虫积之良药。

且尤宜水肿、痰饮兼二便不利或积滞停者。

[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主治病证]①水肿,鼓胀,痰饮喘咳。

②胃肠湿热积滞,大便秘结。

③虫积腹痛。

[用量用法]汤剂3-10g,打碎;

散剂,每次1.5-3g。

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强,副作用较小。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

大剂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黏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6.芫花

[药用部位]干燥花蕾。

[性味归经]辛苦温。

[性能特点]功似甘遂、大戟而力稍强,既善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又能杀虫疗疮,为治胸胁停饮、寒痰喘咳及顽癣秃疮之要药。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②寒痰咳喘。

③头疮,白秃,顽癣,冻疮。

[用量用法]汤剂,1.5-3g;

散剂,每次0.5-1g。

醋制减毒。

[使用注意]孕妇、体虚,或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者忌服,不宜连续或过量服用。

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7.千金子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既善泻下利尿而逐水退肿,又善下瘀血、消积聚而破血消癥,为治水肿、闭经、癥瘕之猛药,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功效]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主治病证]水肿,鼓胀;

癥瘕,经闭;

顽癣、赘疣,蛇伤。

[用量用法]服:

制霜后入丸散,0.5-1g,或装胶囊;

选用肠溶胶囊,可减轻对胃的刺激。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或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者忌服,不宜连续或过量服用

祛风湿药

 概述[掌握]:

含义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适应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

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

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

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

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使用注意

(1)痹证多属慢性疾患,需较长时间治疗,为服用方便,本类药可制成酒剂或丸散剂常服;

(2)本类药中的部分药物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常用药物药性、主治功效及使用注意[了解]:

独活

【药用部位】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肾、肝、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燥,微温能通,主归肾肝,兼归膀胱经,药力较羌活为缓。

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②表证夹湿。

③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配伍】羌活配独活:

羌活性温,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发表,善散肌表游风及寒湿,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用量用法】3~9g。

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无风寒湿邪或气血虚者慎用。

威灵仙

【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温。

归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走窜力强,既善祛风湿、通经络,为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又能消痰水、除骨鲠,为治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所常用。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①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

②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用量用法】5~9g,治骨鲠可用30g。

【使用注意】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宜慎用。

防己

【药用部位】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膀胱、肾、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辛能散,苦寒清泄,既能祛风除湿止痛,又能利水消肿,尤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

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与广防己则长于祛风止痛。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①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

②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5~9g。

治水肿尿少宜用汉防己,治风湿痹痛宜用木防己或广防己。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故不宜大量服,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广防己含马兜铃酸,故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辛微寒,平和不燥,兼利二便。

既善祛风湿、舒经络、止痹痛,又能退虚热、透表邪,还能导湿热从二便出而利胆退黄。

虽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①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②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用量】5~9g。

徐长卿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功在肝胃,既善祛风,又善止痛,还能活血通络、止痒解毒。

为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

【功效】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①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②跌打肿痛,风疹,湿疹,顽癣,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9g,煎汤或浸酒服。

研末服1—3g。

不宜久煎。

木瓜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温。

归肝、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酸入肝,既益筋血而平肝舒筋,又生津止渴开胃;

性温入脾,能祛湿和中。

并具酸不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

为治风湿痹证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②湿浊中阻所致吐泻转筋。

③消化不良证。

【用量用法】6-12g。

【使用注意】本品酸温,故阴虚腰膝酸痛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桑寄生

【药用部位】干燥带叶茎枝

【性味归经】苦、甘,平。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甘性平,主入肝肾。

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而补肝肾、强筋骨,虽可治风湿痹痛,但以血虚或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者用之为佳。

又能通过养血、补肝肾而固冲任安胎,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②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配伍】独活配桑寄生:

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

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

两药相合,既祛风寒湿,又能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用量】9~20g。

五加皮

【药用部位】干燥根皮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温通,主入肝肾二经,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

还能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

①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②肝肾不足所致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③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5—9g。

蕲蛇

【药用部位】五步蛇去除脏的干燥体

【性味归经】甘、咸,温。

归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性温有毒,主入肝经,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走窜力猛。

功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

③麻风,顽癣,皮肤瘙痒。

④破伤风,急慢惊风。

【用量用法】3—9g。

研末服1~1.5g。

豨签草

【药用部位】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辛、苦,寒。

善祛筋骨间风湿而通经络,能清热解毒而消肿,治痹痛肢麻、中风不遂或脚弱无力,无论寒热皆宜,属热者当生用,属寒者当制用;

治疮疡肿毒及湿疹瘙痒,宜生用。

兼将血压,治高血压肢麻者宜投。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①风湿痹证,骨节疼痛。

②中风手足不遂。

③痈肿疮毒,湿疹瘙痒。

④高血压病。

[配伍]稀莶草配臭梧桐:

两药合用,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

又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9~15g。

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

络石藤

【药用部位】干燥带叶藤茎

【性味】苦,微寒。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善治风湿热痹或痹痛兼热,可治喉痹及痈肿。

【主治病证】1、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痈肿。

【用量】6~15g。

桑枝

【药用部位】干燥嫩枝

【性味】苦,平。

苦泄性平,专入肝经,尤善横走肢臂。

既祛风通络而通利关节,治风湿肩臂痛与四肢拘挛,又行水而消肿,治水肿与脚气浮肿。

【功效】祛风通络,利水。

【主治病证】风湿痹痛,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9~30g。

海风藤

【性味】辛、苦,微温。

肝经。

善祛风湿、通经络,既治风寒湿痹之疼痛拘挛,又治跌打损伤之瘀血肿痛。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活血。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川乌

【药用部位】干燥母根

【性味】辛、苦,热。

有大毒。

归心肝肾脾经。

善祛风湿,散寒止痛,凡风寒湿痹或寒湿所致诸痛皆可投用,重症者尤宜。

并能麻醉止痛,用于局麻。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②腹冷痛,寒疝腹痛。

③局部麻醉(外用)。

【用量用法】1~3g。

多用制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过量或久服。

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雷公藤

【药用部位】干燥根的木质部

【性味】苦、辛,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辛散苦燥,性凉善通,力猛毒大。

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消肿、杀虫解毒,多用于风湿顽痹、疮肿、麻风及顽癣等沉疴痼疾。

【主治病证】①风湿顽痹,拘挛疼痛。

②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疥癣。

【用量用法】3-9g,研粉每次0.5-lg。

入汤剂,宜久煎。

【使用注意】本品毒剧,故服宜慎,孕妇忌服,患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或白细胞减少症者慎服。

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香加皮

【性味】辛、苦,温。

肝肾心经。

善祛风湿,强筋骨,治风寒湿痹痛常用。

能强心利水而消肿,治心衰性水肿最宜。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①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②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3~6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故服宜慎,不宜过量。

千年健

【性味】苦、辛,温。

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为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之要药。

且多入药酒,尤宜老人。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用量用法】5~10g。

煎汤或泡酒服。

臭梧桐辛苦凉,归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治高血压兼肢体麻木者。

青风藤苦辛平。

归肝脾经。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善祛风湿,通络止痛,凡痹痛拘挛无论寒热新旧皆可选用。

能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可投。

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

祛风通络,化痰散结,咳嗽胸闷痛及乳痈肿痛。

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伸筋草苦辛,温。

归肝脾肾经。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为治痹痛拘挛及伤损瘀肿之要药。

鹿衔草苦甘平。

归肝肾肺经。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止痒。

凡患风疾,无论风外风,还是外风透发风所致的病证皆可投用。

路路通辛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穿山龙:

苦辛,平。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治风湿痹痛与咳嗽痰多,无论寒热皆宜。

芳香化湿药

概述[掌握]:

【含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适应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等。

兼治阴寒闭暑等。

【配伍方法】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

湿热阻中者,配清热燥湿药;

湿阻气滞较甚者,配行气药;

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使用注意】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又因其气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各药药性主治等[了解]:

苍术

【药用部位】干燥根茎

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苦温燥,能燥湿而健脾,外能散风寒湿而除痹发表。

既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为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尤宜寒湿困脾者。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①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②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③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须配清热祛湿药同用)。

④夜盲,眼目昏涩。

【配伍】苍术配厚朴、皮:

苍术性温,功能燥湿健脾;

厚朴性温,功能燥湿、行气、消积;

皮性温,功能燥湿化痰、行气调中。

三药相合,既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又能消积健脾,凡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故阴虚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厚朴

【药用部位】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燥泄降,辛散温通。

入脾、胃、大肠经,既善畅利气机,而为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又善燥化湿邪,而为燥湿除满之佳品,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即可投用,兼寒者尤宜。

又入肺经,能下气消痰而平喘,治咳、喘、痰多常用。

【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①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②食积胀满或便秘。

③咳喘痰多。

[配伍]厚朴配枳实: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两药相合,燥湿行气消积之力均强。

【用量】3—9g。

【使用注意】本品苦降下气,辛温燥烈,故体虚及孕妇慎用。

【药理】本品有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保肝、抗菌、抗病毒、肌肉松弛、中枢抑制。

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过敏及抗肿瘤等作用。

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主入脾胃经,兼入肺经。

既善芳化湿浊而醒脾解暑,又兼发表。

凡湿浊停无论寒热虚实或有无表邪皆可选用。

【功效】化湿,解暑,发表,止呕。

①湿阻中焦证。

②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③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鲜品加倍。

【配伍】藿香配佩兰:

藿香微温,功能化湿和中、解暑、止呕,且兼发表;

佩兰性平,功能化湿解暑。

两药合用,既化湿和中,又善解暑,兼发表。

凡湿浊中阻,均可投用。

砂仁

【性能特点】本品气芳香,辛散温通,入脾胃经。

既善醒脾化湿、行气温中,为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又能通过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②脾胃气滞证。

③脾胃虚寒吐泻证。

④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配伍】砂仁配木香:

砂仁性温,化湿行气温中;

木香性温,理气调中止痛。

两药相合,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胜,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

兼脾虚者又当配伍健脾之品。

【用量用法】3~6g。

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白豆蔻

【性味】辛,温。

归肺、脾、胃经。

善醒脾化湿温中,理中上焦气机而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常用,疗湿温胸闷可投。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③胃寒呕吐。

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故火升作呕者忌服

佩兰

【性味】辛,平。

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功能化中焦湿浊而醒脾,解暑。

既善治湿阻中焦、脾经湿热,又可治暑湿及湿温初起。

①湿阻中焦,湿热困脾证。

②暑湿及湿温初起。

草豆寇温中燥湿行气,3-6克,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草寇仁

【药用部位】干燥近成熟的种子

【性味】辛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辛散温燥力强,入脾胃经。

功善燥湿、温中、行气而止呕、止泻,主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胀满、呕吐、泄泻等。

【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主治症】寒湿中阻及寒湿偏盛疟疾。

草果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的种子

【性能特点】辛散温燥力强,有特异香味。

能燥湿散寒,除痰截疟,凡寒湿阻滞脾胃及湿浊瘴气所致病证,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