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54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科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

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

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并做出什么猜想?

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第2节测量:

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

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

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

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

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

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

测细铜丝的直径。

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

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

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

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

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活动:

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

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

高兴。

师:

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

生:

想。

师:

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

生:

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

(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

(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

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

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

(20g),

20克究竟是多少?

我们用什么来称?

磅秤?

杆秤?

案秤?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

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

(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

需要什么仪器?

(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

(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

(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

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

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

我们先要猜一猜:

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

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

(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三、比赛活动。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1节认识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出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物质由大量的分子构成;能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个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认识卢瑟福原子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个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理学所研究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运动。

宇宙中找不出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

例题: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波涛汹涌心潮起伏小鸟飞翔汽车奔驰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热运动,固态、液态和气态间的扩散现象就是例证。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3、科学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例题:

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黑,说明其原因。

(三)课后练习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参照物以及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2、知道科学的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能说出一些通常用的描述物体运动的词句和诗句。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

4、能对运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参照物,并能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

教学难点:

告诉物体运动或静止,然后给他选择一个参照物。

三、教学过程

(一)参照物

1、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的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责成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是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的。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在做怎样的运动等,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判断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对于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结果一般也是不同的。

例题: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在这两句歌词中,分别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来表示什么物体的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路线。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四)课后练习

 

第3节运动的速度

(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重点难点

教学的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

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

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二)新课

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

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

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再做一次实验:

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快慢呢?

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

请同学举例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

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

“观众也记时间吗?

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

“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很好,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

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叙述出来就是:

观众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谁运动得就快。

裁判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短,谁运动得就快。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

大家将书打开到P26,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我们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时间很多,比如:

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符号为s(second)。

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

这里我们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

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过这个公式,就是:

国际单位:

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单位换算:

1km/h=1000m/3600s=1/3.6m/s..

1m/s=(1/1000km)/(1/3600h)=3.6km/h

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测速度的活动,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

用哪些实验仪器?

设计表格并算出纸片的下落的速度。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速度?

在学生回答如何设计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常见的几种表格形式:

实验次数高度/m时间/s速度/m/s

1

2

3

实验次数123

高度/m

时间/s

速度/m/s

教师也可将下一堂课要用到的封闭一小气泡的细长玻璃管作为测速度的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来进行速度的测量,这样学生对下一堂课《匀速直线运动》可有一点了解。

但是要求要低,只要求测速度,至于做什么运动不要介绍。

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读出。

见书上P28。

书上例题,讲解解题格式

这是一道知道速度,路程,求时间的题。

书后习题第一条,乘热打铁,当堂纠正他们解题格式和算法的错误。

速度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

(三)小结

如何比较快慢;

速度的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单位及换算:

单位:

米/秒

1km/h=1000m/3600s=1/3.6m/s;

1m/s=(1/1000km)/(1/3600h)=3.6km/h

速度公式:

(四)课后作业

第四节能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2、知道内能、光能、电能、核能及几种常见自然能的概念。

3、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知道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规律;能对实际生活中能量的转化进行初步判断。

5、知道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各种能量的概念及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机械能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

(一)能量

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或热传递),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

J

自然界中的能量形式很多,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物体由于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而具有内能;家庭电路具有电能;省物体具有化学能;光具有光能等。

(二)机械能:

物体由于位置改变而具有对别的物体做功的本领。

其中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机械能为这三者的总和。

1、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物体的动能。

(2)大小决定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2)它的大小决定于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和弹性系数的大小。

(三)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举大量的例题)

(四)内能

1、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办法:

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五)课后作业

 

第三章声

第1节什么是声音

一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

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

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

声音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

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

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

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目标要求

1.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难点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

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

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

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

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作业。

 

第3节奇异的声现象

一、目标要求

1.了解回声和共鸣。

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回声。

共鸣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回声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

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