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542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供热领域节能技术推广与评价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也相继开展了相关领域内先进技术目录的编制发布工作,用以引导耗能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实现节能减碳目标。

根据北京市《实施(节能法)办法》有关规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自202x年起组织开展《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的征集和推广工作,目前已累计发布721项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为引导和鼓励广大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完成本市节能目标提供参考和借鉴。

2北京市开展推荐目录工作现状及工作流程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本市推荐目录的征集和推广工作。

征集范围是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并适于广泛推广应用的包括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及其他具有较高推广意义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申报单位通过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和案例征集平台自愿在线填报,经过专家严格的初审、集中评审、现场案例审核和复审,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等规定程序,最终纳入年度推荐目录。

纳入推荐目录的技术产品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具备技术的先进适用性,为深入推进节能工作开展,培育和发展节能产业,提升技术创新与供给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征集评审工作的简易流程图如图1:

为促进纳入推荐目录技术落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涵盖供热领域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工作。

积极开展与国家节能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市供热协会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组织参加大型行业展览会、京津冀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对接会、对口技术推介会、行业对接会、案例现场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示。

同时,将推荐目录技术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能源评估的推荐技术,并定期组织节能项目与金融机构“一对一”融资对接,通过各种务实措施,积极推进供需见面。

为便于用能企业借鉴,配套编制了《推荐目录技术产品案例汇编》,汇编中对推荐目录技术产品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发展北京”、“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平台”等新媒体定期宣传推广,引导社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发挥推荐目录在节能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3城镇供热领域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及应用

3.1城镇供热领域概况。

截至202x年,我国集中供热管线总长度约为26.02万公里,热水管道24.55万公里。

随着我国城镇供热事业的发展,自202x年开始,热水管道保持每年1万km~2万km的速度增长。

202x年北方城镇供暖能耗为2.01亿tce,占建筑能耗的21%。

202x-202x年北方城镇建筑供暖面积从50亿m2增长到140亿m2,增加了近两倍,而能耗总量增加不到1倍,能耗总量的增长明显低于建筑面积的增长,体现了节能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平均单位面积供暖能耗从202x年的23kgce/m2降低到202x年的14kgce/m2,降幅明显[1]。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2x-2021年)》指出,清洁取暖是指利用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区域供热2020.1期指明了清洁取暖必须从热源、热网和热用户末端三个方面同时推进,即“因地制宜选取供暖热源”,“全面提升热网系统效率”,“有效降低用户取暖能耗”。

由此可见,供热领域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1]。

3.2北京市城镇供热领域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及应用。

截至202x年底,全市供热面积约8.7亿m2,共有供热单位约1200家、锅炉房3300座。

全市供热领域每年用能约1000万tce,约占全社会总用能的1/7,约占建筑用能的1/2,是全市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之一。

202x年通过开展燃煤锅炉清洁改造、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新建建筑节能等工作,全市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降低1.5%,202x-202x年三年期间,全市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在202x年基础上累计降低7.1%,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降低6%的任务目标。

开展推荐目录工作以来,202x-202x年期间纳入北京市推荐目录的供热领域节能技术产品共有50余项,涉及高效清洁低氮燃烧锅炉、蓄热、热泵、太阳能供暖、能源站集成系统、热计量与监控、节能保温管道、余热回收利用等多个行业的技术产品及示范案例,涵盖了源-网-站及供热系统的主要环节。

这些技术产品经专家评审和现场审核,具备先进性、适用性与示范性,并被广大供暖单位普遍应用,取得显著效果,有力支撑了全市蓝天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3.3典型案例分析。

近几年,通过对部分纳入推荐目录的技术产品进行跟踪,各项目均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现选取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一环戊烷聚氨酯预制保温管道该产品于202x年纳入推荐目录,产品提供单位为北京热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因环戊烷具有导热系数低、不破坏臭氧层等特点,以环戊烷为发泡剂的聚氨酯保温管道具有明显的节能、低碳、环保优势,适用于供热、供冷、石油天然气保温等领域。

该产品于202x年应用于河北省涿州京热热电联产供热管网项目,管道规格最大为dn1200,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30℃/70℃,敷设方式主要采用直埋敷设。

经过2个供暖季,于202x年冬季对此工程项目进行现场跟踪测试。

测试选取了平安大街北线dn1000的管段,对保温管道及井室内的阀门、补偿器及固定支架等管路附件进行了测试。

现场测试由第三方国家检测机构按照一级测试要求进行。

按照欧洲en12828:

202x标准对热水供热管道最大散热损失的要求,将各种管径保温管道的保温结构的保温效果(散热损失大小)分为1级~6级,1级最差,6级最佳。

经测试,保温管道的保温结构散热损失为21.63w/m2,介于5级(31.5w/m2)和6级(19.80w/m2)之间,在保温层厚度为53.5mm的情况下,产品的保温结构节能效果接近欧洲标准最高等级,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

案例二低压驱动型吸收式热泵该产品于202x年纳入推荐目录,产品提供单位为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该产品具有驱动蒸汽压力低、热网水出水温度高、可利用多分体模块化设计等特点。

热泵驱动蒸汽压力仅为0.18mpa.a,热泵cop值1.73,余热回收量达到58mw;

热网水总出口温度可达70℃以上;

运用计算机辅助平台,可从结构强度、热力效果等方面进行模拟,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该产品于202x年应用于大唐保定热电厂10号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

改造前大唐保定热电厂建设规模为2×

200mw双抽汽供热机组,利用采暖抽汽加热一次网热水向保定市铁西北部城区供热。

受汽轮机采暖抽汽量的限制,电厂供热能力接近饱和。

同时,热电厂低温循环水能量约占电厂耗能总量的30%。

循环水余热回收中,蒸汽压力低、循环水温度低,热网水出水温度高,超出常规吸收式热泵的工作范围。

该项目通过采用低压驱动型吸收式热泵等措施深度利用余热资源,实现增加供热面积116万m2。

202x-202x采暖季实现回收余热约46万gj,折合节约标煤1.57万t。

按照热价28元/gj计算,年净收益约123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3.6年。

案例三内置吸收式热泵燃气锅炉此产品于202x年进入节能目录,产品推荐单位为浙江力聚热水机有限公司。

该产品采用水冷预混燃烧、锅炉与热泵有机结合及高效间壁式换热综合技术,有效降低锅炉及热泵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防止火焰回燃;

将热泵设计为锅炉的一个部件,不单独设置燃烧器和控制器,锅炉为主动变量,热泵为随动变量,热泵满足锅炉负荷变化自适应运行,提高整体热回收效率。

该产品于202x年应用于西安市热力总公司南门站煤改气项目。

改造前西安热力总公司南门供热站202x-202x采暖季供暖面积276万m2,室外平均温度3.54℃。

采用燃煤锅炉进行区域供暖,采暖季消耗标煤总量约为3.74万t,折合标煤0.12kg/(m2•d)。

改造后的202x-202x采暖季供暖面积达到363.5万m2,较改造前增加供暖面积87.5万m2,室外平均温度3.1℃,较改造前室外平均温度下降0.44℃。

202x-202x采暖季消耗标煤总量(天然气折算值)为4.07万t,折合标煤0.09kg/(m2•d),与改造前相比,节约标煤0.03kg/(m2•d)。

通过在供热领域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碳新技术新产品,宣传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树立能效领跑者和行业标杆等一系列推进措施,起到社会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积极引导用能企业采用适宜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可以有力支撑供热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4对供热领域节能技术产品的后评价探讨

为不断提高推荐目录技术产品在供热领域节能减碳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保证推荐目录技术产品的公信度,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使用能单位选用到适宜的节能减碳技术产品,对进入推荐目录的技术产品,要强化后期管理,开展技术后评价工作,保持推荐目录的先进适用性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技术后评价方面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4.1加强动态管理。

为保持推荐目录技术的先进性,要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动态管理。

从2020年开始,拟采取(1+3)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即当年评审通过的技术产品与近3年内推荐目录中的技术产品合并发布。

在推荐目录发布过程中,遇有属于同类或相似技术产品时,已纳入推荐目录内的单位和申报单位需同时参加评审,择优入选,凡未纳入当年推荐目录的技术产品即为失效,需重新申报。

4.2开展持续追踪调研。

加强对推荐目录技术产品应用效果的追踪调研,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供热领域供需双方对技术产品销售和实际应用情况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推荐目录的技术后评价和技术更新储备资料。

二是以剖析实际运行案例为重点,邀请供需双方和供热行业专家参加,适时召开技术座谈会,全面科学分析案例运行情况,围绕设备稳定性、事故率等运行状况、节能减碳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现场验证,为供需双方提供解决方案,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3推荐典型案例引领企业借鉴。

积极引入能效领跑者机制,通过广泛调区域供热2020.1期研和技术论证,由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组按照评选条件,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每年定期评选出符合供热发展方向、应用广泛、节能减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编制《北京市供热领域节能减碳案例汇编》向社会推荐,运用案例的可复制性引导广大供热企业参考和借鉴。

4.4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为先进技术找市场,为用能企业找技术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的服务宗旨。

在充分利用媒体和行业协会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大型行业展览会、组织对口技术推介会、行业对接会、案例现场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示。

要不断创新推广模式,开展务实推介,通过拓展与市重点工程和重点用能企业的对接渠道,积极探讨强化在财政项目招标、固定资产投资、清洁生产审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等项目中的鼓励办法,切实发挥推荐目录在我市节能减碳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4.5落实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主要是转移成熟、实用的或者有市场前景的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是对技术不断进行专业化和实用化提升的过程。

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手段,而科技成果转化才是技术转移的目的。

技术转移过程中为了满足技术接受方的应用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2]。

技术转移就是让科技与市场结合,为科技项目找市场、找资金,为企业、为资金找科技项目[3]。

开展节能产品征集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针对纳入推荐目录的技术产品,通过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进步,从而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促进我国节能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通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达到激励创新的效果。

通过推进技术落地,加强协调和引导,疏通技术转移通道,促进节能技术产品的转移和成果转化,避免由于科技成果与应用需求间的脱节导致资源浪费。

基于此,推荐目录后评价工作将通过供需对接平台,为供热行业提供更加先进适用的节能减碳技术产品,促进产品与需求的双向沟通与对接更加务实有效。

通过挖掘用能企业的技术需求、打通节能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使优质的节能技术产品能够快速推向市场,被用能单位了解和选择。

同时,用能单位也能及时便捷地找到优质的节能产品,实现供需双赢。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制定完善的技术成果运营及转移转化的方案策划,协助双方清除合作道路上的障碍,以实现技术转移转化资源的快速凝聚、整合及利用。

5结束语

北京市开展节能技术推荐目录征集评审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通过公开征集评审,涌现出一批集先进性、适用性、示范性于一体的节能技术产品,为完成本市节能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今后将继续加大推荐目录征集工作力度,通过后评价工作为供需平台持续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加快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为供热行业节能减碳,实现清洁供热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x.

[2]徐国兴,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比较及其政策含义.中国发展,第10卷第3期.

[3]周秋平,等.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中国科技纵横,202x,

1.北京节能环保中心2.北京热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