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58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doc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

杨君

指导教师:

吴媛媛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

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

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

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oftheSignificanceof"Dao(道)"in"DaoDeJing"

Abstract:

The"DaoDeJing"wirtebyLaoZi,itcontainsawealthofphilosophyoflife.Heputforwardthe"Dao"asthecenterofthisarticle,ithasbothextensiveknowledgeandprofoundscholarship.Heusedthe"Dao",whichfromtheperspectiveofdialecticalmaterialismtoexplaintheuniverse,life,andsociety.Buthowtounderstandthe"Dao"?

Whatthepracticalsignificancedoesithave?

Theseproblemsreflectinterpretationof"Dao"byLaoZihimself,andthephilosophicaldepthwhatithas.Thisarticlewillexplainingthe"Dao"fromthetextstructureandtheinterpretationbyLaoZi.

Keywords:

Dao;LaoZi's;Ancientwriting

引言

“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

“道,所行道也。

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1]也就是说,“道”是指人们所走的的路,而路又分为四通八达的路和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

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称之为“道”。

因此,现在我们对“道”字的解释多取自“行道”之“道”,比如:

道路一词。

这些都是取“道”字的本源意义。

但是我们忽略了“道”字的引申意义。

“道”字在后期更多的是代表世间万物所不确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人们无法把握和预知的。

从“道”字的文字结构来阐述其意义。

“道”字的文字结构可分为“首”和“辶”两部分。

这两部分在《说文解字》中都有明确的解释。

“首”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

“首,同百,头也,象形。

”如何理解这句话。

举个例子,在研究一个对象的过程中,所把握的主体就是对象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这个对象的“头”,这是研究的中心和通过这个中心向外延伸研究的关键。

因此,“头”具有这个对象的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

“道“字的文字结构中的另一个部首是“辶”,“辶”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

“辵,乍行乍止也。

从彳,从止。

”“辵”字的基本字义是走走停停、跑,是个动词,有表示运动的含义。

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它就有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的意义。

在空间上,所研究的对象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在时间上,研究对象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表现方面。

因此,研究对象应该从对象过去的轨迹,现实的客观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入手。

那么,一个表示动作,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意义的“辶”字和能够有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的“头”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道”字,就可以理解为:

“道”是用从对象的运动发展过程中过去的轨迹、现在的状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研究所考察对象的方法。

因此,“道”在本源意义上代表的是“路”,在延伸意义中,“道”是运动的,规律的。

一《道德经》之“道”

“道”这一范畴得到深刻的阐释,是从老子开始的。

老子将“道”做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

《道德经》全文共五千余字,而“道”字共出现过七十三次。

这七十三个“道”字,代表了天、地、人中三十六种不同的“道”。

对此,以下将对各章出现的“道”字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指解说、表达的意思。

第一章综合所指为宇宙之道。

2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指原理、原则。

这章是指事物遵循的原则。

3八章:

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道”,指原理、原则。

这章是指“无私”的原则。

4九章:

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道”,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自然规律的道理。

这章是指效法天道。

5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两个“道”,指“道”的规律。

6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

这两个“道”指得“道”之人。

这章是指修道的人。

7十六章:

…知常客,客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两个“道”指自然之道。

8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大有为

“道”,指社会制度和秩序。

这章是指政治之道。

9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指世间规律。

这章是指道所具有的形体。

10二十三章: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之

这三个“道”字都是指人道。

这章是指“无为”之道。

就是说人们应遵循或引导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1二十四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这两个“道”字都指道理。

这章是指人应该具有怎样的“道”。

12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个“道”指包含天、地、人的大道。

这章是指“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13三十章:

以道左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

这三个“道”字指“人道”。

这章是指应该怎样运用“道”。

14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指“人道”。

这章同样是指应该怎样运用“道”。

15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两个“道”字指“道”的本源。

这章是指用现实事物比喻“道”。

16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道”,指道理,这里指世间万物的“道”。

这章是指的是宇宙之道

17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

“道”,道理。

这章是指无法用语言来具体的表达“道”。

18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指道的本源,这里说“道”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无为之道。

19三十八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两个“道”指道理,德行。

20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两个“道”指万物的“道”。

这章所指的是用之道。

21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类道若数……道隐无名。

夫为道,善贷且成。

这九个“道”字指道的理论。

这章指的是行道与修道。

22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指天下万物之道。

这章指的是道的自然过程。

23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道”,这里指治理天下的人道。

这章是指人之道。

24四十七章:

不窥牖,见天道

“道”,指自然规律。

这章是指感应之道。

25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指自然之道。

这章是指如何修道。

26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处之,长之育之,亭之蜀之,美之覆之。

“道”,指万事万物的道。

这章指的是道与德的关系。

27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指道路,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

这章指的是道与世人的关系。

28五十五章:

心使气日强,壮者亡,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道”,指自然之道。

这章指的是精神思维之道。

29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道”,指自然之道。

这章指的是长生之道。

30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位天下……

“道”,指施行的人道。

这里指取政治之道。

31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道者何……

“道”,指万物的本源。

这章指道为万物的根本。

32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道”,指人道。

这章指的是政治之道。

33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不肖。

“道”,指“我”懂得的道理和所具有的德行。

这章是指修为之道。

34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道”,指自然规律。

这章是指天之道。

35七十七章:

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唯有道者

前两个“道”指自然规律,后一个“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规律。

这章指永恒事物具有的“道”。

36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道”,指自然规律。

这章同样指永恒事物具有的“道”。

37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一个“道”指自然规律。

后一个“道”指圣人的行为准则。

这章是指天人合一之道。

在七十三个“道”只中有七十二“道”是名词,一个是动词。

但是每章所蕴涵的却是不同的“道”。

老子通过这七十三个“道”阐述出了三十五种“道法”,这三十五种“道法”归根结底所表述的是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即道家所说的“天、地、人”

二《道德经》之“道”的内涵

老子以“道”阐说宇宙人生和社会。

老子认为,“道”是虚无的,不可以被感觉到的。

客观上说,“道”是老子在思考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物体,具有他所研究对象的抽象代表意义。

虽然“道”是虚无的,但它却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第一章中说: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2]。

第二十五章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3]。

这里是说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出现之前就有了,我们感觉不到它,但是它却是循环发展的,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我们在任何时间所看到的世界状态都是道在不断演化后的产物,由虚无的东西演变成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现实事物。

“道”是虚无的,是没有名字可以表述它的,但是老子为了阐述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或者叫它为“大”。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

大。

”[5]“道”既然是虚无的,那它也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

它有别与任何具有时间可空间性的物体。

具体事物都有明确的规定性。

而“道”不同,它是循环发展的,没有一定的规定性。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虚无间,“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6]我们看不到它,听不见它,摸不到它。

这就是“道”的虚无表现。

这说明,道是无形无象,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

老子说:

天下的万物都是从有生成的,但有却是从无生成的。

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道。

综合所说,道的本身是无名,无形,无象,是无,是虚。

这就是“道”的虚无表现。

虽然“道”是虚无的,无法感觉到的,但是从“道”衍生出的万物却是我们可以感官和把握到的。

在《道德经》中。

老子把“道”阐述为三个方面,即宇宙之“道”、治国之“道”和人生之“道”。

(一)宇宙之“道”

宇宙之“道”即自然之“道”,是老子对宇宙、自然万物进行的思考。

宇宙之“道”指的是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万物的来源。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老子指出,“道”是一种规律,它是时刻运动变化的,宇宙万物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等一系列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

又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8]就是说了解或具有“道”的人,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强加干涉,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二)治国之“道”

治国之“道”是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他提出“无为而治”。

老子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内部争权夺利、弑君弑父的事接连不断,无辜的百姓不能安定地生产、生活。

在老子看来统治阶级的这种“有为”之举才是社会混乱难治的根本原因。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9]因此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1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12]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

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3]老子提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臣民,让百姓过“不争”、“不盗”、“不乱”的生活。

同时,老子又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14]是说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常常翻弄。

为政的关键所在,在于安静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来临。

要保证国家的平安,执政者就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

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

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

如此,则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发生祸难的作用。

(三)人生之“道”

老子提出: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5]他把“为而不争”作为人的追求理想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第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6]提倡无欲无求,反映了他淡泊朴素的人生观,老子归顺自然,以无欲无求修身养德

老子在第八章、七十八章提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17]老子认为柔胜强,水虽柔弱,然无往而不利,生生不息。

老子在二十二章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8]老子反对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劝导人们能屈能伸、谦虚谨慎、清心寡欲。

老子的人生之“道”,是老子处事、修身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这种重返自然、悠然遁世的人生之“道”。

三《道德经》中“道”的现实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所阐述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

“天之道”是指宇宙天地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法则。

世间万物无不在这条规律下发展变化。

这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客观现实主义。

强调宇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人在面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无为”,不去强加干涉,让其按本身的规律去发展变化,或者是引导其按正常的规律去发展变化。

如果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人的倾向化,使其偏离了原有的发展道路,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就违背了“天之道”。

而老子的“人之道”,我认为是一种教导人如何追求生命真谛的方法。

老子提倡的“人之道”从浅层次上说是要求人们放下欲望,做到无欲无求,达到精神和现实的同意。

从深层次上说则是一种人追求生命真谛的智慧学说。

“道”是从无到有,从有在到无,循环反复的一个流程。

而人的生命同样是从无到有,从有在到无,也是一种循环反复的流程。

“道”的流程就是生命的流程。

但“人之道”中的流程包含了生命的流程。

可以说,生命源于道,又归与道。

“人之道”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对于生命本源的追着和捍卫,不断的超越自身,达到人自身精神和生命真谛的同意。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9]“道”是万物之母,它产生了世间一切,也创造出了生命。

生命在一开是就具有“道”的本源意义,因此生命也是“道”的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的一种。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应使人的生命处于“柔”的状态,保持其原初的质朴与本真。

这样,人的生命才更有活力,而不为外界的名利所误蹈。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命复命曰常”[21]这可以说是人追寻的最终结果。

人的生命意义不应该仅存在于现实层面中,应该超越现实对人的围困。

所超越后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心灵和精神合二为一,返璞归真的状态。

“道”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流程也是道的流程,那么生命最终的超越形式则是回归于“道”,生命归于“道”,也就达到了它的超越性的生命形态。

结语

《道德经》一文,五千余字,字字珠玑,以“天之道”、“人之道”来阐说宇宙人生和社会,并以“有﹑无﹑自然﹑无为﹑德”等范畴为辅翼,具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他提出了在宇宙这个大的范围内,人们该如何顺应规律,领导者该如何管理国家,个人该如何超越现实的生命意义。

用五千字来解读宇宙内的世间万物,为世间万物划定了一个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个方向不仅影响了从战国到清朝一断漫长的历史发展,对现代的炎黄子孙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参透历史发展规律的教科书。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其所代表的哲学理念也同样的考查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2](春秋战国)老子著.饶尚宽译道德经[M].中华书局,2006第1章,

[3]《道德经》第25章

[4]《道德经》第42章

[5]《道德经》第25章

[6]《道德经》第14章

[7]《道德经》第1章

[8]《道德经》第2章

[9]《道德经》第57章

[10]《道德经》第48章

[11]《道德经》第58章

[12]《道德经》第57章

[13]《道德经》第3章

[14]《道德经》第60章

[15]《道德经》第81章

[16]《道德经》第12章

[17]《道德经》第8、78章

[18]《道德经》第22章

[19]《道德经》第1、42章

[20]《道德经》第76章

[21]《道德经》第16章

致谢

本论文在选题及协作过程中得到了中文系吴媛媛老师的悉心指导。

吴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循循善诱的教导,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严肃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使我能够能更好的完成本论文的写作。

在此谨向指导教师吴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也感谢那些在我论文写作过程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论文。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