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62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蒋勋说宋词》第三讲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Word文档格式.docx

所以大家都记得我们在读《岳阳楼记》的时候,其实里面是有他一个属于政治上的焦虑感跟他的某一种祝福的意义在里面。

他讲“庆历四年春(就是仁宗前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开始他描述这个岳阳楼的建筑景观,然后描述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象。

我觉得最有趣是宋代的这些文人,他们在写散文时的角色跟诗人的角色之间,界限非常不清楚。

我常常会问一个朋友说,你觉得《岳阳楼记》到底是散文还是诗?

因为其实它的界限很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来看,它有事件交待、按照年代这样讲下来的时候,它是一个散文,可是当他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文章开始出现三跟四的句型了,它的诗的意义出来了。

二、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

我希望大家可以从这篇文章了解到北宋开国时这些文人的文字修养。

我说的是文字修养,不是文学修养。

文字修养太好了,也就是文字传统,刚才讲的二三五七的传统,太好了,所以他其实无入而不自得,他可以非常有趣地在变化。

所以当我们看到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时候,全部在三跟四的句型当中,他可以排列出很长一段,全部在讲景象,可是全部是诗句。

但是有没有发现结尾的时候,他忽然又变成议论了。

他忽然又觉得,人在看过了晴天的开朗,看过雨天的淫雨霏霏的心情之后,你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所以他总结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样的结论,然后总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非常有趣的是,开始是散文,中间是诗,结尾是议论。

为什么会这样写?

因为在整个宋代科举的考试里,对一个知识分子的考试,要从策论考到诗词,所以他们必须同时兼具这几样能力。

我们前面提到苏轼在考进士的时候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讨论司法制度,当然是议论,那个时候你写词就没有用了。

可是到最后你考取了,你要面试,皇帝面试殿试的时候,就是即席作诗跟写词。

皇帝本身水准也极高,所以你也不能写得很差。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宋代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所兼具的养分非常的丰厚,因此他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扮演政治家,扮演诗人,扮演评论家的角色。

策论是非常理性的,讨论政治、司法,你要非常理性,要有逻辑的。

诗完全相反,它可能是知觉的,要有很多感觉上的东西。

我们在读《渔家傲》的时候,看到范仲淹出入于这几种不同的状态之间,他要写出一个边防司令带领军队的那种悲壮和勤奋,同时又要写戍边的辛苦,边疆士兵常年回不了家的辛苦,他要用一个司令的心情去感同身受。

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的两种身份的这种对比关系。

大家可以看一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一开始“塞下秋来风景异”,非常像唐诗,就是写边塞嘛。

唐朝都是边塞诗,有所谓的塞上曲、塞下曲之类的。

其实宋朝大概边塞都已经失去了,没有很多的边塞,范仲淹是少数到过边塞的文人,所以“塞下秋来”,又是秋天,那个风景肃杀的感觉。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在湖南那边,秋天来了,大雁往南飞,往衡阳那边飞,它不想留下来了,而将士们大概是中原来的,到了陕西,到了边疆,感觉到秋天来了,连鸟都回家了,可是自己回不了家。

这里面是在讲乡愁。

“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是在讲胡人的队伍,胡人吹起一种用动物的角做出来的乐器,这样的乐器,有一点感伤的感觉,因为胡人的音乐非常的高亢和悲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里”,是讲陕西秦岭的千嶂,在这么多山峦的阻隔当中。

长烟、落日、孤城,是三个意象,这是用到了类似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手法,里面有一种肃杀与荒凉的感觉。

“长烟落日孤城闭”,因为当时他是守在被西夏包围的一个孤城里,情势非常的危险。

下面第二段可以看到,范仲淹非常明显的文人气质出来了。

我们几乎很少在一个政治家身上看到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作为一个边关的司令,可是这个时候他喝着一杯浊酒,那种没有过滤完的含着很多渣滓的浊酒,心里的感伤是说不尽的,里面有凄凉、荒凉,又有雄壮,完全是从他的身份里面流露出来的情感。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他用了一个汉朝的典故,是汉和帝的时候伐匈奴,一直打到了燕然山。

当时的大将勒石为界,说大汉帝国的边疆在这里,在上面刻了字,勒石以后才回家。

而现在的范仲淹也觉得他身负国家的使命,他一定要完成这件使命以后,才能够谈他自己回家这件事情。

所以“燕然未勒”,他还没有完成任务。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那些羌族胡人那种像管一样的乐器吹出来的悲凉声音,这时秋天已经飘霜了。

“人不寐”,在失眠的一个境况里,“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同长烟、落日、孤城,都是三个意象,一个用“闭”作结尾,一个用“泪”作结尾。

“闭”跟“泪”,变成了在极大的孤独感里面的一种忧伤。

刚才我们讲到宋词里的单一字的性质都非常强,所以注意那个“闭”怎么去把三个意象联结起来,那个“泪”怎么去把将军、白发、征夫三个意象联结起来。

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将军了,头发都白了,跟他一起来的那些被征兵的兵士也都已经老了,所以白发跨在将军跟征夫之间。

将军老去了,兵士也要老去了,可是好像还没有完成这个边功,还没有勒石燕然,所以那个悲哀的心情用“泪”来做了一个总结。

四、从一变而为多情男子的范仲淹,看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

所以北宋开国,范仲淹代表了一种试图要恢复大唐的气象的愿望,可是我特别希望大家了解,它并不是主流,因为这牵涉到我们刚才提到说宋朝本身并没有特别去发展边功的意图,它在开国就没有,它希望发展文人政治。

所以很自然就会带出另外一个部分,大家看到范仲淹下面一首《苏幕遮》就会发现,怎么范仲淹变成了一个多情男子,完全不像一个将军,也不像一个政治家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大家很熟,它进入了现在民间流传的流行歌曲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些文字好像被琼瑶拿去用来做书名的。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大家都会发现,这样的文字非常像山水画了。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是斜阳已经是一种无情,已经是一种时间的无限,你没有办法在花间留下晚照,所以斜阳是无情的。

可是芳草也是无情的,芳草是在斜阳之外的空间的无限性,所以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

这个里面是在讲思念,这个思念是时间上的不可及与空间上的不可及,可是他可以把我们现在分析议论的东西转成这么优美的句子。

其实我们在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并不追究他的意思,我有时候问学生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什么意思?

他们好像讲不清楚,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因为你在听那个歌的时候,歌本身会传达出那个很深的情感。

所以我刚才提到说人类其实最深的两个悲伤是时间的不可寻找,跟空间的不可寻找,也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宋朝因为有一个理学的意境在背后,所以文人们都在碰时间跟空间问题。

“斜阳”是一个时间的哀伤性,“芳草无情”又是一个空间的无限性。

所以他用无情去称呼斜阳跟芳草。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它完全像口语白话,我们会发现经过一千年,它的语言其实还是我们口语的语言。

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它是歌,歌靠听觉传达,你不可能用太过艰深的典故词汇,所以它非常的平淡,所以我们今天还可以用到这些句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几乎没有人会不懂。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么通俗的的一个对于离家的情感,或者思念自己亲密的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整个通俗文化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主流,一直没有中断的主流,可是它的起点是从宋朝那里开始的。

我之所以把《苏幕遮》和《渔家傲》放在一起,是希望大家看到我刚才讲的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那就是他作为将领的角色与他作为一个柔软多情的男子的角色之间,竟然是这么不同,可是又可以合在一起。

我刚才说分裂,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可以和解,如果可以和解,这个分裂反而是一个完美。

就是人性当中有上朝时的你,还有一个下来游玩时的你,可以不一样,如果一样那就是可怕的事情了。

我觉得宋朝在这方面是我特别希望谈的,下面我们讲到欧阳修、苏轼、柳永时,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多重性。

尤其是苏轼,我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大分裂的人,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历史上人格这么分裂的人。

我们那么爱他,是因为他大分裂,因为他的身上什么都有,佛教的也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也有。

又是政治家,又是一个多情男子,他什么都有。

不过在他身上你会发现不矛盾,他可以变来变去,他可以上朝骂把王安石骂得狗血喷头,下来的时候就跟他下棋,然后还说王荆公的诗写得多好多好,这个当然是分裂,可是这种分裂真可爱,其实这反映了他看到了人的多重性,也尊重人的多重性,他看到了生命的丰富,也就不去阻碍生命里面任何特异性的发展。

五、唐诗都是在写大事件、大气象,宋词则是在写小事物、小感觉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大概到仁宗朝,北宋的政治开始稳定下来,所以它的文化特质也就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非常直接。

我特别用晏殊跟晏几道这两位来做比较明显的代表,下面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首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用他们三家来作为苏轼之前的一个引带的过程,因为晏殊跟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发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我想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就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它会去静观一个在唐代不太容易看到的事物,所谓的“炉香”,就是在我们现在所谓的香炉里,可能放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出来。

那这个炉香“静逐”,是说因为非常安静,没有风在吹,所以烟在慢慢慢慢地绕,变成一道游丝在转。

那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是生命里面必须有目的性的一个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安定,或者经济上的繁荣,会使它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

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这一句“炉香静逐游丝转”,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

因为它在人生整个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好像是无谓或者无聊。

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

我们生命当中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那个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所以从“小径红稀”开始,描述一个诗人走在掉满了落花的小路上,然后在郊外游玩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对于树荫所构成的那个光影的层次,一直到“翠叶藏莺”,就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体积非常小的鸟在跳跃。

“朱帘隔燕”,我们在台北故宫一张宋代的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竹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

过去的文人他有的时候在一个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然后有很多的鸟会飞进来。

他就会用竹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飞到这个空间来。

可是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很特殊的一种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就是他在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绝对的隔断,而变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可以跟自然之间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的,又是可以连接的,所以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在追求一个完全静下来的心境跟画面。

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跟五代词最大的不同,就是所谓的愁的东西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它后面还是要讲到愁,可是不太像《花间词》里那么多的哀伤和惆怅的东西。

它会描述生活里面的一些微不足道、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去刻意地拿来描述。

这首词的结尾是“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感觉,有时候你午睡,尤其是夏天午睡醒过来,然后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

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

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在这个苏醒状态里,看到斜阳在院落里面越来越深。

所谓“深深院”,就是感觉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

这种“斜阳却照深深院”的描述,跟《花间词》或者是南唐的诗句里面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他不用很重的句子,他用“深深院”,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慢慢在退后。

六、宋词之美就在于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平静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北宋词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的意象的掌握,那么这个意象经常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意象,里面没有大事件,也不过就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讲一些自己身边最具体的景象,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

可是我很希望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北宋像晏殊的词,找到我们的今天生活中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最安静的空间和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不选择李白诗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我们希望今天的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今天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因为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将在哪里?

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好像两个都没有。

那么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它们不可能有,而是说可能在摸索的过程当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生活里面升华出的一个特殊的景象,也许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就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那个句子。

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牛奶跟咖啡在融合的场面,其实跟“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如果我们觉得“炉香静逐游丝转”是非常小的一个事件,可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今天的诗句将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的词的时候要思考的。

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到一代的文人,可是他的诗句当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种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我们为大家选出来的晏殊的四首词,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都有的生活细节。

我们来看第二首《撼庭秋》。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七、超越喜悦和悲伤,是宋词追求的境界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

“碧纱”,也就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跟珠帘非常类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昆虫随便跑进来,有一点像纱帐。

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当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的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么用屏风,用屏、用帘、用纱来作为生活空间。

现代生活中我们的空间大概只有墙,可是墙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是隔,它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

我们有时候到日本,会发现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种东西。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隔间可能。

纱跟帘绝对是非常可以入诗的东西。

因为它是隔断,可是它又通透。

我刚才说隔着帘跟纱的光线是非常特殊的,所以“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天圆满的月亮,所以那个月光是透过纱跟他发生关系的,跟上一首词提到的那个“朱帘”,透过朱帘去看到燕子,其实都有一个视觉上很特殊迷离的效果。

“梧桐夜雨”,一种夜晚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声音的效果。

“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他把视觉的经验跟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诗的美学记忆,然后变成“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人,他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在孤独不眠的夜晚,他可以感受到某一种特殊的朦胧的月光,以及听觉上淅沥的雨声。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

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悦,就是某一个夜晚的月光被你看见了,你在失眠的夜晚,看到了户外的月光。

其实我们刚才一直在谈,可能生命里面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形成另外一个超越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是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唐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就错过了,它好像只是描写一个人在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在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那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可是到宋代的时候他对蜡烛的感觉是不同的,“心长焰短”,大家知道蜡烛当中有一个烛心,这个烛心还很长的时候,可是火焰已经越来越短了,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所以“心长焰短”。

张爱玲说她最喜欢这四个字,因为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个生命的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最后了,就是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

所以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大概一个好的创作者,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四个字,是这首词当中最重要的四个字。

我们以为它只是描写蜡烛的一个境况,可事实上它把人生的某一个热情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关系讲出来了。

“向人垂泪”,当然这是在延续唐诗里面蜡炬流泪的意象。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介绍的晏殊的两首作品都很明显,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

大家也知道从宗教上面来讲,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跟华丽,可是到宋代的罗汉,就变成了非常平民性的东西,比如说济公和尚这样的形象,他其实觉得修行原本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成为佛或菩萨的伟大。

罗汉你不觉得他伟大,你觉得他亲切。

你看到的十八罗汉、八百罗汉,他们都很可爱,他们都有一种夜市里面的人的样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整个从宗教跟文学艺术都在往生活化走,往世俗的生活走,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回来安分做人反而变成了重点。

当一切的野心都向外征服完了以后,回来安分做人的愿望,成为他们真正追求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