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670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说》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传》第九十二回:

“今秦楚嫁女娶妇,结昆弟之好,三晋莫不悚惧,争献地以事秦。

跬步千里: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

比喻学习应该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葵藿倾阳:

葵:

葵花。

藿:

豆类植物的叶子。

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

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一.字音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作《师说》以贻之贻: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吾从而师之

(6)今之众人

(7)小学而大遗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

c道相似也

惑a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而不从师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二、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

(4)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惑而不从师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则群聚而笑之(

(8)如是而已

3.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郯子之徒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作师说以贻之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而耻学于师

(6)师不必贤于弟子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文本解读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

“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重点难点

1、“说”是一种文体;

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然后对比论证。

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限时练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

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

拓展阅读

素材点说

《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点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此乃真理,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学,要学会“问”,为人,要学会“听”,为官,要学会“纳”,为政,要学会“察”。

问,能获得学识;

听,能获得善性;

纳,能获得廉明;

察,能获得治平。

问、听、纳、察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倾听。

倾听他人的讲解,倾听他人的批评,倾听群众的建议,倾听百姓的呼声。

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发展,学会了繁荣。

要记住“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就是我们听之所在,我们应放平心态,弯下腰去,虚心倾听。

素材积累

尊师礼仪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尊师礼仪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四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

"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