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679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4、校本课程的意义

  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

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3]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

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

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一些,如果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去教,就会造成发达地区的学生吃不饱,落后地区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可以弥补国家统一课程的这一缺陷。

[4]

5、校本课程的功能

  校本课程的根本功能是育人,这种育人功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具有培养富有主体性的个性、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的功能,且有塑造研究型教师的功能,具有造就专家型校长的功能,还具有彰显学校特色创设特色学校的功能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统合功能。

同时,它还具有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体或群体的指向、激励和评价等功能。

[5]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成果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建立开发组织,然后进行现状分析、设定课程目标、编制方案、课程审议、实施与评价等。

[6]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

(1)教育哲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方式,而且更是一套价值观念和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生的需要,提倡因材施教及个别化教学,强调儿童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儿童的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伙伴互动、集体民主决策、自主权和个人解放等,这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的取向。

[7]

(2)后现代课程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勾画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

开放性是后现代的根本特点。

系统是自组织的,在湍流、耗散甚至混沌的环境之中具有转变的能力。

转变、多重解释、可供选择的模式化成为理解和构建意义的基础。

多尔认为:

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

自组织是指自然或客观事物本身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

多尔提出课程要利用自组织,课程的学习者需要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信心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表达所呈现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像力和离奇的方式与那些材料游戏。

因此这就要求课程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

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观点时,干扰才能够引起自组织。

[8]

(3)实践课程模式思想

  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强调实践的课程哲学思想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要求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发展了反思性探究方法。

[9]

4、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因素,是其他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校长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应该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其作用,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不能忽视。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许多现实性的支持条件,其中教师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

[10]

(2)理论与技术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课程开发观等理论,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成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11]

(3)信息和资源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要拥有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动向,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发展动向,我国课程改革的信息,中考与高考最新情况,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走向。

(4)政策与行政

  校本课程政策的支持、师资培训制度的支持、考试与评估制度的支持、行班命令的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政策和行政支持系统。

(5)资金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专用经费和物质保障,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在这方面给予支持。

[12]

5、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1)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强调结果,关注分数,过分倚重学科知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而个性的生长本身是一个过程。

同时,校本课程旨在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

因此校本课程评价应强调过程性、个别化,不宜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认同和鼓励。

校本课程是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应把学习结果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把评价过程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更高的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评价应立足过程,重视综合评价,做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

(2)评价模式

  校本课程评价可借鉴的课程评价模式是丰富多样的,如:

斯塔克的回应模式、CSE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斯塔弗比尔姆的CIPP模式、目标达到模式、外观模式、个案研究模式、错误分析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认可模式、阐明模式、替代经验模式、教学研究模式等。

[13]

(3)评价体系

  对校本课程评价的体系包括对开发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实施效果的评价。

[13]

三、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及存在问题

1、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上海市实验学校——课程决策体制的转变造就了学校的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在实验班教学中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当时的课程停留在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活动编写讲义、裁剪拓展的水平,1986年以后国家和上海市的课程改革政策,让实验学校课程开发跨上了“长期使用”、“系统开发”的台阶,到90年代进入成熟期,学校开始出版成熟的教材,这些教材受到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高度评价,许多教材随之被六省市许多学校索取试用。

上海市实验学校感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才需要,没有“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全国性的课程决策管理体制的转变,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也将失去生长的条件。

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校本课程以“多样性”来满足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发展的功能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有了发挥专业才干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学校社会职能的实现需要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而校本课程开发则能够帮助学校全面实现课程的社会职能。

[14]

(2)上海市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的校本课程开发

  上海市大同中学1990年酝酿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知识论》课程,1995年秋季课程正式实施。

该课程由多位教师联合开发和授课,《知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的课程,课程范围包括语言领域、逻辑领域、数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历史学领域、价值判断领域、知识与真理领域等,一门课程实际上包括了多个领域的校本课程的配合开发。

课程的开发实施不光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取得成果,在教师成长、创建学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成绩。

[15]

(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1]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锡山高级中学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为指导,从选修课和活动课入手,进行了新的课程革新计划,建立了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4)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

  20世纪90年代,南师附中以“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实验”为切入口,逐步组织全校所有专任教师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开发必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等校本课程,成绩显著。

(5)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依托地方和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武进高级中学将校本课程开发扎根于地方资源的沃土,利用常州经济发达,吴文化底蕴深厚,地方高科技集团,绿色农业示范区,春秋时期淹城遗址,中华恐龙园以及校内的资源,以“整合”为开发方式,以“尊重”为开发原则,以“发展”为开发目标,逐步形成了“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三大主题,重点探索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的新途径,最终使“合格+特长”的办学思想成为现实,得出了“走向校本天地宽”的结论。

(6)浙江省新昌中学——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16]

  浙江省新昌中学从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贯彻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中以建构开放体系,强化德育功能,注重实践体验,弘扬学校特色为其运行机制,开发形成了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管理、学会做人等五大系列的校本课程,最终在德育教育、创造教育和学科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北京陈经纶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近三年来,陈经纶中学探索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他们把原来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

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将开发自主权交给教师,要求教师围绕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学校将学生对课程需求的调查结果提供给教师参考,为了利用校外资源,还实行对外的课程招标。

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七大类:

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体育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等。

校本课程每门课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安排两期,系统性强的课程可两期连接。

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

(8)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学校特点,构建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面向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有学科特色以扩大知识面为主要功能的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科技、艺术、体育类课程,注重实践锻炼、动手操作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中得到高效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特长学生。

[17]

2、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职工的工作时间不足,理论、技术、智能准备不够。

目前的中小学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校本课程开发所应有的课程理论和相应技术,甚至在一些学校,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没有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应的智能准备,有的不熟悉课程开发的理论,不知道如何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再加上在职进修不能保证,这就使这些教师无法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而给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校本课程的开展,并不是系统研究课程开发的理论,制定操作方案,仅指派个别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而且多为个人独自开发,开发的课程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18]

  (3)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从校本课程的宗旨出发,内容停留在介绍知识的层面上,拼凑材料,把课程开发看成编一本书。

  (4)学生、家长、社区、课程专家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

学生的不成熟、家长的不支持、社区的不配合、专家的不充足都制约校本课程的发展。

  (5)考试制度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

目前的高考和人才选拔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因为我们国家升学考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学生、家长、教师都把考试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各级各类学科的考试与招生制度不改变,校本课程开发便很得到认可。

  (6)经济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许多学校无力满足。

3、校本课程开发的负面影响

  

(1)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点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而且都按学生兴趣开设课程,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并且还会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

  

(2)课程规划组织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以后,学校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从而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这样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质量难以控制,也难以检查基层学校的工作,从而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并给学生的转学流动等带来困难。

  (3)校本课程要求注重内部评价,又强调学校之间较少可比性,因而常常导致评价标准不高,评价标准不严密等问题。

而且由于国家统一考试的存在,这又会导致不重视内部评价,从而使内部评价不能按原初理念贯彻始终。

  (4)校本课程开发较注重相关成员形成的共识,而不大注重甚至不愿承认课程开发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亦不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冲突处理和相异论点的磋商,从而使得形成的可能是一种表面上的或是书面上的共识,这自然不利于校本课程的真正的发展。

  (5)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导致基础教育严重分化的隐患。

办学基础好的学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才、资金优势,大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实现办学的目标和特色;

办学基础差的学校,由于资金、人才资源缺乏,其独立开发出来的课程质量以及运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效果必然每况愈下。

最终可能导致我国基础教育严重的两极分化。

[19]

  (6)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教师开发能力的隐患,职业道德的隐患。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具有创新意识,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只是完全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其成长和发展都处于传统的保守僵化的气氛当中,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缺乏积极性、创造性。

为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常把教师职称、奖金等评定同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成果挂上钩。

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存在部分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盲目追求对“数量成果”的开发,导致许多劣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冠名,堂而皇之地走上课堂。

  (7)重复开发的隐患和加重学生经济负担的隐患。

目前的校本课程一般都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和教师独立承担开发任务。

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局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开发,给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国家、地方课程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优势,课程开发的费用较低。

而校本课程主要面对的只是本校范围内的学生,学生基数太小,造成了课程开发的高成本。

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用者,理所当然地又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费用的承担者。

显然,学生会因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加重经济负担。

四、校本课程研究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加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来减少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教育平等,但并不是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教育不平等现象[20],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发挥了资源优势,而资源贫乏地区相对更加落后。

有人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观念、经费、师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要加大投入的观点[21],但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解决的办法也多没有上升到国家要校本课程方面制定倾斜政策的高度,其实,不光是对农村地区,对所有教育落后和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加强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减小可能因校本课程开发而加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可以在如何制定和落实这方面的政策方面加强研究。

2、多元智能理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人类的认知本领需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来描述,而个体智能的差异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的不同。

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多样性和面向学生不同智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智能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智能所具有的情境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要形成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要形成多样性、情境化的评估观。

校本课程就是为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文化背景和情境的课程。

[22]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学生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教师专长,但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多考虑的是教师的专长,学生需求的分析大多停留在主观臆断的层面。

校本课程开发要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课程开发方案征求学生意见,课程评价和修订要提高学生的发言权。

4、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量的核定

  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既然被认为是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的一项新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将其工作纳入工作量的统计之中,以改变本职工作却以额外负担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各环节的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修订相应的制度,以保证工作量的认定,并可能开展校本课程方面的研讨交流,评选优秀课程,建立专项奖励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崔允漷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2期

  2.“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吴刚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吴刚平,王策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潘学中教学与管理2000年08期

  5.论校本课程的正向功能和负面影响顾书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崔允漷,吴刚平,傅建明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2期

  7.校本课程发展的哲学取向及复生的原因余志文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后现代课程观与校本课程开发李国良,宋永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02期

  9.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吴刚平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1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林一钢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3期

  11.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傅建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12.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张学华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1期

  13.校本课程评价林一钢,黄玉鑫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14.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上海市实验学校案例和其他国家经验的思考张民选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5期

  15.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分析张浩良,陈德生,杨明华,柳苇诚,周树发,姚晓红,傅建明,沈兰,崔允漷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7期

  16.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王力红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17.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杨小村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6期

  18.校本课程开发应防止“五化”施玉昌四川教育2003年09期

  19.警惕当前校本课程光环下存在的隐患林俊荣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机会不平等”辨林一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2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22.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郭陆军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