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691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典型发言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6万亩,总人口10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05万人。

凉州区地处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区内属冷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71毫米,蒸发量1943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2/5,亩均占全国的1/3,是典型的资源性、结构性缺水区域。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1.广泛宣传动员,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文化氛围

水权制度改革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新闻媒体上设立宣传专栏,在交通干道沿线、集镇和田间地头制作永久性标牌、刷写节水标语,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巡回演讲、发放宣传单等活动,对干部群众开展节水培训,每年印发各类宣传材料35万多份、开展节水培训8.5万多人次,增强了全民节约用水、依法治水意识,为水权水价改革政策的落实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推行“一证一卡一账一平台”的精细化水权管理模式,严格水权过程性管控

一是明晰水权到户。

坚持“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体思路,将全区总水权水量分配到各行业。

按照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建立了区政府-灌区-乡镇-用水户协会-用水小组五级水权分配落实机制,连续11年制定年度水资源配置方案,将水权逐级明晰到17.48万用水户,落实到具体地块、机井、渠系,每年逐户核发实名制水权证,用水户按照“节约归已、超用不补、统筹使用、有偿转让”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

二是建立用水台账。

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分配,先刷卡、再配水的程序,分轮次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建立轮次供水台账,详细记载作物轮次供水量和灌溉面积。

在水权使用过程中,水管单位按水权证确定的水权水量编制供水计划,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按照种植作物情况编制用水计划,用水户协会提交轮次用水申请,水管站通过逐次审批、轮次控制、台账登记、刷卡取水,杜绝了乱用水权、超用水权现象发生。

三是培育水权交易市场。

出台了水市场管理办法,建立了1个区级和7个灌区级水权交易中心,在镇设立水权交易分中心,在农民用水户协会设立水权交易(站)点,搭建水权交易平台,创造条件鼓励用水户开展水权交易,实现了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

四是实行水资源管理举报制度。

全区水权推行网格化管理,公布监督单位、服务人员名单和电话号码,对管水人员服务不到位或违规供水的行为进行举报,督促一线工作人员及时服务、规范供水,创建了和谐平安的水事环境。

五是推行水权审计制度。

乡镇在每轮次灌溉结束后对水协会水权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灌区水管单位每半年对基层水管站进行集中审计,水务局进行不定期抽点审计,通过水权年初预算、分阶段审计、年终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切实强化了水权使用的过程性控制。

3.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用水行为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

相继编制出台了《凉州区初始水权确定及初始水量配置办法》、《凉州区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凉州区用水审计办法》等80多个规范性文件,使全社会用水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建立乡镇部门联动机制。

区政府将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考核内容,各镇成立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对本镇水权进行监督管理;

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协会签订水权落实协议;

公安、水务等部门联合打击违规取水行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水资源的管理局面。

三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

水利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群众。

全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438个,有工作人员2289人,参与农户17.48万户。

民政部门对协会全部进行了登记注册,水行政部门以灌水小组为单位向用水户颁发集体会员证,通过政府补贴和会员交纳会费的方式解决协会运行费用。

将协会分为一、二、三级分类管理,通过年度考评、达标晋级、互学互促,现已发展一类协会53个、二类协会126个、三类协会259个,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运行模式,使农民用水户协会既成了群众的“火车头”,也成了水管单位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实行自动控制、远程监管的智能化用水计量措施,关死无序用水的“阀门”

一是完善计量设施。

对河水灌区干、支渠道量水堰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在斗、农渠道上配套量水堰和标准量水断面,实现了斗口准确计量。

2007年对全区4887眼机电井全部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通过水表、智能控水控制器、IC卡缴费终端、中间管理机、配套软件,达到自动控制用水的目的。

二是严格用水计量管理。

成立计量设施专门管理机构,建立维修服务站,保证设施故障2小时内处理,管理人员水量充值刷卡24小时在岗。

推行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和水管单位、乡镇、水务局“三检查”等制度,做到了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

三是研发应用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河水灌区渠首、干支渠上安装了流量监测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供水信息。

井水灌区,依托机电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安装远程传输设备,应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将信息数据实时传送至控制中心,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机井运行情况,若出现水权超用等违规取水行为可远程关闭机井,有效实现对水资源的监管。

5.实行终端水价+分类水价+累进加价的多样化水价政策,激励节约用水

2006年以来,凉州区对农业水价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地表水计量水价由2006年以前的每方0.08元调整到了目前的0.2元,地下水由每亩8元单一制水价调整为基本水费每亩2元+计量水价每方0.05元的两部制水价;

2015年开始,试点推行末级渠系水价,每方0.0308元,农业供水实现了终端水价。

同时,对农业水价实行分类差别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对设施农业、大田滴灌作物,地表水水费优惠25%,地下水优惠50%;

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表水上浮25%,地下水上浮50%。

按照用水超定额“30%以下、31%至50%、50%以上”三级梯度,超额部分分别按标准水价的“150%、200%、300%”累进加价,形成了激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倒逼机制,既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田间工程管护经费和协会运行费用,堵住了搭车收费的漏洞,又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的撬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高效节水产业。

三、取得的成效

1.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全区用水总量至2010年以来控制在了10.22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生态、工业、生活配水比例由2010年的82.1︰6︰6.9︰5调整为2017年的73.1︰6.6︰15.2︰5.1,万元GDP用水量由698m³

/万元降低到356m³

/万元,农业用水由8.57亿m³

减少到7.47亿m³

,减幅13%。

2.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

通过严格控制经济社会用水,逐步形成了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发展思路。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24.08:

41.35:

34.57调整到了2017年的22.6:

31.2:

46.1,设施农牧业由36.83万亩增加到46.73万亩,特色林果业由17.9万亩增加到82.6万亩,粮经比由64:

36调整到了55:

45,夏秋种植比由40:

60调整到了12:

88。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91元增加到了13005元。

3.改善了生态环境

多年来凉州区向下游民勤年累计调水23.53亿m³

,干涸了51年的青土湖形成了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北部湖区出现湿地70平方公里。

地下水开采量从4.58亿立方米控制到了3.53亿立方米,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区域内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

凉州区水权水价制度经过多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

实践证明,要维持流域上中下游持续发展、和谐用水,必须将水权逐级明晰到户,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机制,以落实水权配置方案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关键,以提高用水效益为动力,以输、配、量水工程设施为基础,以广大用水户积极参与为保证,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整体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