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692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Word格式.docx

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

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

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

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

治疗结合、医护患三者结合,同时,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整体以及局部病况进行辨证施治,分为阳虚寒凝、瘀阻络脉型和热毒炽盛、湿热下注型,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穴位注射,药物足浴,以及秉着“化腐生肌、煨脓长肉”的独特理论依据的中药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了截肢致残率,为糖尿病足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对于糖尿病足虽然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糖尿病足预防重于治疗,再次我也提醒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足病患者,一定要做好足部日常护理保健。

首先是戒烟;

二是每天晚上用温水洗脚,不用过热的水泡脚,用柔软的干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干燥皲裂者涂上润肤膏;

三是任何时候,不要赤足走路;

四是不要自行随便修剪鸡眼或胼胝;

五是定期检查;

最后强调一点,一旦足部出现了小的皮肤的损坏也好,伤口也好,一定不要自己随便处理,要及时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逐步改善你的血糖

内容摘要:

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

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致死疾病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型糖尿病患者1.5亿以上,占85%左右,我国达4000万人,而且其患病率逐年增加。

预测到

2025年,全球将增至3亿人,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对所有中年2型糖尿病人来说,其生命预期减少5~10岁。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降低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但很少能使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且上述治疗对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仅能做到控制糖尿病,很难达到使代谢紊乱完全恢复正常,采用胰岛素治疗后的最大收获是各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相对显著增多,且难于防治。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贯彻原则性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疗法,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根据糖尿病研治现状,现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介绍如下:

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糖尿病与中医之“消渴”相对应,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认识到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对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中医理论认为:

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

据此提出有中医特色的三焦养生说:

上焦养生养心肺、中焦养生护脾胃、下焦养生调肝肾。

这与当今对全民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

适用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

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戒烟禁酒,正确服用降糖药物,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思想愉快、情绪稳定。

这已经成为中、西医对糖尿病患者

一般治疗措施的共识。

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

西药降血糖作用迅速,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常遇到不少患者服用药物后血糖水平正常,但全身症状仍然存在,如四肢末梢麻木感、皮肤瘙痒、口干口渴、腹胀不适、便秘腹泻、眼花头晕、视物不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

中医药通过辨证,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的多种疗法:

中药内服、针灸、足疗、中药外治、食疗及其它一些非药物疗法。

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稳定而持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和神经病变性溃疡,最后因感染和坏疽而截肢。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虽多,但从发病的病程演变过程来看,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

临床治疗原则虽以辨证论治为基准,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

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

并从早期预防、早期防治方面进行中医药疗法的研究。

2、糖尿病肾病是在糖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的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微血管病变首先出现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增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

晚期逐渐狭窄,终致闭塞,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两个阶段、一个贯穿,即病变前期为肝气阴两虚,病变后期为脾肾阴阳两虚,整个病程始终贯

中医药治疗按分期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益气养阴,补肾,活血通络的方法,以减轻肾脏微血管病变,恢复微血管正常功能。

3、糖尿病性胃轻瘫是一种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的胃动力障碍并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疾病,包括胃排空的极度延缓及与胃排空延迟有关的胃动力障碍。

临床可见于20%~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女性占65.8%,54.5%的患者年龄不低于45岁。

但在不同的国家及人种又有所不同。

病情较轻者降低生活质量,血糖也难于控制;

重者威胁病人的生命,增高致死率。

临床起病大多隐袭,呈渐进性,早期不易发觉,常数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在一定诱因下临床症状突然出现而且严重者。

病人多以饭后早饱感、胃胀,以及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甚或恶食、不知饥饿,或伴胃痛、上腹烧灼感等为常见症状。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体重减轻、消瘦甚至恶病质。

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主要使用胃动力促进剂。

中医药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有特殊疗效,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病史一般都较长。

糖尿病性胃轻瘫往往发生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络脉瘀滞,血行不畅。

脾胃络脉受阻是全身性络脉受阻的一部分,进而脾胃之气血运行不畅。

脾之运化功能,无论是运化水湿还是运化津液,都必须以气血的流畅为前提。

一旦脾胃气血运行不畅,则脾失运化而发生胃轻瘫。

准确的辨证论治,可使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摆脱胃轻瘫症状的困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

(吕仁和

提要:

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指出目前存在各地诊疗标准不同,疗效悬殊,合并症研究开展不够等问题。

主张坚持

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统一诊疗标准,重视证治规律研究。

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合并症,优选治则治法和筛选单方单药二者不可偏废。

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消渴病基本一致。

对于本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本文仅就3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创立。

如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等,这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

而且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

(一阴虚燥热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一直是指导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总则。

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燥热灼伤肺胃阴津,则口渴多饮;

胃火炽盛,二阳结热,则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疲乏消瘦;

肾阴亏损,开合失司,则尿频量多。

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

(二气阴两虚赵尚久认为糖尿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其病理变化始终以气阴两虚为焦点。

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气虚津虚液不化,升降失职,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口腔,又不能四布以营养全身;

气虚津液不固,小便失摄,津液下流走泄;

津液耗损必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

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水谷不化精微,五脏失养,肌肤不荣。

故临床形成以大渴喜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疲

乏消瘦为特征的疾患。

(三瘀血阻滞祖国医学很早就孕育了血瘀与消渴发病的理性认识,在《内经》、《血证论》中均有记载。

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的四诊为依据,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对糖尿病之瘀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果表明:

①本病患者舌象大部分为暗红、暗淡、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

②舌象研究表明,舌暗、紫舌主要表现为异形血管丛,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增多,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

舌上瘀斑点表现与紫舌相似。

这些微循环障碍的特征形象体现了紫舌所代表的中医“瘀”证实质。

③本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多数较正常人显著,主要为全血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项测定值比正常人显著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

④本病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比正常人显著,主要为甲皱毛细血管袢内红细胞聚积、袢顶瘀血出血,乳头下静脉丛出现率多,血流缓慢,线粒流少,粒线流多。

⑤本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提示糖尿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

⑥胰腺的病理解剖也部分表现出瘀血的组织改变。

⑦有血管、神经合并症者甲皱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改变更明显。

认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缓、瘀血阻滞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脾气虚弱《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与脾胃在病理上的联系。

张锡纯指出:

“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人有认为消渴一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主张补脾养阴治疗消渴病。

程宜福提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脾主运化,散精于肺,脾虚肺津不足则口渴多饮,通调不利,小便无节而多尿。

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失去濡养而消瘦乏力。

另外脾虚湿阻,郁而必热。

湿热交阻,伤阳耗阴,而致脾胃阴伤,发为消渴。

(五肝郁气滞大多数认为消渴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

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而致气郁化火,消烁肺阴则口渴多饮,胃阴被伤,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

肝肾同源,肝郁化火,损及肾阴,而致约束无权,则多尿而甜。

这些来自临床实践的独特见解从不同侧面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过上千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及大量文献整理,认为本病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变中期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临床表现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三多症状较为显著,大多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

病变后期阴损气耗阳伤,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一辨证分型论治关于本病分型,各家有据临床主症分型,有据阴阳盛衰分型,有据阴阳结合脏腑分型,也有根据主要病因分型。

尽管各家分型不同,但治疗方药大多相近,现分述如下:

1.根据临床主症分型论治:

以多饮、多尿、多食三个主要症状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上消:

以烦渴多饮为主,为肺热津伤,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玉女煎、玉宗散、消渴一方。

上消偏实热用二冬汤或玉女煎合千金黄连丸;

偏虚热用知柏地黄或六味地黄合三才汤。

中消:

以多食善饥为主,为胃热炽盛,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用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生地八物汤、竹叶黄芪汤、黄连丸、

调胃补中汤、消渴二方、清胃饮加减。

下消:

以多尿为主,宜滋阴补肾。

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

阳虚者用金簋、金匮肾气丸或其它经验方;

阴阳两虚者用六味地黄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燥、肾虚之异,实际上三多症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

所以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医学心悟·

三消》篇说: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从阴阳盛衰分型论治:

可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个证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通过405例观察,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

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上千例观察分为七型论治:

①阴虚型治宜滋阴生津兼予活血。

药用沙参、麦冬、生地、葛根、丹参等。

②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兼予活血,主方同上,随症加减。

③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兼予活血,方用增液汤加生脉散及生黄芪、山药、苍术、元参、丹参等。

④气阴两虚火旺型治宜益气养阴降火,主方同上,加清热药。

⑤阴阳两虚型治宜温阳育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治宜温阳育阴降火。

方用知柏地黄汤。

⑦血瘀型应活血化瘀,方用调气活血汤[2]。

3.阴阳结合脏腑分型论治:

蒋天佑分七型论治:

①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方用黄芪汤合增液汤。

②阳虚不固型宜温肾化气,方用金匮肾气丸。

③湿热阻气型,宜化浊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

④阴虚失敛型,宜滋阴收敛,方用六味地黄汤。

⑤肝郁阴虚型,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

⑥燥热阴虚型,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合白虎承气汤。

⑦阴亏三消型宜润肺清胃滋皮肤,主用甘露饮合白虎汤。

李良则提出治疗八法。

即清热生津法、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滋

肾法、健脾益肾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滋阴解毒法。

4.根据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型论治:

有人认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主张从脾辨证论治,①脾虚肺胃蕴热型宜清热泻火健脾,用健脾清热消糖汤。

②脾气虚型宜健脾益气,用健脾降糖汤。

③脾肾两虚型宜健脾补肾,用健脾补肾降糖汤。

④脾虚瘀滞型宜健脾活血,用健脾逐瘀降糖汤。

祝身谌予对由瘀血引起者,另立血瘀型,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以上诸多分型方法,虽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使疗效难以评定,治疗方案的优劣无法选择。

为提高本病临床研究水平,优选最佳治疗方案,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单位探讨了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概况如下:

①病程与合并症的关系。

张云如报道阴虚热盛型病程较短,合并症最少;

气阴两虚型病程较长,合并症相对较多;

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合并症也最多,揭示本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

②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对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示胰岛功能正常,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分泌延缓,示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

张云如等报道阴阳两虚型者胰岛素水平最低,属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受损比较重。

③与血脂关系:

东直门医院对74例气阴两虚型及46例阴虚燥热型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气阴两虚型较阴虚燥热型显著增高(P<

0.05。

张云如报道44例阴阳两虚型中胆固醇增高占55.3%,甘油三酯增高占63.9%,与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相比,P值近于0.05。

④与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张云如报道,糖尿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间无显著差异;

血浆纤

维蛋白原增高在阴阳两虚中较明显,占90%。

⑤与经穴温度的关系:

东直门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分别测定了双侧合谷、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的穴温。

结果表明:

阴虚燥热型穴位温差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气阴两虚型穴位温差高于正常人,提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外周循环障碍,体表温度失衡明显。

⑥与环核苷酸的关系:

有报道阴虚型糖尿病cAMP/cGMP值接近正常值,气阴两虚型cAMP低于正常人,cGMP高于正常,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阴阳两虚型cAMP/cGMP值下降更显著。

⑦与血浆皮质醇、性激素的关系:

徐鸿达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比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

邝安坤对女性绝经期后Ⅱ型糖尿病的血浆性激素观察表明,雌二醇与睾酮的比值较正常绝经期明显下降,偏气虚型与偏阴虚型差别不显著,血浆孕酮,雌酮浓度二组变化亦一致。

⑧与尿17羟、17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关系:

李敬林报道气阴两虚型糖尿病17羟、17酮、尿VMA三值均高于正常,与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相一致。

推测糖尿病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的增强。

综上可知,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研究,从而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的“病症结合”研究。

三、治则方药的研究

综观30年治疗糖尿病的大法概括为:

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补肾活血等,尤其是益气养阴活血、补肾活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滋阴清热:

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故治疗宜滋阴清热为主,如山东东明县人民医院,采用三消分治法,上消用花粉、石膏、生熟地、知母、

元参、山药等;

下消用生熟地、元参、花粉、山萸肉等;

共治268例,总有效率为92%。

田永淑用抑糖汤(生石膏、花粉、麦冬、熟地、石斛、益智仁等治疗215例,总有效率为70%。

笔者对糖尿病早期出现二阳结热,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燥结,多采用清泻二阳,方用增液汤加生石膏、寒水石、生大黄等,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糖均有明显的作用,尤其对烦渴、多尿、大便秘结等症状改善尤为突出。

因滋阴清热所用药物大多寒凉,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寒凉损伤脾胃。

2.益气养阴:

认为消渴病久,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故治宜益气养阴为主。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对328例成人糖尿病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占76.52%。

用益气养阴的降糖甲片(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治疗405例,其中气阴两虚型290例,总有效率81.4。

山东中医学院运用益气养阴的消渴平片(生黄茂、人参、花粉、知母、葛根、天冬等治疗333例,总有效率为81.08%。

药理研究本品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对鹌鹑实验性高脂血症具有降脂作用。

另外糖尿病一号剂、降糖丸、三黄消渴汤、人参降糖丸、滋阴降糖片、四合汤、人参黄芪汤、益气补阴汤、五加参降糖片等均为益气养阴方药组成。

3.滋阴补肾:

认为消渴病虽有肺热、胃燥、肾虚之异,但关键在于肾虚,治宜补肾为主。

不少单位报道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如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阳虚加肉桂、附子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国中医研究院以滋阴补肾的甘露消渴丸(生熟地、元参、黄芪、山萸肉、获苓、党参等治疗I型糖尿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3%,药理试验证明本品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症小白鼠和大白鼠肾上腺性高血糖症,有明显降糖作用。

邝安望运用益气补肾方药(仙灵脾、枸杞

子、熟地、党参、黄芪、玉米须、蚕蛹、桃树胶治疗肾虚育龄女性I型糖尿病,不仅肾虚症状改善,而且血糖明显下降。

吴仕九等运用滋肾蓉精丸(黄精、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淮山药、赤芍、山楂等治疗肾虚型糖尿病170例,总有效率为87.1%。

动物试验证明,八味地黄丸能改善高血糖,增强实验动物的糖耐量,改善提高肾阳虚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说明八味丸具有降糖调脂作用。

从补肾的药物中寻找既降血糖,又能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中药仍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4.活血化瘀:

随着糖尿病之瘀血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

祝谌予用“抗自身免疫”一号(当归、木香、川芎、赤芍等治疗血瘀型糖尿病每多取效。

邵启惠以活血化瘀方治疗36例血瘀型糖尿病,不仅临床症状改善,而且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均有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