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16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1)书库、档案库、贮藏室

(2)密集柜书库

5.0

12.0

0.9

0.8

7

通风机房、电梯机房

7.0

8

汽车通道及停车库:

(1)单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2m)

客车

消防车

(2)双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6m×

6m)和无梁楼盖(柱网尺寸不小于6m×

6m)

35.0

20.0

9

厨房

(1)一般的

(2)餐厅的

10

浴室、厕所、盥洗室:

(1)第1项中的民用建筑

(2)其他民用建筑

11

走廊、门厅、楼梯:

(1)宿舍、旅馆、医院病房、托儿所、幼儿园、住宅

(2)办公楼、教学楼、餐厅,医院门诊部

(3)消防疏散楼梯、其他民用建筑

12

阳台:

(1)一般情况

(2)当人群有可能密集时

注:

1本表所给各项活荷载适用于一般使用条件,当使用荷载较大或情况特殊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2第6项书库活荷载当书架高度大于2m时,书库活荷载尚应按书架每米高度不小于2.5kN/m2确定。

3第8项中的客车活荷载只适用于停放载人少于9人的客车;

消防车活荷载是适用于满载总重为300kN的大型车辆;

当不符合本条的要求时,应将车轮的局部荷载按结构效应的等效原则,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

4第11项楼梯活荷载,对预制楼梯踏步平板,尚应按1.5kN集中荷载验算。

5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

对固定隔墙的自重应按恒荷载考虑,当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应取每延米长墙重(kN/m)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附加值不小于1.0kN/m2。

1.1.2楼面活荷载补充规定

1、医院建筑中布置有医疗设备的楼地面活荷载应按表1.2的规定采用。

有医疗设备的楼地面活荷载表1.2

项次

标准值(KN/m2)

准永久值系数Ψq

组合值系数Ψc

X光室:

1.300MA移动式X光机

2.200MA诊断X光机

3.200KV治疗机

4.X光存片室

口腔科:

1.201型治疗台及电动脚踏升降椅

2.205型、206型治疗台及3704型椅

消毒室:

1.1602型消毒柜

2.2616型治疗台及3704型椅

6.0

手术室:

3000型、3008型万能手术床及3001型骨科手术台

产房

3009型产床

血库:

设D-101型冰箱

当医疗设备型号与表中不符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2、特殊用途房屋的楼面活荷载应按表1.3的规定采用

特殊用途房屋的楼面活荷载表1.3

阶梯教室

微型电子计算机房

大中电子计算机房

≥5,或按实际

银行金库及票据仓库

制冷机房

水泵房

变配电房

发电机房

设浴缸、坐厕的卫生间

有分隔的蹲厕卫生间(包括填料、隔墙)

管道转换层

电梯井道下有人到达房间的顶板

≥5

13

通风机平台

≤5号通风机

0.85

8号通风机

1.1.3其他类别的楼面活荷载

1、对于抗倾覆和滑移有利的永久荷载,其分项系数取0.8。

当活荷载的存在对结构有利时(例如在抗倾覆验算中,抵抗方面的活荷载),此类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也应取为零,也即不考虑该活荷载的存在。

2、一般民用建筑的非人防地下室顶板(标高±

0.00处)的活荷载宜不小于4KN/m2。

当现浇楼板承受机器、设备的荷载时,直接承受该荷载的板跨,应按该荷载进行验算,并另加2KN/m2的均布荷载。

另外应考虑机器设备维修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3、在计算底下室外墙时,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活荷载可取5KN/m2(包括可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

有特殊较重荷载时,按实际情况确定。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表4.1.1中,第8项的消防车荷载,系指消防车直接行驶于楼板上时,其轮压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载。

当地下一层顶板之上有覆土或其他填充物时,消防车轮压应按照覆土厚度折合成等效荷载,不应直接采用35KN/m2或20KN/m2。

5、停车库的荷载

停放小轿车的停车库,其楼板上的均布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表4.1.1中的规定。

停放面包车、卡车、大轿车或其他较重车辆的车库,其楼面活荷载应按车辆实际轮压重量考虑(如车辆入库时有满载可能者,应按满载考虑),并按最不利轮压荷载组合另加2KN/m2均布荷载进行计算。

不宜简单地以加大均布活载的方法计算。

不论停放何种车辆,在设计中其活荷载不应另乘动力系数。

6、施工中如采用附墙式塔式起重机,爬升式塔式起重机等对结构构件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对构件受力有影响的施工设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补充计算施工荷载的影响。

7、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应考虑临时荷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施工荷载、检修荷载、消防荷载等。

对于较大的挑檐及雨罩,宜适当考虑积水荷载。

8、在结构施工图上应注明楼、屋面的活荷载、设备荷载的标准值。

2、现浇楼(屋)盖

2.1基本要求:

2.1.1各类现浇楼板为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需要,板的最小厚度见表2.1:

表2.1

种类

部位名称

厚度(mm)

一般现浇楼层板:

3.600m以下

100

3.700m∽4.000m间

110

4.100m∽4.200m间

120

4.300m∽4.500m间

130

4.600m∽4.800m间

140

开角窗房间楼板

150

普通地下室顶板

160

嵌固上部结构的地下室顶板

180

地下室嵌固上部结构楼板的下一层楼板(地下室中间层板)

屋面板

单、多塔大底盘结构顶板

单、多塔大底盘结构顶板的上、下各一层楼板

转换层、框支层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楼板

连体结构连接楼板

多层砌体、框架结构地下室顶板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过渡层底板

室外地下室顶板

250

人防

地下

地下室顶板、中间楼板

200

顶板、中间楼板为密肋板时实心厚

梁式楼梯踏步板厚度

50

板式楼梯踏步板厚度:

3.100m以下

3.200m∽3.400m间

3.500m∽3.700m间

3.800m∽4.000m间

4.100m∽4.300m间

大于4.400m

阳台板厚度

阳台现浇栏板厚度

2.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原则:

2.2.1楼板和有防水层的屋面板,内力计算时均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直接承受动荷载作用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除外。

2.2.2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扳(无梁楼板除外),按弹性楼板计算所得的弯矩数值,可根据下列情况予以减少:

1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上可减少20%;

2边跨的跨中截面及从楼板边缘算起的第二支座上:

当Lb/L<

1.5时可减少20%;

当1.5≤Lb/L≤2时可减少10%;

L—垂直于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

Lb—沿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

3角区格不应减少。

2.2.3当相邻板跨度相差较大时,支座弯矩按下列原则取值:

1当相邻板跨度相差≤20%时,相邻边支座负弯距按固接考虑,负弯矩取大值。

2当相邻板跨度相差≥30%时,相邻两边大跨度板支座按简支考虑,相邻小跨板支座按固接考虑,支座负弯矩取小跨固接弯矩值。

3当相邻板跨度相差在20%∽30%时,相邻边支座负弯距取两边固接弯矩的平均值,大跨度板跨中弯矩考虑弯矩调幅影响。

4当相邻板板顶标高相差≤30mm时,相邻板仍应按连续板考虑,相邻边支座负弯距按两边板实际情况确定取值。

2.2.4当板短向跨度≥4200mm时,验算板的挠度和裂逢。

2.3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

2.3.1当现浇板的跨中设置后浇带时,建议此跨板支座负筋拉通并考虑后浇带施工缝浇筑前的悬臂作用。

也可在施工时增加临时支撑。

2.3.2建筑物长度超过规范限制值时,在下列部位配筋应考虑温度收缩影响:

1)屋顶现浇板负筋贯通一半,或单独配置构造钢筋网与周边钢筋搭接,并控制钢筋间距。

2)沿建筑物长向的两端跨负筋构造拉通。

2.3.3开角窗现浇楼板应配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

2.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

2.4.1钢筋混凝土楼梯踏步板按简支计算,楼梯踏步板两端的构造负筋直径比跨中直径小一级,间距200mm。

2.4.2钢筋混凝土楼梯踏步板与休息平台配置双层钢筋。

2.4.3高层剪力墙结构,楼梯踏步板与钢筋混凝土墙连接时,伸入墙内的钢筋要考虑楼梯荷载对墙的影响。

3、现浇梁

3.1各类现浇梁为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需要,梁的截面要求见下表:

现浇梁梁的截面要求表3.1

梁宽一般取值:

主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

次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50mm;

梁的截面宽度宜采用150、180、200mm,如大于200mm时,一般应为50mm的倍数,且b/h宜≥1/4。

梁高一般取值:

单跨梁

h=L0/8~L0/12

单跨悬臂梁

h=L0/5~L0/6

连续梁

h=L0/10~L0/18

单跨预应力梁

h=L0/12~L0/15

多跨预应力梁

h=L0/12~L0/20

梁的截面高宽比一般取h/b=2.0~4.0,梁高宜h≤L0/4。

抗震墙结构中连梁

h≥400h<L0/5

底层框架—抗震墙中托墙梁

b≥300h≤L0/10

框支梁

b≥400,且宜≤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

≥其上墙体截面厚度的2倍;

≥梁上托柱宽;

抗震设计时:

h≥L0/6

非抗震设计时:

h≥L0/8

框架梁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他不应低于C20,且均不宜大于C40。

3.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

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数值;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表3.2

抗震等级

位置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一级

0.40和80ft/fy

0.30和65ft/fy

二级

0.25和55ft/fy

三、四级

0.20和45ft/fy

3.2.3、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3.2.4、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2.5、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3.3

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

(mm)

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

2.0hb,500

hb/4,6d,100

1.5hb,500

hb/4,8d,100

hb/4,8d,150

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3.2.6、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配置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2)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3.2.7、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

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3.2.8、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3.3、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要求

3.3.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a,且不应小于600mm;

3.3.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第二款中第5条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

3.3.3、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箍筋直径应与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

3.3.4、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

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3.3.5、连梁最小配筋率应满足相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3.3.6、一、二级抗震墙跨度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4、钢筋混凝土柱

4.1 一般规定

4.1.1 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框架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4.1.2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

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的不利影响。

9度时梁柱偏心距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

非抗震设计和6~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超过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加腋尺寸应满足《高规》6.1.3条第1项要求)等措施。

4.2 框架柱截面设计与构造

4.2.1 现浇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支柱、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柱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不应低于C30;

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C20。

现浇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宜大于C60,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不宜大于C70。

防空地下室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4.2.2 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框架柱: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

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

框支柱:

框支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

框支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4.2.3 抗震设计时,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规范的规定(《震规》第6.4.2条、《高规》第6.3.7条);

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较高指框架结构>

40m、其它结构>

60m),其轴压比应适当减小。

1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短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

对于剪跨比小于1.5的超短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的剪跨比不应小于1.5。

2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规范数值降低0.05;

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规范数值降低0.10。

3可提高轴压比限值的设计措施(可用于框支柱、不可用于异形柱):

1)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间距不大于100、直径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箍筋肢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箍筋肢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2,轴压比限值可提高0.05。

2)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

此项措施与第1项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

4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4.2.4 柱(不含异形柱)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表4.1要求:

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值(%),且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

抗震设计时,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4.1

柱类型

抗震等级

非抗震

特一级

三级

四级

中柱、边柱

1.4

1.0

角柱

1.6

1.2

框支柱

-

注: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允许减小0.1。

2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3一般框架柱纵筋间距应满足:

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其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

非抗震设计时,柱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50;

柱纵筋净距不应小于50。

框支柱纵筋间距应满足:

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00;

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50;

纵筋间距均不应小于80。

4柱全部纵筋的最大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

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4%。

5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7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的帮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8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4.2.5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4.2采用: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表4.2

箍筋最大间距(取较小值)

6d,100

8d,100

8d,150(柱根100)

6(柱根8)

d为纵筋较小直径;

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

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肢距不大于200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

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

4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和6倍纵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全高加密。

4.2.6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柱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如框支柱等)。

4.2.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体积配箍率应按《震规》第6.3.12和《高规》第6.4.7条计算确定。

2除满足1)计算外,对一、二、三、四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分别不应小于0.8%、0.6%、0.4%、0.4%。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