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8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加强。

引起这一变化的本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不断对地理环境条件提出新的需求。

3.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航海技术落后时期:

大海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文化传播的界限,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大。

②航海技术发展时期:

大洋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原有的经济中心。

③科技进步的现代:

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拓宽和加深;

领海成为各国政府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工业化开始前:

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

②工业化开始后:

海洋逐渐成为运输通道,海洋运输量大、运费低,使工业区和城市分布趋向沿海地带,岛屿的作用明显增强。

③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自主诊断]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

2.工业社会阶段,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区布局起决定作用。

3.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  )

4.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提示】 1.√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

2.×

 工业社会阶段,资源、交通、科技都会对工业区布局起重要作用。

3.√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4.×

 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合作探究·

攻重难]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地的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

A:

土地资源 B:

生物资源 C:

矿产资源

【思考交流】

1.由材料一可知,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地的共同地理位置特征是什么?

这些区域为什么能成为早期农业的发源地?

【提示】 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阳光充足,气温适宜;

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大江大河两岸,灌溉水源充足。

2.由材料二可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 在农业社会,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工业社会阶段煤炭、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是各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3.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 新技术产业多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归纳总结]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分布区

人地关系

采集和狩

猎阶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制约

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人类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农业社会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有利于农业生产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如四大文明古国

人类开始改造地理环境,驯化禽畜,栽培作物

工业社会阶段

自然资源(能源、金属等)和交通状况(道路、航道、港口等)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如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

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发达的地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人类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后工业化

新技术的兴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如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加强

[方法技巧]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思路——横向和纵向

(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路分析如下图:

1.下图为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导学号:

57522014】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社会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量不断上升

(2)关于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可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可得到解决

(1)D 

(2)B [第

(1)题,图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量在不断上升。

(2)题,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很少,对环境影响有限;

农业社会主要利用生物能源,对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工业社会大量使用矿物能源,对环境影响巨大;

美国虽然能源利用率高,但能源消耗量大,高污染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冰封的北极是一块白雪皑皑的荒蛮之地,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现在北冰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600亿桶,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

天然气更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近1/3。

北冰洋沿岸的五个国家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相互展开激烈的争夺,2012年俄罗斯科考队率先将一面国旗插在海底山脉罗蒙诺索夫海岭,宣称对这片120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区域拥有主权。

材料二 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围绕中国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6国7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

1.俄罗斯等国家为何激烈争夺北极地区?

【提示】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层逐渐融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战略位置的北极引发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

2.南沙群岛许多岛屿既无淡水又长期无人居住,其归属问题为什么却引发许多国家间的纷争?

【提示】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属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谁先占领新生的岛礁,便能控制岛礁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广大海域。

3.现代社会,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现代社会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海上交通便利且廉价;

二是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底资源可以成为日益减少的陆地矿产资源的最重要补充。

[归纳总结]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

举例

航海技术

落后阶段

大洋阻碍交流,人们以海为疆界

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古代文明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重视

古代,我国的海南岛曾经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有“流浪天涯”之说

技术

发达

航海

发展

大洋为交流通道

海底电缆的铺设,海上贸易的发展

人口和城市向沿海集中。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

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带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进步

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扩大到海底矿产

海底石油:

主要分布在北海、地中海、几内亚湾、波斯湾、南海、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海域。

锰结核: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海域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化

以前

岛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大陆低,居民、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人口稀少

海南岛、台湾岛、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近300年内

以后

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英国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

日本战后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旅游胜地

我国海南岛、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亚岛屿

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规定

[拓展延伸]

1.岛屿周围的海洋权益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该岛屿沿各个方向的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

(1海里=1.852km)。

(2)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屿,便拥有对该岛屿的领属权。

(3)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领海基准线向海洋延伸的距离。

2.海岛的合理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

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带名称

地貌海拔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平原,低于100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

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100~500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

丘陵带

丘陵、山地,500~1100m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2.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座小岛,据图完成

(1)~(4)题。

(1)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是(  )

A.A       B.B

C.CD.D

(2)在图中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有关该岛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

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C.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领海主权

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

(4)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C处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1)B 

(2)C (3)C (4)A [第

(1)题,依据风向及等高线可知,B地位于盛行风迎风坡,降水最多。

(2)题,图中③处位于避风港内。

附近海域等深线密集,水域较深,适宜建海港。

第(3)题,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岛礁,便拥有对岛礁的主权及周围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第(4)题,该岛地处热带,可利用热带风光、海滩等发展旅游业。

C处可发展太阳能或沼气等能源。

[图表解读·

悟技巧]

[图表探讨]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示意图

探讨1.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探讨2.日本主要工业地带布局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 地处沿海、多优良港湾。

探讨3.日本新工业区的布局在地域上有何特点?

【提示】 分散布局。

[读图方法]

阅读上图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注意日本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状况。

日本是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国内原料、燃料缺乏,但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海运发达。

因此,日本利用本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优势,摆脱了对资源的地域依赖,发展了本国的工业,形成了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其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区、名古屋区、阪神区、濑户内海区和北九州区。

该图说明工业社会阶段有一些工业基地并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却成为临海型的工业基地。

(2)注意日本主要工业地带(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布局的不同之处。

日本主要工业地带是利用临海、多优良港湾的优势,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齐全,以传统工业为主,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新工业是在传统工业区分布过度集中,出现了人口拥挤、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后,工业向外扩散的结果,具有分散布局的特点。

[读图训练]

读日本工业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57522015】

(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工业带,具有典型的________工业布局特点。

如此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2)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3)日本工业过度集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将工业向________扩散,向________输出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形成和分布。

日本矿产贫乏,工业所需原料、燃料依赖进口,利用优良港口发展海运,工业沿海布局便于原料、燃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导向型产业,它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且需要便捷的交通。

日本工业过度集中,出现了人口拥挤、地价昂贵、供水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将工业向内地扩散,向国外输出的措施。

【答案】 

(1)太平洋沿岸 临海型 原因: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原料、燃料依赖进口,沿海布局可以利用发达的海运,便于原料、燃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减少运输成本。

(2)九州岛 环境优美、科技先进、交通便捷。

(3)人口拥挤 地价昂贵 供水不足 环境污染 内地 国外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固双基]

考查点1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A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等基本活动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提供大量食物的地区,人类生息才比较活跃。

2.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B [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亚洲和非洲的大河流域是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祥地。

A、C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特点。

3.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由西向东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文化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 [墙壁增厚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欧洲传统民居墙壁由西向东增厚是因为欧洲冬季气温由西向东不断降低。

考查点2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海洋与人类关系就十分密切

B.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沿海地区

C.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和城市向内陆集中

D.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

5.海岛经济开发的潜力包括(  )

①海运和港口优势 ②优美的自然景观 

③丰富的土地资源 ④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D.③④

4.D 5.A [第4题,古代,人类主要活动在内陆地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很小;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

目前,世界上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

第5题,充分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一般来说,海岛面积较小,人口较少。

读下图,回答6~7题。

6.关于a、b、c、d四个地带的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带布局饮料食品、生物医药等

B.b地带布局钢铁工业、热带农业等

C.c地带布局森林采伐、清洁造纸等

D.d地带布局近海捕捞、油气化工等

7.关于该岛旅游资源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出高山族风情,建设生态旅游区

B.利用山区自然景观,建设夏季避暑胜地

C.以国外市场为基础,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

D.突出热带海滨特点,发展海洋生态旅游

6.A 7.D [第6题,海南岛的产业布局呈明显的环带状分布,a所在的海岸带重点发展工业,b所在的丘陵台地发展农业,c所在的中南部山地重点保护原始森林和发展旅游业,d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可发展盐化工工业。

第7题,海南岛突出的旅游优势是热带海滨风光,发展旅游业要突出特色;

海南旅游的市场主要在国内。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6探索

【提示】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年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气候的差异造成的。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大西洋的东岸,北冰洋的南岸;

从纬度位置来看,欧洲全部位于中高纬度,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冬季寒冷。

由于欧洲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冬季相对温和,但自西向东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气温越来越低,从而使得在没有保温材料使用的时候,人们只能依靠增加墙壁的厚度来防寒。

因此,自西向东,墙壁的厚度不断增加,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教材P17思考

【提示】 早期农业起源地区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农业社会阶段,早期人类栽培植物活动的发展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

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

古巴比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证明。

教材P23思考

【提示】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形式的差异。

本则案例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发生的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并着重讲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与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具体差别可用下表分析。

生产方式

典型分布区

地理环境特点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

欧洲东部的喀尔巴阡山脉是丘陵和平原的联结地带

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

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以畜牧业为主

蒙古高原

气候干旱少雨,春、夏季牧草丛生,适合放牧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和演变,各地区逐渐分化成许多不同的农业社会。

如亚欧大陆主要形成农业社会(黄土高原)、游牧社会(蒙古高原)、农牧社会(欧洲)。

教材P23复习题

【提示】 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逐渐变小。

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其生存和发展受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在农业社会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些地区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在工业社会阶段,由于新技术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不断减小,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逐渐减小。

3.以城市为例。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括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

城市的形成不能脱离一定的地理环境。

同时,地理环境的改善又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和就业困难等,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