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75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圆柱和圆锥

1.圆柱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重点】

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圆柱特征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圆柱形的实物,其中一个能将表面的包装纸裁剪下来,再准备用纸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各一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两三个,一个小纸箱。

学生准备几个圆柱形的实物,一张白纸,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摸猜游戏,引入课题

(1)(教师用纸箱,装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教师:

老师这个纸箱中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物体,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摸一摸,一边摸一边描述自己摸着的几何体的特征,其他同学边听他描述,边猜测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2)让一位学生上来摸,其余学生猜。

提醒学生从棱的多少、长短,面的大小、形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来进行描述。

学生猜的时候可以在学生摸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猜测,这样,可以根据物体特征的完善而接近正确答案。

例如:

圆圆的——球体

长长的,有六个面,每个面是平平的——长方体

……

(3)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过渡,引入课题。

教师: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

板书课题:

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索特征

教师出示圆柱。

教师:

这就是圆柱。

各小组的同学拿出你们(或老师准备)的圆柱,摸一摸,了解一下圆柱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感知圆柱的特征。

全班交流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

两个圆,一个曲面

教师: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下子就看清了圆柱的各个部分及其形状,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特征。

在我们手里有这么多的圆柱,大家有什么办法知道圆柱的上下两个圆的关系?

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

教师:

大家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操作。

(可以涂上颜色、墨水在纸上印,可以量圆的周长,可以量直径等)

交流探索方法和结果,教师引导总结。

板书:

相等的(在“两个圆”板书基础上补充)

2.测量圆柱的高

教师:

同学们办法真多,动手的能力也很强,证明了圆柱两个底面是相等的。

(教师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大家再来比较,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

高矮不同。

教师: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引导小结: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观察实物,讨论:

圆柱有多少条高?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得出: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它们都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圆柱的高。

学生拿出各种圆柱进行测量。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

大家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请拿出准备好的罐头盒,把它的商标纸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请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

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

把展开后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

三、教学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探究了圆柱的特征,大家说说,圆柱有些什么特征?

四、作业布置

1.判断下面那些是圆柱,并说明理由

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1题。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例1,例2,课堂活动,练习七的2~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炉筒、水桶、油漆桶、易拉罐桶、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

(出示水桶)昨天,我们家邻居的几个小孩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将张奶奶的水桶弄坏了,为了表示歉意,几个小孩准备做一个一样大小的新水桶还给张奶奶,可是不知道要用多少铁皮,就跑来问我。

我经过计算告诉了他们,你知道老师是怎样计算的吗?

那你想不想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

这节课,我把平常看到的炉筒、水桶、油漆桶等圆柱都请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让我们通过它们来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1.探索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水桶,教师提问:

水桶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呢?

我们用易拉罐来做个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剪开易拉罐侧面的包装纸,展开观察思考,看能发现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提问:

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交流,最后概括出: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观察实物,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

归纳出:

炉筒:

只有一个侧面。

水桶:

有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

油漆桶:

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

(2)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三种物体的实际构造,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吗?

(小组讨论)

指生汇报,明确解决办法:

炉筒表面积=侧面积

水桶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油漆桶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

(3)交流。

重点: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

(3)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

做油桶需要的铁皮应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为什么?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教科书第32页课堂活动

(1)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测量三个物体的相关数据:

直径——先在圆上固定一点,尺子的另一端在圆上移动,寻找最大的距离,就是圆的直径。

周长——可绕桶一周量出圆的周长。

高——一定是两底之间的最短距离。

(2)学生分组测量数据,计算三种物体的表面积。

(3)交流。

学生测量和计算可以稍有误差。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都是用“四舍五入”法取的近似值。

在实际中,这样取能行吗?

为什么?

2.完成教科书33页第2题的计算

在书上进行填表。

及时反馈,矫正。

3.拓展练习

工人叔叔把一根高是1M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两部分,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0.8M2。

求这根木料原来的表面积。

四、教学小结

1.提出问题

圆柱表面积的有关知识,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还想到哪些问题?

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让学生展开思路,充分发言。

老师还可以适当提示)

2.小结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补充:

应用圆柱的表面积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需要来计算各部分面积,必须灵活掌握。

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作业布置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3页3~6题。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倡导交流、合作、实验操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

圆柱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新知

  1.议一议

   请同学们讨论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全班汇报交流

  

(1)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伴随学生的回答,课件(或圆面积教具)可以再次演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半径,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教师:

既然我们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求出了圆的面积,那对于怎么求圆柱的体积,你们能想到什么好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

我们虽然不会算圆柱的体积,但我们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如果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就好了。

  (3)思考:

怎样才能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4)教师演示拼组的过程,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128份……

如果继续分下去,你会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底面等分的份数越多,拼组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极限思想。

  (5)讨论:

圆柱和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要求圆柱的体积就只要求切拼后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伴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演示,加深理解。

  教师: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0.1m

3.14×(0.1÷2)2×35×x=7

3.14×0.0025×35×x=7

0.27475x=7

X≈25.5

方法二、用算术方法

10cm=0.1m

7÷[3.14×(0.1÷2)2×35]

=7÷0.27475

≈25.5(分)

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4.第7题

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让学生明确:

削成的最大的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9cm,高也是9cm。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9×9×9-3.14×(9÷2)2×9

=729-3.14×20.25×9

=729-572.265

=156.735(cm)

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5.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解法不唯一

方法一

4m=400cm

3.14×[(12÷2)2-(8÷2)2]×400×7.8÷1000

=3.14×20×400×7.8÷1000

=195.936(千克)

方法二

3.14×(12÷2)2×400×7.8-3.14×(8÷2)2×400×7.8

=3.14×36×400×7.8-3.14×16×400×7.8

=352684.8-156748.8

=195936(克)

=195.936(千克)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方法一较简便。

三、全课小结

有趣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你们做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相信你们都能成功。

把观察、思考当作一种习惯,把习惯用在你的学习之中,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四、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上述作业

课后反思:

圆锥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物感知,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会测量圆锥的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圆锥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圆柱和圆锥形实物、三角板、直尺、扇形图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找生活中的圆锥

教师出示小黑板画面(或小黑板板贴),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学生观察图中的物体。

教师:

哪些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教师:

谁能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抽学生回答。

教师指着圆锥问:

你们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吗?

谁知道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叫什么?

(圆锥)

谁能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图形?

(楼顶上的铁架台是圆锥形的,建筑工地上的铅锤、圣诞节戴的帽子、铁路边上的煤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小黑板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物体。

小结:

像麦堆、谷堆、铅锤、帽子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

板书:

圆锥

2.揭示课题

教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知道圆柱的特征,同学们,你们想认识圆锥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圆锥吧。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圆锥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实物感知,抽象图形

教师:

圆锥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圆锥仔细地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受并体验一下圆锥的形状。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圆锥的形状。

反馈信息。

抽生说出观察的结果。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底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曲面和圆柱的曲面不一样,圆柱的曲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圆锥的曲面展开后不是长方形……

当学生叙述圆锥的底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曲面时教师给予表扬。

教师:

还有补充的吗?

教师:

他的观点有新意,观察仔细。

教师:

这些圆锥形的物体怎样用图形表示?

教师用小黑板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帽子、铅锤、谷堆的图形。

并在黑板上贴出圆锥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像这种形状的图形就是圆锥。

2.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圆锥图形,有哪些相同点?

这些圆锥的底面都是圆的,顶部都是尖的。

教师:

圆锥由几部分组成?

能给各部分取名吗?

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作好记录,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教师找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

圆锥由两部分组成,有一个面是平的,有一个面是曲的。

平的面叫底面,曲的面叫侧面。

学生:

曲面最顶端的部分是圆锥的顶点。

学生:

圆锥和圆柱一样有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标出顶点和底面。

表扬学生观察仔细。

(2)认识圆锥的底面。

学生观察自己桌上的圆锥,说说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底面圆心就是圆锥底面的中心。

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圆心O。

(3)认识圆锥的侧面。

教师:

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猜测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

教师用小黑板演示,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学生观察展开图的形状,直观感知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学生动手做一做圆锥。

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的扇形图片,然后围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形状。

学生通过操作制成一个圆锥,从而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引导学生探究圆锥的高。

教师:

刚才同学们谈到圆锥也有高,那么圆锥的高在哪里?

教师抽学生在黑板上标出高。

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母线是高,也可能有的学生认为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高。

教师:

到底圆锥的高应该在哪里?

教师请持两种观点的同学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辩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圆锥的高是指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距离是指从顶点到底面的垂线段的长,从而找到圆锥的高。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锥的高。

得出高的定义。

板书: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教师: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圆锥的高有几条?

学生可能会因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从而推断出圆锥有无数条高。

也可能会说只有一条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形状,通过对比找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垂线段只有一条,因此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5)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

怎样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呢?

小组合作,想办法测出圆锥的高。

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教师抽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高的测量过程。

边测量边叙述。

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可能测量的是顶点到地面圆周的长度,也有的学生可能把圆锥切破进行测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引导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都把圆锥形的物体剖开进行测量。

但根据圆锥高的特点可对圆锥的高采用以下方法测量。

测量高的方法:

板书:

(1)先把圆锥的底面水平放置。

(2)用一块三角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用直尺竖直地量出三角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得到圆锥的高。

3.小结圆锥的特征

教师:

谁能说说圆锥的特征?

抽学生归纳总结。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只有一条高。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1.辨一辨

在下图中的圆锥下面的()里画√。

2.填一填

(1)圆锥的高是()。

圆锥有()条高。

(2)将一个圆锥沿着它的高平均切成两半,截面是一个()形。

(3)下图圆锥的高是()CM。

(4)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3.小法官辨是非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相等。

()

(2)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都有无数条。

()

(3)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

(4)测量圆锥的高只要测出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就是圆锥的高。

()

四、教学小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同学们有收获吗?

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

课后找一些圆锥,说说它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九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形水槽、河沙或水。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小黑板画面,画面中两个小孩正在商店里买蛋糕,蛋糕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种。

圆柱形蛋糕的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20cm,单价:

40元个;圆锥形的蛋糕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60cm,单价:

40元个。

出示问题:

到底选哪种蛋糕划算呢?

教师: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

他们应该选哪种蛋糕划算呢?

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抽学生回答问题。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学生会认为买圆柱形的蛋糕比较划算,理由是这种蛋糕比圆锥形蛋糕的个大。

第二种学生会认为买圆锥形的蛋糕比较划算,理由是这种蛋糕比圆柱形蛋糕高。

第三种学生会认为不能确定,理由是不知道谁的体积大,无法比较。

教师:

看来要帮助这两个同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圆锥形蛋糕的体积。

教师: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大胆质疑

教师:

谁来猜猜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学生猜测: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的,它们之间可能有联系,可不可以把圆锥变成圆柱,求出圆柱的体积,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

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2.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师:

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如果有关系的话,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师:

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方案一:

用空心的圆锥装满水,再把水倒在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方案二:

方法与一小组的方法基本一样,只不过装的是河沙。

我们的结论和一小组一样,圆锥的体积也是这个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

两个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都一样。

老师为你们的探索精神感到骄傲。

教师把学生们的实验过程用小黑板演示一遍,让学生再经历一次圆锥体积的探究过程。

4.公式推导

教师: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圆锥的体积又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乘以三分之一,就得到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底面半径4cm。

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弄清铅锤的形状是圆锥形。

学生独立解答。

抽学生上台展示解答情况并说出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教科书第42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填一填

(1)圆柱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圆锥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

(2)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

抽生回答,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形状

底面积S(m2)

高h(m)

体积V(m3)

圆锥

15

9

圆柱

160

6

学生在解答时,教师巡视指导。

4.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

现在我们再来帮助这两个同学解决他们的难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新课前买蛋糕的问题。

抽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

明白两个蛋糕的体积一样大,因此买两种形状的蛋糕都可以。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中都藏着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得出结论。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

有关圆锥体积的知识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2题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V=

Sh

教师:

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

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