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58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环境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绝对湿度最热月最大,最冷月最小

相对湿度湿空气接近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程度,与气温变化反向。

含湿量

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负荷计算;

蒸发冷却;

冷却塔效率。

风:

分类:

成因

大气环流造成全球各地差异赤道和两极温差

地方风造成局部差异地方性地貌条件不同(海陆风、山谷风)

季风造成季节差异海陆间季节温差造成,冬季:

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相反

要素:

风速和风向风玫瑰图:

风向(16个方向,各个风向出现频率)

季节变化主导风向、主导风向、双主导风向、无主导风向和准静止风

自然通风设计;

空调通风系统的新、排风口位置;

建筑和工艺布局等

降水:

降水量:

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熔化后,未经蒸发或渗透流失而积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降水时间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雨量筒和雨量计。

以24小时总量(mm)计

小雨<

10;

中雨10~25;

大雨25~50;

暴雨50~100

逆温层:

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地面上以上一定高度内形成了一个温度随高度上升的稳定的“逆温层”,使污染物处于低温区域,妨碍了污染物向上部的扩散,加剧城市的污染程度。

其影响范围与热岛强度有关。

城市热岛:

热岛强度:

热岛中心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距地面1.5m)附近远郊的温差。

两个分区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规范5个建筑气候区划标准7个

第三章空气环境

室内空气环境:

热环境,湿环境,空气品质

病态建筑综合症成因:

1、室内空气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的环境

2、室内污染物增多

3、为了减少空调采暖能耗,建筑物密闭程度增加

室内污染物来源:

室外来源:

(通风漏风、建筑和土壤)粉尘,大气污染,氡等有害物质

室内来源:

甲醛释放周期3~15年

室内人员:

(呼吸,出汗,运动)二氧化碳,氧气消耗,粉尘,细菌,体臭

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

气体污染物:

co,co2,氡,氨(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气味,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悬浮颗粒物,微生物(军团病,一种大叶性肺炎),其他

室内空气品质IAQ:

通常不是指卫生防疫部门涉及的室内污染,而是指空调室内的长期低浓度污染

IAQ下降的原因:

1,室内新型材料,人工装饰合成加剧的大量使用:

氡,苯,甲醛等有机化合物voc,尘螨

2,空调系统净化过滤得薄弱

3,节能设计引起的新风量减少和大楼密封设计:

co2浓度的上升与供氧量不足

4,大量办公用品的使用

IEQ:

满意程度

阈值:

标准限值。

空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时,所有人员在该浓度下停留某段时间几乎均无有害影响。

污染物控制单位:

气体污染物程度:

体积浓度(ppm)、质量浓度(mg/m3)、放射性气体浓度(Bq/m3)

放射性比活度:

某种材料单位质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Bq/kg

悬浮颗粒物:

质量浓度计数浓度

微生物:

撞击法:

菌落形成单位CFU/m3

沉降法:

个(菌落)/皿

IAQ的标准:

规定了室内污染物浓度的上限值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

客观评价,主观评价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1、总挥发性有机物总量TVOC:

舒适,可能抱怨,抱怨区

2、空气质量指数法:

算术叠加指数

综合指数:

标准人:

热舒适状态下符合卫生标准的静坐成年人。

Olf:

一个标准人的污染物散发量

全面通风量的计算(通风工程)

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的手段(风压,热压)将室外空气不经过空调处理就引入室内以达到

维持室内空气舒适性的方法

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余压(室内外同一标高处压差)=0处——中和面作为基准面。

余压>

0排风余压<

0送风

风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气流组织:

非空调房间内气流组织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结构室内负荷室外气候

空调房间内气流组织主要影响因素:

送回风口布置形式,室内负荷,送回风口形式

试验方法:

1,风速测量2,示踪气体法

气流分布性能评价:

1、不均匀系数2、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3、空气龄:

空气质点空气龄τA:

空气质点进入房间起至到达房间某点所经历的时间

或旧空气被新空气所代替的速度。

全室平均空气龄τ

4、换气时间τγ=2τ:

置换全室空气所需时间

名义时间常数τn=V/G:

置换全室空气的最短时间——活塞流空气龄

5、换气效率ε=τn/τγ

6、通风效率

Cp,C,C0分别为排风口、室内平均、进风口的污染浓度

特征:

以浓度定义,与发生位置相关

7、排出余热是通风效率——温度效率,又称能量利用系数

p-排风0-送风n-工作区温度

其他清除空气污染的方法:

空气过滤:

扩散拦截惯性筛静电效应

 

第四章建筑热湿环境

室外气象条件——外扰:

作用方式1,热交换:

太阳辐射(透明/半透明体)

热传导(维护结构)/对流+辐射

2,空气交换:

空气渗透、空调送风

室内发热/湿/尘量——内扰:

作用方式:

1、辐射;

2、对流;

3、蒸发

空气状态参数变化的途径:

对流、空气直接混合;

蒸发

空调方式——广义外扰

得热:

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叫做该时刻的得热。

墙体传热模式:

导热、辐射、对流

非透明体:

1,外表面接受辐射

2,室外空气对流换热

3,外表面得热q=αout(tz-θw)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tz=室外空气温度tout+当量空气温度td(I)

非透明体的非稳定热特性:

衰减特性:

衰减系数μ=室外综合空气温度波幅/内表面温度波幅

延迟特性:

延迟时间ξ=内表面温度波动相位延迟

蓄热特性:

蓄热系数s=热流波动振幅与温度波动振幅之比

材料的蓄热系数:

反映材料的蓄热特性

层衰减度:

材料内部温度衰减规律

热惰性指标:

反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温室效应:

玻璃对波长具有选择性的透过特性:

m以下的波长几乎全部透过,但却能阻隔3µ

m以上的长波红外线。

空气通风渗透得热=室内外焓差*渗透风量

夏季:

室内外温差小,风压实主要动力

冬季:

室内外温差大,热压作用强于风压,造成底层房间热负荷偏大。

冷凝校验:

目的:

建筑物内部无水气凝结

方法:

表面结露内部结露

消除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方法:

调整各材料层顺序;

设置隔汽层:

采暖房间:

(水汽侧)内——隔汽层——保温层——外

冷库:

内——保温层——隔汽层——外(水汽侧)

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汽沟道

冷(热)负荷:

维持室内一定热湿环境所需要的在单位时间内从室内出去(或补充)的热量。

进入建筑的总热量,包括导热、对流、辐射、直接空气交换

空调负荷:

维持环境空调去除或加入的冷量或热量

除热量:

房间非稳定工况下实际由空调系统出去的热量

房间空气的热平衡关系:

空调送风方式负荷

冷负荷=排除的对流热+空气的显热增值=室内热源对流得热+Σ壁面对流得热+渗透得热

室内热源得热=室内热源对流得热+热源向空调辐射板的辐射+热源向壁面的辐射

壁面得热分解=通过围护结构的导热得热+本壁面获得的通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

=壁面对流得热+本壁面向热源的辐射+本壁面向空调辐射设备的辐射+本壁面向其他壁面的长波辐射

概括:

负荷时由得热造成的,在每一瞬时,两者不一定相等;

负荷的峰值对于得热的峰值通常存在衰减和延迟;

两者的差别取决于热源特性、房间特性和系统特性;

按负荷而不是按得热确定环境控制系统的容量。

常用的负荷求解方法:

稳态算法:

不考虑建筑蓄热,负荷预测值偏大。

应用:

蓄热小的轻型简易围护结构;

室内外平均温差(传热温差)远远大于室外温度的波动值。

冬季采用稳态算法,夏季不用?

Q=HG=KwFw(to,p-tin)室内外环境平均温差远远大于室外环境最高温度与相应平均温度的差值(室外温度的波动值)。

夏季墙体蓄热特性显著。

动态算法:

积分变换求解微分方程(冷负荷系数法、谐波反应法:

夏季设计日动态模拟)

Z变换分解扰量:

扰量非规则变化,冷负荷系数法

拉普拉斯变换:

热传递过程是线性定常系统

傅立叶变换:

扰量周期变化,谐波反应法

计算机模拟软件

第五章人体热湿反应

人体热平衡相关参数:

人体能量代谢率M-人体所作机械功W∓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率R-人体蒸发散热率E∓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率C=人体蓄热率S

平均辐射温度:

一个假想的等温围合面的温度。

它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等于人体周围实际的非等

温围合面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

间接测量值

近似计算值:

各可见表面温度的面积加权平均

操作温度to/OT:

综合环境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hr为辐射换热系数,hc为对流换热系数

服装热阻Icl:

一般指显热热阻

单位1clo为静坐、ta=21度、v<

0.05m/s、φ<

50%时舒适所需衣服热阻。

1clo=0.155m2K/W(衬衫+普通外套)

人运动时由于人体与空气之间存在相对流速,会降低服装的热阻

椅子给人增加0.15clo以下的热阻。

舒服的服装热阻=f(活动量,相对风速,环境温度)

服装的面积系数:

人体着装后实际表面积Acl和人体裸身表面积AD之比,fcl=Acl/AD

人体能量代谢率:

单位met1met=58.2W/m2

基础代谢率BMR(10~15%,超过20%为病态):

维持生命所需最低产能,用于比较不同条件是的代谢率

肌肉活动强度对代谢率起决定性影响,一般室内运动代谢率多在5met以下。

人体蒸发散热量E=Ersw+Edif+Cres+Eres

皮肤汗液蒸发散热

皮肤湿扩散散热

呼吸显热散热

呼吸潜热散热

人体平均皮肤温度

皮肤润湿度:

反应人体排汗感觉及不舒适感

全热:

主要决定于肌肉活动强度,其它因素影响在应用上可以忽略。

显热:

决定于温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少。

潜热(散湿):

决定于温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正常情况下,提高环境温度仅影响出汗速率,不影响直肠、皮肤温度。

散热调节方式:

血管扩张,增加血流,提高表皮温度;

出汗

御寒调节方式:

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降低表皮温度;

通过冷颤增加代谢率

在体温调节系统正常工作时,增加环境温度并不能提高人体的核心温度,只有改变代谢率次啊能改变人

核心温度。

热感觉:

人对周围环境“冷”“热”的主观描述。

只能感觉到神经末梢的温度,与感受者身体状态有关,不是完全客观的。

“中性”的定义:

不冷不热,人用于体温调节消耗的能量最小。

冷感觉一般情况取决于平均皮肤温度,热感觉最初取决于皮肤温度,而后取决于深部温度。

热不舒适感则视皮肤润湿度而定。

皮肤润湿度增高,皮肤黏着性增加,感到不适。

影响热舒适感的主要因素:

空气湿度,垂直温差,吹风感(与人体原有温度有关),辐射不均匀性,

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

空气湿度对人体排汗无影响。

在皮肤没有完全润湿的情况下,增加空气湿度不会减少人体散热量。

向量辐射温度:

室内两部分的平均壁面温度差,大于10度,人感到不舒适。

辐射吹风感:

房间内局部低温辐射导致人体所不希望的局部降温。

面对冷表面的平均辐射温度比其他部分低8k以上,人将感到不适。

热舒适方程:

人体感到舒适的必要条件:

S=0

人体感到舒适的充分条件:

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

S=f(M,ta,φ,va,平均辐射温度,衣服热阻)

热舒适指标:

1、舒适感的定量描述——预测平均评价PMV指标只代表了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的感觉,不能代表所有个人的感觉。

绝对值越小越好。

-0.5~+0.5

PPD是通过概率分析确定某环境条件下人群不满意的百分数。

PPD<

10%

舒适程度由对热中性偏移程度确定,与偏移时间,人体的热状态变化无关。

2、有效温度ET:

这是一个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任意指标。

它在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

ET的不足:

低温条件下湿度的影响不准确。

新有效温度ET*:

参考空气环境:

身着0.6clo服装静坐,空气流速0.15m/s,相对湿度50%,干球温度T0

考虑因素:

环境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皮肤润湿度

如果同样服装和活动的人在某环境中与上述参考空气环境中的冷热感相同,则此环境ET*=T0

适用于着装轻薄,活动量小,风速地的环境。

标准有效温度SET*:

某个空气温度等于平均辐射温度的等温环境,其相对湿度为50%,空气静止不动,身着1clo服装若与他在实际环境和实际服装热阻条件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润湿度相同,则必将具有相同的热损失,此时空气的温度就是该环境的SET*

考虑因素:

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皮肤平均温度,皮肤人湿度。

综合考虑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

热感觉比热舒适感敏锐,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变化需几分钟,热感觉可以马上发生改变。

人体感觉器官对变化的刺激比稳定的刺激敏感。

过渡环境:

地铁站、运输交接站等过渡工作环境的热舒适

相对热指标

热损失率

Icw衣服被汗湿润后的热阻

3,湿球黑球温度计指数WBGT:

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

tg黑球温度tNWB=0.9ts+0.1ta自然湿球温度ta,ts干湿球温度

4,风冷却指数WCI:

描述人体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冷却效应

直肠温度(核心温度)tcr与新陈代谢率:

tcr=37.0+0.0038M——新陈代谢率/W

平均皮肤温度:

tsk=0.2(t小腿+t大腿)+0.3(t胸+t上臂)

平均体温:

tb=(1−a)tcr+atsk

a——人体表层占体重的比例热环境中a取0.1,冷环境中a取0.33

第6章

1.发光强度I/坎德拉(1cd=lm/sr)定义:

光源在照射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和距离无关)。

I=dΦ/dΩ立体角:

dΩ=dS/r2点光源/均匀扩散:

I=dΦ/4π

物理意义:

反映光源在空间上的能量分布。

衡量灯具受灯罩影响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光能力。

2.照度/E/勒克斯(lLx=lLm/m2):

定义:

落在单位面积被照面上光通量的数值。

表示被照面被照射的程度。

E=dΦ/dS均匀照射面E=Φ/S物理意义:

衡量受照面的光强度。

相当于1Lm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m2的被照面上,常用于了解工作面或工作室所具有的光强度(光环境)。

性质:

可叠加性。

几个光源同时照射被照面时,实际照度为单个光源分别存在时形成照度的代数和。

3.亮度L/尼特、熙提(1nt=1cd/m2,1sb=104nt)定义正在发光正(或反光))表面(光源或物体)的明亮程度。

Lθ=dLθ/dScosθ物理意义:

是引起视感的物理量。

取决于进入眼睛的光通量在视网膜(只可以承受16sb以下的亮度)物象上的密度:

物理亮度:

发光体在视线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

主观亮度:

视感所感受到的亮度(受背景亮度影响)。

4.各物理量相互关系:

描述对象/定义/量纲/使用场合

光通量Φ:

光源人眼感受为光的辐射通量Lm评估光源发光能力参数

发光强度I:

光源I=dΦ/dΩ1cd=lm/sr反映灯具空间发光能力

照度E:

受照面E=dΦ/dS1Lx=1Lm/m2评价光环境的主要参数

亮度Lθ:

光源、受照面Lθ=dLθ/dScosθ1nt=1cd/m2(1sb=104nt)与视感密切的相关参数

5.定向反射透射:

入射角=反射角,透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一致

6.定向扩散反射透射:

与入射角相同的反射角方向上、与入射方向一致透射方向上有最大亮度,其它方向也有一定亮度,透射雷同。

7.视角:

α=tg-1d/L≈d/L弧度180/π×

60×

d/L=3440d/L分

8.视觉敏锐度(视力):

V=l/αmin(αmin分)

9.颜色:

共有10种色调,每一色调分成0-10的等距指标

10.视觉功效:

人借助于视觉器官完成视觉作业的效能。

一般用完成作业的速度和精度来定量评价视觉功效。

主要与视角、照度、亮度对比系数和识别时间有关。

11视觉功效图分析:

a.相同照度下,加大亮度对比能使视角缩小,反之。

b.视角一定,亮度对比下降,照明增加。

c.亮度对比一定,视角小,照明高。

d.同样的视觉功效,天然光所需照度低于人工光。

12.光环境舒适性评价:

适当的照明、亮度水平、合理的照度分布(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的相差不超过1/6可以接受,照明均匀度=工作面最低照明/最高照明,一般工作面距地0.7~0.8m,人工照明大于1/3,自然采光1/10)、舒适的亮度分布(关键:

各表面合理的反射比、照度比。

室内表面亮度对比度大、造成眩光、视觉疲劳。

)、宜人的光色(良好的显色性)

13.眩光:

当视野内出现高亮度的光时,使眼睛不能完全发挥机能。

在眩光下,瞳孔会缩小,以提高视野的适应亮度,也就降低了眼睛的视觉敏感度。

14.眩光产生的原因:

不恰当的自然采光口;

不合理的光亮度;

不适当的强光方向。

15.眩光避免措施:

灯具的合理选择;

灯具合理布置;

增加灯具数量;

采用遮光、扩散材料的灯罩;

改变工作位置。

16.光污染:

玻璃幕墙的反射眩光不仅会影响司机视力,而且还会干扰附近建筑的室内光环境。

17.人工光&

天然光区别:

天然光优于人工光在视觉工作能力上在100~5000Lx时高4~10%。

天然光光谱连续,健康、连续的单峰值光谱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视觉效果。

人工光可能非连续、多峰值,色差不平衡,易产生视觉疲劳。

自然光控制难度大,受光气候条件和建筑设计制约。

采光与遮阳有矛盾。

有无采光窗对心理的影响。

18.采光口的选择场合特点:

侧窗:

使用最广(高侧窗-用于展览建筑,以争取更多的展出墙面。

用于厂房以提高房间深处照明,用于仓库以增加贮存空间。

);

光线变化大采光少切均匀窗附近均匀差

天窗:

多用于工厂、厂房、车间、高大空间;

矩形:

多用于有通风要求的建筑,工业厂房使用最多。

锯齿形:

多用于有均匀性要求的建筑。

19.自然采光控制:

目标:

节能舒适;

原因:

天然采光受建筑设计制约、过强的光照导致不舒适;

方法:

百页控制、光电玻璃控制、反射镜控制、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联合控制。

20.人工光源光谱特点:

非连续、多峰值

21.人工光源主要性能参数:

发光效率(光效)/lm/W:

光源发出的光通量与其消耗的电功率之比——反映光源的节能性。

色温/K:

反映光源所呈现的色调。

显色指数:

反映光源照射下物体呈现颜色的逼真性。

表面亮度/sb:

反映光源产生眩光的可能性。

平均寿命/h:

反映光源的使用(或更换)周期。

电费/元:

反映光源的经济性(使用费用)

设备费/元:

反映光源的经济性(投资费用)

其他特性:

发热量、所需附件等

22.人工照明方式:

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第7章:

1.声波性质:

从物理方面: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机械震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客观声音

从心理方面:

上述物理波动现象而引起的听觉感觉—主观声音

2.声音的频率特性:

声波振动的频率、波长和声速的关系为:

c=f⋅λ

3.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

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声音的高低→频率);

音量:

空气密度变化大小(声音的大小→声压,声强);

音色:

频率的混合状态—声音是由各种频率的声音混合而成,不同混合状态感觉不同(声音的复合→频谱)

4.声功率W/W: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即在全部可听范围所辐射的功率,也可特指在某个有限频率范围所辐射的功率,亦称频带声功率。

5.声压P/Pa:

空气质点因声波作用产生振动时超过大气压力值,声波的压强与媒质的静压之差

6.声强I/W/m2:

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波面上通过的平均声功率

7.声音合成:

总声强为各声强代数和(I=I1+I2+….=∑Ii);

总声压为各声压的均方根(

8.声音合成:

本底噪声:

声源停止发声后,环境声压级的大小。

一般噪声测定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所测值是噪声源与本底噪声之和,欲求噪声源自身噪声级,采用分解便可求得。

9.声音的传播特点:

反射、折射、衍射、绕射、扩散、吸收、透射。

10.材料隔声量:

R=10lg(1/τ)(τ透射系数-反映材料的隔音性能)

11.材料吸声系数:

反映材料的吸声性能

α=f(入射角,频率,材料吸声特性)

α=1:

全部吸收;

α<

1:

部分吸收

12.混响:

室内停止发声后,可以听到声音的延续就是混响。

它是由固体表面反射声(1~N次)组合而成。

混响是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13.声音停止发声后,室内声能立即开始衰减,声音自稳态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混响时间。

它是评价室内混响特性的参数。

14.响度:

反映声音入射到人耳鼓膜使听者获得的感觉量。

15.掩蔽效应:

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为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16.噪音的评价:

等效连续A声级LAeq: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标准和工厂噪声标准引用)稳态噪声环境:

A声级/LA;

不稳态噪声环境:

等效连续A声级/LAeq:

统计声级(累计分布声级)Lx:

(用于噪声随机变化的交通噪声、城市噪声标准)

17.NR(噪音评价曲线)的引入:

单值A声级不能反映噪声的频谱特性、考虑了低频噪声难消除的因素。

18.噪音危害:

听力损失、干扰程度(长期工作大于90分贝)、震动对人体的影响

19.噪音标准:

工业企业高噪车间LAeq;

一般车间(根据不同用途)NR或LA:

NR45-70;

洁净室LA:

空态(净化设备运行,无工艺设备及人员):

乱流≤60dBA,层流洁净室≤65dBA;

动态:

≤70dBA)

20.空调通风系统噪音传播途径:

风机噪音、环境噪音、再生噪音、固体噪音。

21.降低噪声的有效的控制途径:

合理选择风机形式:

低噪声,尽可能选用高效、低速风机;

合理设计管道:

降低系统阻力,减少使用闸阀,尽可能选用低压风机;

合理调节风机工作点:

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