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841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

(周敦颐《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3.名著阅读。

(1)请根据《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关系,正确填写表格中相应的人物。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高妈叫祥子进去上药。

祥子进书房,看到曹太太给先生裹伤。

他低下头说:

“先生另找别人吧!

两个月的工钱您留着收拾车……”曹先生让他先上药。

……

曹先生把车修好,既没有扣祥子的工钱,更没有答应祥子的辞工。

祥子的生活又合了辙,希望又重新发了芽。

文中写祥子“希望又重新发了芽”,祥子的“希望”是指,后来因为(人物)而破灭,使他再次来到人和车厂。

四、综合性学习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为落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精神,吴江区某中学开展了“光盘行动”(光盘,即把碗、盘里的饭菜吃光)主题教育活动。

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吴江区某中学学生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统计部门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至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而我国目前仍有一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推行“光盘行动”有何积极意义?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邻家吹笙①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笙:

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洪亮如风鸣,固有“凤吹”之称。

5.“不知墙外是谁家”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6.本诗的“听笙”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闻笛”分别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阅读全诗,赏析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妙处。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曰:

“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

寡人闻命④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

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②弋:

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③烛邹:

齐景公的臣仆。

④闻命:

明白道理。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景公好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以吾君重鸟以轻士/蒙辞以军中多务

C.是罪二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于是召而数之公前/何陋之有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10.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景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晏子又是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①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揽雌、海桑、红茄冬等。

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

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宁”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②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

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

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③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扬归还到土壤中。

④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

红树林的树皮中含有地单宁,可作鞣(ró

u)料和染料;

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

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⑤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

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

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

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⑥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

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

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

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节选自苏宗棋《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1.第①段文字依次介绍了红树林哪三方面的内容?

12.请根据第②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1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米粉

徐全庆

(1)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

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

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

父亲摇摇头。

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2)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

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

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

就为这原因?

我哭笑不得。

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3)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

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

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

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

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

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4)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

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

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

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摇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

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

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

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

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

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

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5)父亲红着脸答应了。

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

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6)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

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

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7)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

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

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

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8)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

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语气中满是激动。

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9)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

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10)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

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

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11)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12)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13)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

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

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4.文章第(4)段用了哪一种叙述方式?

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

15.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16.赏析第(8)段划线的句子。

17.你认为小说的结尾好吗?

好,请说说理由。

不好,你会怎么写?

18.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八、作文

19.作文。

成长的过程是快乐的,成长的经历也是痛苦的,在成长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在我们悲伤郁闷的时候,总希望能有一缕阳光来驱散我们心中的阴霾……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成长中学会“收藏”呢?

收藏阳光,收藏信念,收藏勇气,收藏鼓励,收藏教训……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收藏珍宝,收藏古玩,收藏书籍,收藏名画……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储藏金钱,装潢居室,显示地位,但是这些人却不一定懂得欣赏。

同学们,我们曾收藏了什么呢?

请以“收藏”为题作文,抒写我们心中珍藏的宝贵经历。

要求:

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1.(l)牍生BA

(2)B

(3)那是刘禹锡在简陋的居室里安贫乐道的傲岸。

(形式统一,符合上下文意思即可)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读准拼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根据语境写出汉字,长篇累牍:

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

解释篇幅很长,内容很多。

“牍”不要误写成“读”;

谈笑风生: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

“生”不要误写成“声”。

畔:

拼音是pà

n,释义为,本义为田地的边界线,也指旁边或者角落。

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故选B。

浸:

拼音是jì

n,释义为,泡,使渗透;

逐渐。

不要误读成qīn。

故选A。

(2)B句,缺主语,去掉“通过”。

(3)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仿写即可。

如,那是王维在竹林间弹琴的高雅;

那是嵇康在山野草庐中打铁的铿然;

等等。

2.策勋十二转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此夜曲中闻折柳杨花榆荚无才思苔痕上阶绿西蜀子云亭弹琴复长啸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分析】

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本题中的“勋、岑、杨、荚、蜀、琴、濯、涟”等字词容易写错。

3.

(1)①刘四爷②小福子③二强子。

(2)①攒钱买车;

②孙侦探

(1)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

①根据与虎妞是父女关系可知此处应填“刘四爷”。

刘四爷是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

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

②联系原著可知,祥子在虎妞难产死后便喜欢上了小福子,并且承诺等他混的好些了,就回来再娶小福子。

可知祥子和小福子是恋人关系,此处应填小福子;

③小福子是二强子的女儿,二强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角色。

是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二强子一家共有五人,为二强夫妇、三个儿女——即小福子和两个儿子。

由此可知此处应填二强子。

(2)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联系原著可知,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攒钱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希望。

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

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他只能再次来到人和车厂。

据此可知第一个空应填攒钱买车,第二个空填孙侦探。

4.

(1)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节约粮食,但是学生就餐仍然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用具体数据说明亦可)

(2)节约社会资源,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意思对即可)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时,需要仔细观察图标,借助标题、提示语等分析其含义,注意图中文字,并注意数据的对比,通过对比作出分析,得出结论。

材料中两张调查统计图,分别显示吴江区某中学学生就餐情况,学生就餐浪费是否严重,通过严重、一般、不严重三项数据的比对,节约粮食是否必要,通过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三项数据的比对,可以看出学生就餐中浪费非常严重,不过太多数学生认为节约粮食有必要,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2)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时,注意从活动的好处着眼,落实到资源问题上。

材料二说明了两个情况,一是我国浪费粮食问题严重,二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民还存在温饱问题。

结合这两点推断,如果推出“光盘行动”,既节约了资源,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这句诗写诗人的循声暗问,承上启下,承上句写笙声的超凡脱俗、明丽绚烂,引出下文对笙声的探寻,又自然点题侧面烘托了笙声的魅力(吸引力)之大。

6.听笙:

对笙声的喜爱和向往;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7.一个“疑”字,表明了这一句是诗人听到了乐声后产生的想象。

想象出花的繁盛烂漫,表现了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的特点;

采用通感,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5.

考查诗句的作用。

“不知墙外是谁家”意思是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结合上句可知传来的是隔着彩霞从天而来的吹笙的声音。

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

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

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

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

因此才会有下句所写的“重门深锁无寻处”。

由此可知此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听邻家吹笙》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

这是一首听笙诗,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

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表达了对笙声的喜爱和向往。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7.

考查诗句的赏析。

“疑”是怀疑,点明了这是作者的想象,是作者在听到邻居家的乐声后产生的想象,作者听到了乐声,想象出紧锁的重重大门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诗人以花为意象,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

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

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

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

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诗人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8.A

9.

(1)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理鸟,(烛邹)却让鸟逃走了。

(2)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

10.晏子讽谏景公不要滥杀无辜.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善于进谏

8.

A.“好”分别解释为:

喜欢/喜欢;

B.“以”分别解释为:

认为/介词,用;

C.“是”分别解释为:

代词,这/判断词,是;

D.“之”分别解释为:

到/“之”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助词,表示连接,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9.

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重点词语:

弋,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使,命令,派遣。

翻译为: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理鸟,(烛邹)却让鸟逃走了。

(2)重点词语:

以,因为;

故:

原因。

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

10.

本题考查对主要内容及人物特点的把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情节。

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

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

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

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据此得出:

本文讲了一个晏子讽谏景公不要滥杀无辜故事。

景公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善用人才的人;

晏子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捕鸟。

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

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

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

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

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

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1.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

12.叶片上有排盐孔;

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

以“胎生”方式繁殖;

有密集的支柱根。

(如果只答“有排盐孔”、“有呼吸根”,该小点不得分。

意思对即可)

13.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引用等。

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说明具体、准确,有说服力。

1.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

仔细阅读第①段的内容,抓住语句来分析,由“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揽雌、海桑、红茄冬等。

”可知是介绍了“什么是红树林”;

由“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

”可知是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由“……故称为‘红树林’”可知说明“红树林名字的由来(得名原因)”。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②段先总说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再逐个说明有哪些独特之处。

根据关键句子“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

“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概括提炼语句作答即可。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也叫引资料。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

”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这一特点,增强了说服力。

14.C

15.文章开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悬念,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16.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传神地描绘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喜悦、兴奋心情。

17.小说结尾好的理由:

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很好地折射出了老杨这个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8.文中“我”、父亲、老杨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理由:

“我”是个孝子,为了父亲放弃去西双版纳,为了找老杨东奔西走,没有怨言;

父亲是一个做事执着、诚信、善良、感恩、重情重义的人;

老杨是一个内心善良、心胸宽广、重情重义的人。

(意思对即可)

1.由第④段“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可知是回忆十五年的事,这是插叙写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作用一般有:

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与下文形成对照;

为下文做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本文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会让读者产生疑问,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好奇父亲为何执意要去桂林,甚至认为老人不太讲理,也为后来在桂林发生的事作铺垫;

随着情节发展,才知道父亲是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其诚信精神令人感动,与前文的“不讲理”印象形成对照,前后反差,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度来理解。

由“认出”“快走”“握住”“说”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