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861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

书”、“答?

书”、“与?

书”、“上?

”、“寄?

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

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

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

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

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

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

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

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

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

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

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

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

说《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⑤研习第6段:

书信的结尾,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体会性阅读。

1、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

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

一方面当羞辱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

否!

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

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

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

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我们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三、此文的重要意义。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

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

从上述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

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

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

”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古文今译】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奉告少卿足下:

前不久蒙受屈辱写信给我,教导我谨慎地与人交往,并要着力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这情意是十分诚恳的。

您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行事,而把它当作一般世俗庸人之言,其实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的鄙陋之见。

久未复信,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为皇上立过什么特殊功勋,家里也没有皇上颁赐的写上红字的特权凭证;

当个小小的太史令,不过是近乎卜官、巫祝一类的人,本来就是供皇上当作玩物戏弄的,像对待乐工和伶人一样来蓄养着,在社会上没人看得起。

如果我犯了法被杀戮,真如同九牛一毛,与小小的蝼蛄和蚂蚁死去有什么区别呢?

社会上的人也不会把我与为名节而死的人一样看待,只是认为我智虑穷尽而罪大恶极,又不能免掉罪名,结果走上了死路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因为我平素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使我落到这个地步啊。

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场合不同啊。

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是不使先人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不为别人的脸色所辱,其次不受别人的言语侮辱,其次屈身下跪受辱,其次穿上罪犯的衣服受辱,其次戴上刑具、遭受鞭打受辱,其次剔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其次毁坏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作的是受腐刑,这算达到顶点了!

《礼记·

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

”这是说对士人的尊严节操不能不加以鼓励劝勉啊。

猛虎在深山时,百兽都震惊害怕,等到(它)被关进笼子、掉进陷阱之后,就摇着尾巴要食吃,这是(人们)长期地威慑它、约束它产生的结果啊。

所以说,即使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按情势说士人也不愿进去;

哪怕用木制的狱吏来审案,按情理说大家也都不愿去同它对案,这是因为士人早就打定了自杀的主意,不愿受这个侮辱。

如今犯人手足都戴上刑具,颈项戴上木枷铁索,裸露着皮肤,遭受鞭打,囚禁在牢狱里。

在这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看见狱卒就胆颤心惊喘粗气。

为什么呢?

这是长期施刑,进行管制所产生的必然情势啊。

等到了这种地步,还要说没受侮辱,这真是厚脸皮罢了,这种人怎么值得尊重呢!

再说,周文王,是西方诸侯之长,而被拘囚在羑里;

李斯是宰相,受五刑而死;

淮阴侯被封为楚王,在陈地被捕;

彭越、张敖南面称王,却被囚禁在监狱问罪法办;

绛侯周勃平定了吕后亲族的叛乱,权势超过了五霸,却被囚禁在请室之中;

魏其是大将,却穿上了罪人的衣服,戴上了颈枷、手铐和脚镣;

季布剃去头发以铁刑具束颈卖于朱家为奴;

灌夫(则)在居室受侮辱。

这些人都身至王侯将相,名声传扬到邻国,等到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而不下决心自杀,结果被囚禁在监狱里。

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只要不及早自杀,怎么能不受侮辱呢?

由此说来,一个人的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的;

一个人的强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人不能及早地自杀于法网加身之前,因此志气渐渐消磨尽了,等到受鞭打的时候,才打算为名节而死,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古之人之所以对于大夫在施刑上很慎重,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吧。

按人的实情来说,没有不贪生恶死的,他们要思念父母,顾念老婆孩子。

至于被正义、真理所激发而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当然有不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如今我很不幸,父母早已去世,又无兄弟,我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少卿您看我对老婆、孩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再说,真正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弱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在任何小事上都应勉励自己,不一定非得死节。

我虽然承认自己是个怯弱的人,想苟且偷生,但我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为什么自己要甘心遭受被囚禁的耻辱呢!

再说,奴婢侍妾还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我已经(到了)没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

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自己的感情苟活于世,囚禁于监狱而不拒绝,是因为我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碌碌无为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

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

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

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

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

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

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

《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解不开的苦闷,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抱负。

至于左丘眼睛失明,孙子受膑刑,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他们就不再抛头露面而论列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着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我很不谦逊,最近我借助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收集天下散乱失传的文献,并对前人行事略加考证,综核事情的始末,考察历史上成败兴衰的规律。

上起轩辕氏,下至现在,写成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草草创作尚未全部完成,偏偏就遭遇此祸。

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而没有怨怒的脸色。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可是这事只能给聪明人说,难以给一般人言啊。

我在背负罪名的情况下实在不容易处世,地位卑微的人往往受到别人的诽谤议论。

我因替李陵辩护遭遇到这样的祸患,更被同乡人所耻笑,以至于使先人受辱,我还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墓地去呢!

即使百代以后,耻辱只会更厉害罢了!

因此我自己内心极为痛苦,愁思缠结。

在家时就精神恍惚,出门就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好。

每当我想起遭受的这种耻辱,总是背上出汗沾湿了衣裳!

我竟然成了一个官帏之臣,已经是卑微下贱的人了,怎么还能效仿贤者去隐居呢?

所以我暂且随波逐流,与时俗周旋敷衍,以顺适自己“狂”和“惑”。

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

现在即使我想修饰、美化自己,以美丽动听的言辞来掩饰自己,对世俗社会没有什么好处,也不会被俗世之人信任。

反倒正好招致屈辱罢了。

总之,到死的那一天之后,一生的是非对错才能有定论。

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

谨再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